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 | 袁斯來、蘇建勛
作者 | 袁斯來
編輯 | 蘇建勛
迄今為止,裴宇身上最深刻的烙印,仍然是一加的高管。
他過去的成績對一個32歲的年輕人來說足夠矚目。2013年,劉作虎創立了一加科技,并邀請裴宇加入。裴宇協助建立了海外市場,還主導了在歐洲和印度市場發布的Nord系列,后者在首銷時,拿下了意大利、法國、德國和英國亞馬遜智能手機銷售冠軍。
裴宇仍有不滿足。“20到30歲的時候,我一直在做別人的事情,但我知道30歲到40歲要做自己的事情。”
2020年,裴宇31歲生日那天,他正式從一加離職,再次成為一個創業者。
裴宇的離開帶著些隨性:“沒有想清楚(做什么),先離職再說。” 他回到歐洲,又在瑞典家中呆了一段時間。
焦慮也在涌動,起碼切換路徑并沒有想象中輕快。過去的成績屬于過去,創業者裴宇必須重頭開始,他甚至需要花時間建立新的身份認同:“20歲到30歲,我整個人設都是和一加掛鉤的,大家都知道我是核心員工,突然間就沒有了,就有點低落,也不知道做什么,也沒有融資,不知道怎么和資本打交道。”
在瑞典的6個星期,他頻繁地見當地朋友,在沒有BP、沒有產品的情況下,拿到了700萬美元融資。這筆不菲的資金來自60多個個人投資人,其中包括他在英國創業成功的朋友、蘋果前高管Tony Fadell、Reddit創始人Steve Huffman。
在和這些人頻繁的碰撞中,裴宇的下一步逐漸清晰。“中國有很牛的工程師和供應鏈,而最好工業設計和品牌營銷在歐美,我們可以整合全球資源做更牛的事。”
他熟悉的消費電子領域自然是最好的切入點。這個行業已經無聊太久,3C公司都對蘋果趨之若鶩,這個選擇雖然乏味,不過足夠安全,以至于他們再也不愿意費心思做些獨特的嘗試。“是不是有機會有一個新的公司可以出來,有自己的一些個性,它又和蘋果個性是不一樣,可以先服務一群小眾的用戶,做出品牌來。”
他創立了Nothing,這個含義奇特的名字來自于裴宇的理念:“最好的技術是美麗的,但使用起來自然且直觀。當足夠先進時,它應該淡入背景,感覺像什么都沒有。”
成立不到一年,Nothing就發布了第一款產品:TWS耳機ear(1)。和蘋果白色纖長的耳機不同,Nothing ear(1)用了透明外殼,黑色主色調。它的售價為售價99美元,上市兩個多月已經出貨22萬套,這對于一個初生品牌來說是個不錯的成績。
Ear(1),圖片來自官方
Nothing似乎有個順利的開始,拿到種子輪后不到半年,就拿到了1500萬美元A輪融資,今年10月又完成了5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
Nothing也面臨很多難題,他們需要更多優質的供應鏈合作方,也要更多優秀的人才愿意加入。“我們一些海外面試者會說,我不知道你們做什么的,就到第三輪面試了。”
在蘋果幾乎橫掃市場的情況下,ear(1)撬開了一條縫隙,但裴宇希望做的不止是一家耳機公司,這也意味著他們還有更艱難和高大的障礙需要越過。
關于離開一加、關于創業、關于如何用Nothing打破無趣的消費電子市場,我們與裴宇在他深圳的辦公室聊了近三個小時,以下是36氪與Nothing 創始人裴宇的專訪內容節選:
36氪:為什么要離開一加自己創業?
裴宇:我是31歲生日離職。其實不知道要做什么,因為我覺得20到30歲的時候一直在做別人的事情, 30歲到40歲要做自己的事情,有一些想法,但是心里完全沒有底。
36氪:拿到種子輪融資,順利嗎?
裴宇:那個時候回瑞典,其實很低落。好在獨角獸公司挺多的,我就開始通過不同的朋友接觸一些公司的創始人,而且他們都很開放,一個接一個地聊過去,每個人都會給我一些建議,慢慢產生了我自己的思維模型,我就在6個星期里面通過這種方式融了種子輪。
36氪:為什么團隊同時設在國內和海外?
裴宇:最近20年,很多消費電子產品都在中國生產,培養出來了一批工程師,還有供應鏈,我們可以充分的利用這些資源,但是如果只是一個純中國團隊,做全球市場會比較吃力,可能只能賣一些便宜的產品,如果是一個純歐美團隊創業的話,對整個供應鏈、研發的把控都會有問題。
我們的邏輯是怎么整合全球的資源,做更牛的事情。世界上最好的工業設計在歐洲和美國的,最好的品牌營銷也在歐美,我們把這些崗位放在總部倫敦,把供應鏈大部分放在中國,更好地配合。
36氪:這些團隊的早期成員都是你過去的工作伙伴?
裴宇:一部分,更多是我們從全球范圍尋找的人才。比如說我們設計的負責人,是Teenage Engineering的聯合創始人 。
我們合作的非常好,因為我們有規模化的經驗,但他有非常好的創意,我們認識了以后,第一件事情是梳理視覺語言,出了一本設計手冊,找到我們自己的風格,這件事就花了一兩個月。
36氪:當時品類的選擇我們是怎么考慮的,為什么選擇做耳機?
裴宇:首先整個TWS耳機市場發展非常快,今年應該是有3億的銷量,第二我覺得機會很大,因為大家做產品都非常接近蘋果,所以通過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應該可以做出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36氪:你們的目標用戶是怎樣的?
