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銷量連創新高。中汽協數據顯示:2021年10月,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 38.3萬輛,同比增加1.3倍;前十個月累計銷量高達254.2萬輛,同比增加1.8倍。
預計新能源汽車月銷規模,有望在2021年內超過40萬臺,全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340萬臺。2022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或將突破510萬臺。行業人士分析,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全盛時代或提前到來。
然而,有一些消費者發現,隨著新能源汽車銷量攀升,部分純電動車型也開始利用年度小改款、中期改款的機會提高售價,讓有買車計劃的準車主望“價”卻步。
純電改款,越改越貴。部分純電車型漲價的背后,凸顯新能源車企何種心態?
“今天你對我愛答不理,明天價格讓你高攀不起?!?/p>
過去一年,當看到汽車銷售人員在朋友圈立下的這類Flag,于敏(化名)都會覺得只不過是逼單的手段罷了。
然而這幾個月來,銷售人員立的Flag居然“應驗”了,同時這也讓她陷入了深深地懊悔和糾結當中。
去年,家住深圳南山區人才公園附近的于敏曾計劃購買一臺純電動汽車,為的是方便上下班通勤。在走了幾家4S店,試駕了幾款車型之后她相中了一款 A0級純電微車。但是由于預算不夠,最終她只是加了幾位銷售員為好友,打算攢攢錢等等再說。
“可今年終于攢夠首付,可以貸款買車了,發現價格上漲了?!庇诿舾嬖V懂懂筆記,與去年同樣續航和配置的A0級四座純電微車,今年小改款后的價格漲了近萬元。
2020款的落地價僅需不到七萬元,2021款落地價已逼近八萬,“所謂小改款升級,也只是改了改內飾,其它跟2020款的幾乎一樣,漲價幅度竟然高達15%。”
(截圖自汽車之家)
她了解到,盡管傳統燃油車也會借著小改款、中期改款的名義上調指導價格,并在后續根據消費終端接受程度調整優惠幅度,但是除了換代,極少有燃油車的改款漲價幅度如此大。
無獨有偶,在幾個主流汽車論壇上,懂懂筆記也發現不少網友在“吐槽”純電動車改車型越改越貴的問題。更有“看熱鬧”的純電車主調侃,“買純電動汽車,講究早買早享受,早買還能賺點兒?!?/p>
通過主流的汽車資訊平臺上查詢發現,有部分自主品牌純電動車型,2021小改款的價格明顯要比 2020款、2019款高出許多,而A0級純電動微車型更是年度改款漲價的“重災區”。
今年四月,上市僅200天的宏光MINI EV推出了2021款車型。以最低配為例,2020款官方指導價 2.88萬元;而2021馬卡龍款,官方指導價則為3.76萬元,高出將近9000元。
不久前,2022款奇瑞小螞蟻上市,301公里續航低配版“起步價”直逼七萬元,相比2021款的5.69萬元“起步價”,又高了足足7000元。更有車主指出,早在2019年,6.69萬元就可以拿下2018款中配車型。
情況相似的還有寶駿Kivi EV(原E300),歐拉黑貓(2021款、2019款)等等。盡管廠家都宣稱年度改款、中期改款進行了配置升級,但整體上幾乎只是改了內飾顏色、配備倒車影像,投入增加的成本算不上很高。
有些車企的小改車型就連外觀設計、續航里程都沒有任何變化,純粹只是換個名稱,便號稱是年度小改款了。也難怪將續航當純電動車關鍵指標的用戶,會覺得廠商的改款漲價,欠缺誠意。
“與其花八萬塊買一臺純電微型車,不如再攢半年到一年的錢,一步到位買一臺緊湊級的純電動家用汽車,畢竟空間更大也更實用一些?!痹谡搲W友的建議之下,于敏決定繼續觀望一下。
畢竟,如今購買一臺緊湊級純電動汽車,落地價也大約十萬元左右,若從家庭用車的長遠角度來考慮,性價比的確要比純電微車更高一些。只是決定“攢一攢”實現一步到位的消費者,最終能夠如愿嗎?
