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年青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后來大半忘卻了。”
1922年的冬天,棄醫從文的魯迅寫下《吶喊》的自序。對魯迅來說,投身文藝是一個始終不能忘卻的夢,于是便有了《吶喊》。
一百年過去,根據麥可思2021年本科生就業報告,五個紅牌專業全部來自文科,其中,應用心理學、音樂表演、繪畫和法學的就業,已經連續三年亮起紅燈[1]。
文科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而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燈下黑”事實是,這些專業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女性。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的調研顯示,文史類專業中,超過七成都是女生,社科類近六成學生也是女性,而在理工類,女生比例不到三分之一[2]。
比追夢更難的,是文科生追夢;而比文科生更難的,是文科女生。
文科生的艱難,從高考就開始了。
以高考報名人數常年位居第一的河南為例,2020年河南理科一本上線率達23.57%,而文科為6.22%,幾乎只有理科的四分之一[3][4][5]。
文科生上一本已經很難,但到了志愿填報階段,文科女生要闖的關要更多一級。
在男生更多的專業,女生少被視為理所當然;但在女生較多的專業,為了“爭取”到男生來就讀,一些慷慨的校方偶爾會為他們設置更低的錄取線[6][7]。
高考和錄取的艱難,還能靠高分解決;而到了就業階段,情況變得更加殘酷。
2020年,人大聯合智聯招聘基于10870個樣本的調查結果顯示,求職過程中,人文社科類專業的學生感覺到的困難度排在所有專業前列,超過平均值[8]。
在網易云的話題下,有數千人分享著自己度過迷茫期的經歷。升學和工作,是年輕人要翻越的兩座大山
而2021年麥可思本科就業報告也顯示,2020屆所有人文社科藝術類專業,本科就業率均低于全國平均,無一例外[9]。
文科生面臨的結構性痛苦,落到文科女生身上,則更深了一層。
和理工類學生相比,文科生的起薪本就偏低,而女生還要面臨性別帶來的限制。
文科女生,常常進入教育、文化等女員工更多的行業,但身處“女性行業”的女性,并沒有什么主流性別的優勢。
早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克里斯汀·威廉姆斯就曾對護理、小學教育、圖書館和社會工作等四個“女性行業”展開研究并指出,“女性行業”的男員工,更容易坐上事業發展的“玻璃電梯”[10]。
雖然她隨后指出,“玻璃電梯”現象需要結合行業收入分配的具體情況來分析,但女性在“女性行業”的困境,依然是不可否認的現象[11]。
女性行業之外,在金融業這樣少數對文科生開放的高薪領域,文科女生面臨的困難也有增無減。
早在2008年,一項針對北京地區金融行業女性的調查顯示,女性從業人員占比過半,工資收入卻不到該行業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大半從業者,做的都是基礎性的工作[12]。
即便是十幾年后的今天,女性要進入金融行業的高端崗位,依然面臨重重阻礙;不是多一項考核,就是直接免試——免除考試,不予錄取。
有豆瓣小組成員總結金融行業“求職黃金律”:運氣>性別>能力
文科女生的困境,也符合女性的整體困境。
2019年,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對全國32所院校的抽樣調查顯示,和女生比,男生確定就業或升學單位的比例更高,而在就業的學生中,男生月起薪也比女生高1053元[13]。
女生更難就業、更難拿高薪,是因為她們能力不行嗎?多方數據都顯示,事實恰恰相反。
隨著經濟發展和性別平等觀念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女生有機會通過勤奮學習,為自己爭取到更好的教育。
在中國整體男多女少的環境中,高校卻是“女多男少”。據教育部統計,2020年,全國在讀本科生與碩士生中,女生比例都超過了一半[14]。
考進高校的女生,也付出更多勤奮和努力。一項基于2817人的大學英語四級成績的研究指出,女生的四級成績平均比男生高將近40分[15]。
即使拋開英語成績,拿一般認知中所謂“男生更擅長”的數學來說,女生的表現也并不比男生差。
2017年,華南農業大學數學與信息學院統計了926名同學的線性代數成績,發現女生的線性代數平均分要比男生高3.3分,并且女生分數方差更小、分布更穩定[16]。
也許每個人身邊,都有一個從小優秀到大的文科女生。她學習努力,成績優異,本科雙一流,碩士常青藤,未來就像《新華詞典》里寫好的那樣光明燦爛,卻在畢業后,漸漸沉寂無聲。
文科女生,究竟是怎么輸的?
