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的“世界銅王”王文銀,又一次“高調”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11月9日,中靜新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中靜新華”)在上交所發布公告稱,其于2021年11月6日與深圳正威(集團)有限公司公司(下稱“ 正威集團 ”)簽訂《協議書》,向對方出售徽商銀行約19.77億股股份,轉讓總價為160億元,約合8.09元/股。
以11月5日徽商銀行2.54港元/股(約2.08元人民幣/股)收盤價計算,溢價率達289%。不過因之前與杉杉控股的股權轉讓糾紛,這些股份尚處于被法院凍結之中。
天眼查顯示,接盤方正威集團背后的實控人是有“安徽首富”、“世界銅王”之稱的王文銀,其創立的正威集團,在全球擁有十萬平方公里探礦權面積,已探明礦產資源儲量總價值逾10萬億元。在其打造的“正威系”商業版圖中,金融業是重要的一極,目前已涉及到銀行、保理、租賃和創投等方面。
與杉杉控股就徽商銀行的股權轉讓糾紛尚未解決,“中靜系”又找到了新的買家。
根據徽商銀行半年報,中靜新華及旗下三家境外公司,合計持有徽商銀行14.71億股股份,持股占比10.59%,為該行第二大股東。
而本次轉讓的19.77億股股份,則包括了中靜四海實業有限公司(下稱“中靜四海”)所持有的5.06億徽商銀行股份。工商信息顯示,2019年8月29日,中靜新華所持中靜四海的51.65%股權過戶給了杉杉集團,目前這部分股權仍在訴訟中。
今年7月1日,中靜新華發布公告稱,經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同意公司與東建國際就全部出售公司直接加間接持有的徽商銀行股份事宜達成合作意向,并簽署股轉《意向書》。
不過,根據東建國際后來的聲明,“中靜系”出售的徽商銀行股權包含了上述訴訟中的股權,簽訂的意向書“不具法律約束力”,相關交易“告吹”。
有了前車之鑒,雖然目前“中靜系”正通過訴訟恢復對中靜四海的控股權,但后者所持徽商銀行股份能否順利打包進與正威集團的交易,仍存在變數。
回顧“中靜系”(“中靜系”是指中靜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相關企業團體,包括中靜新華等相關主體)和徽商銀行、“杉杉系”(“杉杉系”是指杉杉控股有限公司及旗下杉杉集團有限公司、杉杉股份等主體)之間的合作歷史,堪稱一部大型連續劇。
公開資料顯示,中靜實業組建于2003年,主要從事非上市公司股權投資。2011年,自然人高央將自己創辦的中靜實業97.5%股份捐贈給了上海宋慶齡基金會,經營權則繼續保留,其中對徽商銀行的投資決定亦由“中靜系”作出。
根據杉杉控股7月3日發布的一則聲明,2007年,“杉杉系”向中靜實業提供借款,通過雙方共同持股的中靜四海入股徽商銀行。此后的2008年、2011年,中靜四海及中靜實業子公司中靜新華先后通過增資、受讓方式增持徽商銀行股權。
2013年徽商銀行H股上市之后數年間,中靜新華通過債務融資,從二級市場陸續增持徽商銀行,直至成為合計控制約16.26%徽商銀行股權的第一大股東。
按“杉杉系”一方的說法,徽商銀行股權分紅并不足以覆蓋中靜新華的杠桿成本。因此為要求足額分紅,中靜新華利用大股東地位在徽商銀行公司治理中處處設阻,并通過各種舉報對徽商銀行管理層不斷施壓,卻一直未能解決中靜新華在徽商銀行股權低分紅與融資高利息倒掛的難題。
時代周報也曾報道,從2016年開始,“中靜系”和徽商銀行管理層在涉及發行優先股、分紅分配方案、利潤分配方案、人事任命等幾乎所有公司運營重大議題上相互“交火”。2017年底,時任徽商銀行掌門人李宏鳴辭職,該行管理層也大換血。此后,雙方仍舊為利潤分配方案發生分歧。
不過,中靜新華在回應中否認了“融資高利息倒掛”“在徽商銀行治理中處處設阻”等說法。
2019年8月,中靜新華就與杉杉控股達成框架性轉讓協議,計劃向后者出售所持有的徽商銀行全部19.77億股股份,總交易額達121.5億元。