“新能源(汽車)整體都在漲價,只是明著漲還是暗著漲的區別而已?!?/p>
聊及網友“吐槽”的純電微車改款車型漲價話題,劉宇(化名)露出會心一笑。他表示,目前正值廣州車展,一部分自主新能源廠商也推出了年度改款車型。盡管相比純電微車,緊湊級電動車改款后指導價調整幅度不大,但作為一家自主新能源汽車品牌的銷售大區經理,劉宇十分清楚,今年以來緊湊級電動車幾乎也都在“暗暗”地漲價。
他以公司旗下一款緊湊級電動車為例:剛改款上市的車型售價,倒是沿用了現款13.98萬元的官方指導價?!暗?,終端的優惠力度小了。”
他指出,現款車型去年剛上市時終端優惠6000元,今年年中的優惠力度提高到了8000元,而且送價值3000元的精品。劉宇透露,目前的改款車型終端優惠僅2000元,且不送任何禮品。
簡單計算一下,改款后的車型比現款剛上市時貴了4000元,“要說里面的原因,與今年的補貼政策、芯片荒及原材料價格大漲有關,銷量高了并不代表車企有錢賺的。”
2021年,新能源汽車的相關補貼標準在2020年基礎上退坡 20%。同時,全球缺芯問題持續加劇,數據顯示有的車用芯片價格上漲了20倍。
此外,動力電池原材料成本上漲,也導致了動力電池價格走高。數據顯示:自2020年以來,電池級碳酸鋰的出廠價從最低4.2萬元/噸,增至9.5萬元/噸;氫氧化鋰的出廠價則從最低4.3萬元/噸,增至9.0萬元/噸。
這種狀態下,比亞迪、贛鋒、國軒高科等動力電池企業也相繼被爆出所謂“調價相關函件”,行業再次掀起一輪“純電動汽車即將漲價”的猜測。
至于為何只有純電微車改款“明漲價”,而緊湊級指導價相對平穩?劉宇的解釋是,諸如宏光MINI EV、小螞蟻等純電微車利潤空間小,甚至是毫無利潤。原材料的價格上漲,導致廠商不漲價就要倒貼錢。因此,純電微車借改款上調指導價,為終端優惠讓出一定空間已經是勢在必行。
“而十萬級純電動汽車利潤大概在 20%(左右), 芯片、電池的漲價幅度,只要不是太離譜,擠壓太多利潤空間,車企還能保住當前的指導價,只不過優惠幅度、贈品會相應減少?!?/p>
劉宇同時強調,若動力電池的價格繼續上漲,緊湊級純電動車也只能“明漲價”了。畢竟十萬級電動車型中,電池的成本約占總成本的一半,一旦電池漲價超過30%,廠商將無利潤可言。
可見,今年部分自主新能源品牌可以說是只增收沒增利。盡管緊湊級純電動汽車的指導價未見明顯上調,但一些業內人士也相信,明年市場應該會迎來一輪改款甚至換代漲價潮的出現。
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相比研發預算有限、改款只能“修修補補”的AO級純電微車,緊湊級電動車推新漲價的方式或許更具一定欺騙性。
畢竟,只要Pro、Plus、Max、Mini的尾綴一加,立馬就成了全新的車型、全新的車系,消費者想要比價確實頗具難度。
那么,新能源尤其是純電動汽車為何會有這種漲價的底氣?
答案正是供需關系。
“今年純電動汽車不愁賣不掉,只怕供不應求,提車周期長?!痹S哲(化名)是深圳龍崗一家國產汽車品牌4S店的營銷策劃總監。他透露目前門店正與廠家洽談,計劃升級為新能源4S店。
今年以來,4S店車型銷售結構可以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賣出十臺純電動汽車,往往才會售出一兩臺燃油車。而在今年之前,門店一直以燃油車銷售為主。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在限號的北上廣深,有50%的受訪者表示會因為不限制上牌而購買新能源汽車。同時,有89%的受訪者表示購買新能源汽車是為上班通勤,屬于剛需用戶。
(來源:南方都市報)
另據中汽協相關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累計215.7萬輛,其中純電動乘用車貢獻了168萬輛,純電動汽車占了絕對優勢。由此可見,純電動汽車是限行城市用戶的購車首選。
“即便價格漲得再高,剛需顧客沒有其它的選擇,只能貴買咯?!背酥?,許哲還透露,深圳第一批“綠牌車”于2017年上牌,至今已經有五年的時間了。由于當時純電動車續航普遍比較短,再加上技術發展尚有局限,續航里程已經開始出現了衰減的情況。因此,首批純電“綠牌車”即將進入淘汰、換新時期。
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純電動車銷量為44.9萬輛,2018年為78.8萬輛。這個數字意味著,在未來的三年內,至少有超過120萬輛純電動汽車面臨淘汰和換新。
“純電動指標的車主換車,只能購買純電動汽車,別無他選?!痹S哲告訴懂懂筆記,即便早期純電動汽車給一線車主的印象不太好,但換車只能選純電,無法換成混動車型甚至是燃油車。
由此可見,部分城市限號的政策,加上早期純電動車指標迭代,賦予新能源尤其純電動車漲價的底氣。新能源汽車最強的競爭對手,也早已不是燃油車。
與此同時,由于芯片、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的持續大幅上漲,不堪成本重負的上游企業,也只能繼續向下游汽車廠商加壓,紓解自身經營壓力。如果短期內成本無法回落,新能源汽車全面漲價或只是時間問題。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懂懂筆記”(ID:dongdong_note),作者:神樂,編輯:秦言,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