文科和女生的聯系,并不是自古以來的理所當然。
現代學科體系確立之前,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以文學為代表的古典學科,一度是鄙視鏈的頂端。相應地,女性在其中很難找到自己的位置。
到了現代,情況開始發生變化。以英國為例,英國文學研究作為一門學科的興起,正伴隨著高等機構接收女性的過程[17]。
但它“不過是關于文學趣味的無稽之談”,無法和古典學、語文學等真正的“經典”并肩,甚至被認為是可以塞給女士們的“不是學科的學科”[17]。
直到一戰后,社會需求發生巨大變動,英國文學研究才成為一門嚴肅的學科,在牛津和劍橋這樣的精英名校站穩腳跟。
而當西方的學科體系傳入中國,“文科無用”已經成為時代大勢;隨著文科變得“無用”,女生也被推向了文科。
今年7月,北大教育學院從全國隨機抽取438個初一和初三班級進行研究,結果顯示,盡管女生的數學成績顯著高于男生,男生受到數學教師的鼓勵卻要多出5%[18]。
在除了女生父母之外的幾乎所有人中,包括女生自己,超過一半的人抱有類似于“男生數學更強”的性別刻板印象。而這些刻板印象,不僅影響女生的數學成績,還會降低她們的自我期待值[18]。
當學科和性別聯系起來,“理工男”和“文科女”便一同成為刻板印象。但是,由于大多數理工專業的高度實用性,理工男的刻板印象,往往充滿“我的有趣你不懂”的智慧光芒;
而文科女生,則經常被描繪成沒頭腦、感性、甚至有心機——你可以夸男朋友有“理工男的浪漫”,但是說女朋友是“典型文科女”,聽起來和罵人沒什么差別。
觀念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女生的自信心和成績上,更給未來的職場生涯投下長長的陰影。對于成績優異的文科女生而言,一份好成績,并不一定能讓她獲得別人一樣的收益。
2018年,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數學成績同樣優異的男生和女生之間,男生簡歷通過的概率是女生的三倍[19]。
不僅如此,在競爭高薪職位時,高分女生的成功率甚至不如平均績點(GPA)比她們低1.5的男生(績點滿分為4分)[19]。
日劇《非自然死亡》中,石原里美飾演的法醫業務能力遭到質疑
2020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顯示,不論在模擬還是真實情境中、不論雇主是否知道應聘者的真實性別,使用男性化名字的應聘者,簡歷更容易通過[20]。
也就是說,一個叫王美麗的女生,和一個叫王鐵柱的女生之間,在簡歷條件相似的情況下,王鐵柱獲得面試機會的可能性要比王美麗大一點——這一切,僅僅因為她叫王鐵柱。
更可怕的是,根深蒂固的刻板觀念,從人類思維蔓延到了人工智能;逃不過“感性”刻板印象的文科女,更逃不出算法的精準攻擊。
2014年,亞馬遜公司開始開發一項用于篩選簡歷的算法。結果,這項根據過去10年公司的聘用記錄運行的算法,會讓畢業于女校的、或簡歷中帶有“女性”字眼的受聘者受到負面評價。最終,亞馬遜不得不在2017年將這項算法廢棄[21]。
如果不是真愛,沒有一個文科女生能在這樣的路上堅持很久。
盡管從升學到就業,文科女生的路上總是布滿荊棘,但對于她們來說,教育和知識,依然是受用一生的財富。
1999年,中國高等教育大幅擴招之后,高等教育的性別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高等教育機會的性別差距在不斷縮小、乃至消失,在校大學生中女性比例逐漸過半[22]。
對于追求知識的女生來說,她們終于迎來千載難逢的機會。
2013年發表于《社會學研究》的研究指出,擴招前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中, 男性的高等教育機會是女性的1.52倍 ;而在擴招后,男女入學機會比為0.97。也就是說,擴招給經濟條件較差家庭中的女生,帶來了受教育機會[22]。
而即使從功利角度考慮,這些女生的書也沒有白讀。
2012年,兩位北大學者的研究指出,女性的教育收益率要顯著高于男性。也就是說,同樣的教育成本下,女性的終身收益更高[23]。
而這種現象背后,正是女性教育水平的提升,讓她們得以進入性別收入差距較小的公共部門和國有集體企業[23]。
中國女性的文盲率,已經從1949年的90%降到2017年的7.3%,越來越多的女性享受到教育的紅利,有了接觸到更廣闊世界的機會[24][25]。
文科女生也一樣。對于她們而言,實現自我或許是一條坎坷的路,但知識本身帶給她們的力量,卻是無法抹去的。
雖然文科專業工資感人,但從長遠來看,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滿意度更高的,還是文科專業的畢業生。
根據麥可思2021年的本科生就業報告,畢業五年后就業滿意度更高的,正是屬于“紅牌專業”的音樂與舞蹈學類,就業滿意度高達84%。中外語言文學、教育學、歷史學等其他文科專業也多數排在前列[26]。
不僅如此,文科女生從事的職業,往往重復性低、技能性高,被機器替代的風險也要更小[27]。人工智能的時代浪潮,落在文科女生身上,似乎溫柔許多。
一些傳統行業,如建筑業、制造業,人工智能就業替代率相對較高,也就是說,在這些行業工作,被人工智能搶走飯碗的風險就更大[27]。
北大教育學院的研究人員對201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的研究結果表明,相較于女性,男性進入這些行業的可能性更大;同樣的,相較于文科畢業生,理科畢業生和人工智能搶工作的可能性也更大[27]。