裴宇:和當時蘋果第一臺彩色的iMac類似,它肯定不是大眾產品,瞄準的是創意工作者,蘋果當時想法是,把這些創意工作者搞定,品牌就會有光環,然后品牌光環影響更大眾的用戶。我們做了一些用戶采訪,定了一個目標,也就是找到visionary——有想法的人,不一定是創意工作者,可能是潮牌愛好者,街頭藝術愛好者或者對設計感興趣的年輕人。我們瞄準這部分人,后面整個營銷、銷售渠道、網紅的選擇上都貼合他們。
36氪:當前市場主流產品是怎樣的?
裴宇:如果你想要個好的產品,蘋果是一個非常安全的選擇,品質又好,體驗又好,但有點無聊,蘋果以外也有很多品牌,但是你把那些品牌的產品放在一起,把logo蓋上,然后讓消費者來挑,我估計大部分人挑不出來特別的。
這種情況下,我覺得非常有機會,我們可能市場份額不大,只是慢慢往上漲,但是占領的心智份額應該會很大。
36氪:你們之前做了一個粉絲眾籌股權的活動,能否具體聊聊?
裴宇:就是開了個社區,粉絲可以和股東一樣眾籌投資。通常粉絲只能作為一個旁觀者,即便公司哪天真正變成了一個獨角獸,除了支持,沒有什么財務的一個回報。所以我們從一開始就要讓大家參與這件事情,哪天我們一起把這公司做大了,你也有參與感和經濟上的回報,所以我們a輪拿了融資額度的額外10%,一共150萬美元出來,這是讓用戶投的。但是我們跟用戶溝通的時候,沒有說我們要做什么,只是描繪了一個未來,但立刻賣完了,破了記錄。
36氪:你們對營銷會很重視?
裴宇: 什么是營銷呢?我覺得很多公司部門墻非常高,研發就是實現產品團隊的規劃,營銷就是編故事,然后銷售就是把它賣出去,服務就是不要讓大家投訴那么多,但其實真正的一個好的品牌,每個團隊都在合作,都在實現同一個愿景和使命。
所謂做品牌,我真的不認為是編故事,而是一個公司有真正想做的事情,在愿景之下,每個人處理都是一致的,每個團隊都是一致的。其實一個公司的品牌不止是廣告或者公關,最大的營銷就是你的產品。
36氪:你們產品現在主要還是在海外開賣的,我們有在國內開售的計劃嗎?
裴宇:我覺得目前先不要做國內市場,因為現在國內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國內市場有非常多優秀的企業,我們初期在這可能沒有優勢,海外是我們更擅長的領域。我們打算等一段時間,并且正好在海外已經有一個很好的品牌的時候,再回國參與。我覺得中國市場還是很有趣的,因為它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所以早晚要參與,未來我相信有更好的時機。
36氪:你之前說過一句話:科技領域已經很久沒有發生什么有趣的事情了,是時候迎來一陣新風了。為什么有這種感覺?
裴宇:時代走到現在,壟斷資源網高度集中了以后,這些大企業在進行市場判斷的時候,一定都是以大眾化,標準化的去面向用戶。
36氪:你們想做什么?
裴宇:科技的確讓社會越來越好,但是最近科技讓我們越來越無聊了。朋友在一起聚會,都在看手機,我們要慢慢地扭轉這種現狀。
36氪:你們團隊怎么搭配的?
裴宇:我們做這個公司,非常需要端到端的完整團隊能力,因為硬件產品要落地不是只有好的設計就行了。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的合伙人有這么多個,每個人有自己擅長的領域,每個人在這個領域里面是專家,不僅要搞定工程供應鏈,也要搞平臺銷售渠道等等,每一塊都不缺人。
比如我們的首席產品官及聯合創始人Paul,有從供應鏈的后端慢慢做到前端的經歷,一開始他在富士康和比亞迪幫外企做手機,也去過酷派等手機公司負責硬件。
36氪:你們最初怎么拿到供應鏈的資源?
裴宇:很難,供應鏈會覺得你背景還可以,有資本,但是沒有量,畢竟前面他們有失敗的案例。 開始我們找供應鏈資源比較困難,一年前一、二流的工廠基本不怎么想理我們。開始只能用三流的供應鏈,然后把自己的人懟上去。現在我們耳機開始銷售了以后,大家都知道我們的量還不錯,之前就是拒絕我們的這些工廠就開始回來了。
36氪:你的規劃是怎樣的?
裴宇: 我們做的不是一個耳機公司,我們做的是一個打造核心入口的智能硬件生態公司。耳機是我們生態的一部分,隨著生態成長,我相信我們可以在賽道里面獲取不錯的一個量。
現在我們只有一款產品就有點尷尬,雖然這一款整體的銷量還是超出了我們的預期,我們預計這款產品在生命周期內能賣40萬套,但現在手上已經有超過32萬套的訂單了。
36氪:未來會想繼續做什么樣的產品?
裴宇:持續創造標志性的科技產品,可以自豪地分享給朋友和家屬的那種。
像我們在做耳機的時候,會一直問自己會不會買。如果不會買,就肯定不會自豪地給家人和朋友們,那就不要做了。
我覺得很多公司做產品的都沒有真正為自己的產品而自豪。這是我們一定要堅守的一個地方,保證每代產品至少我們自己能買單,只有自己買單了才有機會影響消費者。
36氪:你不擔心,你比如國內如果出現一個類似的玩家,先把規模做大了嗎?
裴宇:首先大公司是不會copy我們的,因為大公司他們的用戶群體已經很寬了,抄襲我們得話會限制他們自己的銷量,畢竟我們定位更利基,第二想實現nothing理念得話,需要一個端到端完整的多元化的團隊,這個我不相信會出現,能讓國際化的合作很好,這不是特別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