這筆股權轉讓在一年后突生變故。2020年7月,中靜新華和杉杉控股先后發布公告,互指對方違約在先,并對中靜四海的歸屬產生分歧,目前雙方的官司還在審理當中。
那么,這次轉讓能否順利進行?根據媒體報道,中靜新華相關人士透露,與之前東建國際只是有意向不同,中靜新華和正威集團已經簽了正式交易協議。對比可以發現,同樣19.77億股徽商銀行股權,正威集團的出價比兩年前多出近40億元。
但在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李廣子看來,隨著監管趨嚴,銀行股東在補充資本等方面的責任和壓力較此前更大,同時股東從銀行獲取關聯貸款等方面的權利減小。
此外,過去一段時間,監管對銀行保險機構的股東資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有意愿成為銀行股東者可能并不符合資質要求。
意欲拿下徽商銀行的正威集團,近年來在資本市場動作頻頻,目前已拿下了一家A股上市公司的控股權。
官網顯示,正威集團是由產業經濟發展起來的以新一代電子信息和新材料完整產業鏈為主導的高科技產業集團。2020年,集團實現營業額近7000億元,位列2021年世界500強第68名。
在2021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正威集團以7000億元營收額打敗了6442億、4820億營收的阿里巴巴和騰訊,位居榜單第四名。
在本次收購徽商銀行股份之前,正威集團在金融領域也早有布局。
9月9日,證監會發審委審核通過了蘭州銀行IPO申請,這家城商行即將登陸深交所主板。招股書顯示,2015年正威集團受讓原第六大股東甘肅建新實業集團所持4.80%股份,為蘭州銀行第六大股東。同時,正威集團實控人王文銀擔任蘭州銀行董事。
此外,正威集團還間接投資了深圳正威商業保理有限公司、榮威(深圳)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嘉翊資本(深圳)有限公司、珠海市勵駿文匯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等類金融公司。
據媒體報道,早年間王文銀一直表示暫不考慮資本市場。正威集團也因此十分低調,鮮少出現在資本市場。但到了2017年4月份,王文銀公開對外表示,將推動正威上市,預計會在A股和港股分別并購一家公司,并向其注入優質資產。
2017年11月,恒大地產集團有限公司引進6家戰略投資者的600億元融資,其中正威集團向恒大地產出資50億元,占恒大地產增資完成后約1.18%的股權。天眼查顯示,截至目前,正威集團仍是恒大地產集團有限公司股東之一。
2017年12月,“正威系”子公司西安正威新材料有限公司作為戰略投資者入股九鼎新材,斥資3.4億元拿下10.23%的股份。2019年底,正威集團旗下深圳翼威新材料有限公司再次以11.53億,獲得九鼎新材6500萬股股份。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翼威新材料與西安正威新材料合計持有九鼎新材29.78%股份,翼威新材料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王文銀為實控人。
11月11日,“九鼎新材”證券簡稱變更為“正威新材”。同時,公司的業務也正從玻璃纖維深加工行業,轉向新材料等領域。
根據7月20日公告的一份《股權收購意向書》,九鼎新材將聯手關聯方正威金控,擬以現金收購銅川九方迅達微波系統有限公司不低于51%的股權和中科迪高微波系統有限公司不低于51%的股權,后兩者的業務涉及高端毫米波芯片、模組、天線及應用系統等相關領域。
而這次收購,也與正威集團大力投資半導體產業有關。今年6月29日,海特高新公告,正威集團控股子公司正威金控已完成向其子公司海威華芯增資12.88余億元,正威金控持有海威華芯34.01%股權,成為海威華芯第一大股東。
對此,王文銀表示,正威十幾年前就進入了半導體行業,如今增資海威華芯全面發力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是正威在半導體領域不斷探索和升級迭代的結果。