正因如此,對于她們而言,迷茫或許是人生常態,但是獨一份的熱愛會讓她們找到自己的方向。正如有女性網友聽著新褲子給自己打氣:
也有女生用音樂讓自己放松心態:“上了生活的賊船,就做快樂的海盜。”
如果采訪一個文科女生,她可能會吐槽職場,會吐槽學校,會吐槽周圍環境對文科生的影響,但是她唯一不會吐槽的,一定是知識和教育本身。
因為被知識撫慰過的心,不會問“文科究竟有什么用”;真正熱愛知識的人,也不會后悔她最初的選擇。
面對“選擇文科之后后悔過嗎”這個問題,有人引用弗羅斯特的詩句回答:
“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參考文獻
[1][9][26]麥可思研究院. (2021). 就業藍皮書·2021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
[2]岳昌君.(2010).高等教育與就業的性別比較.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06),74-81.
[3]河南省招辦(2020):河南省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分數段統計表(理科)
[4]河南省招辦(2020):河南省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分數段統計表(文科)
[5]河南一百度(2020):重磅!河南2020高考一分一段表公布!超13萬人上一本線
[6]中國青年報(2012). 人大小語種專業分數線“男女有別”
[7]揚子晚報(2021). 教育部規定高校招生錄取禁止“男女有別”
[8]中國人民大學就業研究所,智聯招聘(2020). 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10]Williams, C. L. (1992). The glass escalator: Hidden advantages for men in the “female” professions. Social problems, 39(3), 253-267.
[11]Williams, C. L. (2013). The Glass Escalator, Revisited: Gender Inequality in Neoliberal Times, SWS Feminist Lecturer. Gender & Society, 27(5), 609–629.
[12]黃蕊 & 咸迪詠.(2011).女性金融從業人員職業發展狀況調查與研究——以北京地區為例. 金融理論與實踐(03),54-58.
[13]岳昌君,夏潔 & 邱文琪.(2020).201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實證研究.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04),1-17.
[14]教育部(2020):各級各類學校女學生數.
[15]高朝陽.(2020).應用型高校大學生英語四級成績性別差異探究. 海外英語(11),1-3.
[16]黃奕豪,張偉峰 & 劉丹.(2017).大學生數學學習與性別差異的研究. 數學學習與研究(13),35-37.
[17]伊格爾頓. (1986). 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8]趙雨紅 & 楊釙.(2021).數學-性別刻板印象與教育期望不平等——基于CEPS的實證分析. 教育經濟評論(04),51-69.
[19] Quadlin, N. (2018). The Mark of a Woman’s Record: Gender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Hiring.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83(2), 331–360.
[20]郭鳳,任孝鵬 & 蘇紅.(2020).不同性別定向的名字對女性獲得面試機會的影響.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05),46-58.
[21]閻天.(2021).女性就業中的算法歧視:緣起、挑戰與應對. 婦女研究論叢(05),64-72.
[22]張兆曙 & 陳奇.(2013).高校擴招與高等教育機會的性別平等化——基于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2008)數據的實證分析. 社會學研究(02),173-196+245.
[23]鄧峰 & 丁小浩.(2012).人力資本、勞動力市場分割與性別收入差距. 社會學研究(05),24-46+243.
[24]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0). 中國人權發展50年
[25]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9). 平等 發展 共享:新中國70年婦女事業的發展與進步
[27]岳昌君,張沛康 & 林涵倩.(2019).就讀重點大學對人工智能就業替代壓力的緩解作用. 中國人口科學(02),2-15+126.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163),作者:阿釗,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