除了入駐九鼎新材,2019年4月云內動力混改時,王文銀旗下全威銅業計劃通過增資成為云內動力控股股東。但由于全威銅業未能按照昆明市國資委的要求按時簽署《云內集團增資協議》,該增資計劃在2020年11月告吹。
除此之外,在產業園、地產、新能源等領域,也能看見正威國際的身影。
樂居財經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截至今年1月份,正威集團在國內已拿下超過40個產業項目,分布在贛州、銅陵、營口、蘭州、鄭州等地,許多項目的投資額達上百億。在項目簽約落地的過程中,正威集團獲得了大量的土地使用權,是隱形的“大地主”。
另外在今年5月份,正威參股的正威艾康尼克(深圳)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注冊成立,經營范圍為新能源汽車領域內技術開發、技術服務等。
最新的福布斯富豪榜中,王文銀以1179億元身家排名內地榜單第25位。不過由于旗下資產未上市,王文銀一直以低調的形象示人,外界對其發家史知之甚少。
在行業里,一直流傳著王文銀 “十元闖蕩深圳”的勵志故事。但細數其驚人的財富積累過程,王文銀的成功似乎與低調無緣,更多的是神秘和豪賭。
上世紀60年代,王文銀出生于安徽省的一個小鄉村,家境貧寒;90年代,他從南京大學天文系畢業之后,被分配到上海高橋石油化工公司工作。不過,出于對出人頭地的渴望,他不想過體制內的生活,沒過幾個月就辭職了。
辭職后,懷揣不多積蓄的王文銀,坐著火車奔向了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到了之后,“兜里只剩下10塊錢了”。
深圳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生產電線插頭的香港企業做倉庫管理員。有報道稱,一年后,他跳槽到日本日立公司,賺到第一桶金2000萬元,并由此辦廠生產電源線。
在王文銀眾多的語錄中,他總結過企業要善于賭機會,“人生需要抓住幾次別人看不到的機會,才能跳躍。”正威集團的成長史表明,王文銀的確是一個高明的賭徒,三次豪賭造就了后來的“世界銅王”。
1997年,正逢亞洲金融危機,生產設備大量滯銷,王文銀一次性囤了100臺設備,擁有了珠江三角洲最大的電源工廠之一。后來趕上電源線旺銷,他獲益頗豐。
2003年“非典”時期,各種資產價格下跌,正威集團卻先后買下國內幾座大的銅礦山、鎢礦山,將產業鏈條由銅制造延長到礦業,讓正威集團一舉成為銅行業的大玩家。
2008年金融危機時,王文銀繼續反其道而行之。低價并購了一系列貶值的歐美銅加工企業,買入了幾十萬噸現貨銅。同時還以比同行更低的成本,在日內瓦、美國和新加坡設立了3個海外總部,將一批全球頂尖的行業人才收入囊中,大舉擴張。
隨后全球經濟從金融危機中反彈,正威集團的營收呈現出連年翻倍上漲的態勢,從2008年的116億元,用時3年,漲到2011年的1280億元。
2014年在接受自媒體正和島采訪時,王文銀曾表示,等到下一次危機的時候,再來一次瘋狂的并購。在其他公開采訪中,王文銀更是講出了“人生最大的風險就是不敢冒險”這樣的“名言”。
正威集團也向外傳達出類似的消息,王文銀的成功來自于對于經濟周期和商品周期的精準認識,加上大膽的冒險抄底。
在2021年《財富》世界500強峰會上,王文銀表示,當你的企業做10個億時,你需要把握好人生的規律;如果企業做100個億時,需要把握好行業的規律;如果做到一千億,得掌握經濟規律;做到一萬個億的時候,要掌握國家的規律;要做到十萬億,抱團出海,你要掌握世界的規律。
據正威集團官網介紹,集團在全球擁有超過十平方公里的商業開發園區,一百平方公里工業開發園區,一千平方公里采礦區,一萬平方公里礦區面積,十萬平方公里探礦權面積,已探明礦產資源儲量總價值逾10萬億元。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雷達財經”(ID:leidacj),作者:李亦輝,編輯:深海,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