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能在互聯網公司待到退休嗎?
最近“退休”一詞在互聯網圈的熱度驟增,原因是互聯網一哥騰訊連續出臺了2次與“退休”相關的員工福利政策。
對于高度年輕化的互聯網行業來說,“退休”似乎是一個很老態的詞匯。
不過追溯過往可以發現,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歷史已有20多載,上世紀90年代最先進入互聯網行業的元老們大致處于50歲左右的年齡,已經到了為退休計劃做長遠考慮的時候。
即將邁入而立之年的互聯網行業,確實需要面對員工退休的現實需求。
不過對于人員高流動性的互聯網來說,又有多少人可以在一家公司干到退休呢?退休政策是不是可以看作為“空頭支票”?
先看一看互聯網一哥騰訊的退休政策誠意如何。
老虎ESOP根據公開信息整理發現,11月5日騰訊正式推出了員工退休待遇方案。
據方案顯示,騰訊員工在法定退休時,可同時享有定制紀念品、長期服務感謝金、退休榮譽金等3項福利。其中長期服務感謝金為6個月固定工資,退休榮譽金則是“服務年限金”與“50%的未解禁股票期權”任選其一。
不過僅相隔4天,騰訊再次公開發布員工關懷升級計劃,并首次提出了員工“提前退休”方案。
新方案中,騰訊將員工“職業里程碑”升級為入職1年、5年、10年、15年、20年、法定退休6個重要節點,每個節點員工都能享受到不同實物禮品或特色權益。
其中在入職15年的節點,員工即便未達退休年齡,也可以選擇“提前退休”,并享受此前推出的退休福利。
也就是說一個22歲的大學畢業生入職騰訊,37歲即可選擇退休。30歲入職騰訊,45歲即可退休。
據老虎ESOP整理,2020年末騰訊員工總數為5.14萬人,其中30歲以下的員工數為2.05萬人,20歲至50歲的員工共3.07萬人,超過50歲的員工僅88人。
很明顯,騰訊真正面臨法定退休年齡的員工比例可以忽略不計,提前退休政策可能更加針對占比60%的30歲至50歲有長期工作年限的員工。
從員工的角度來看,騰訊的提前退休政策并不是隨意“拍腦袋”,早早退休似乎也是高凈值互聯網人群的共識。
相較于整體職場人群,高值人才群體對于45歲之前退休有更高的意愿。據脈脈數據顯示,38%的高值人才人群希望45歲之前退休,而普通職場人中有此意愿的只占據29%。
2020年,騰訊人均年薪水平達到了93.85萬元,在高值人群數量上穩居第一梯隊。對于騰訊這家典型的頭部互聯網公司來說,部分員工提前退休的意愿確實存在,提前退休政策一定意義上也是順應高收入群體“躺平”意愿的良藥。
不過網絡上同樣有聲音質疑所謂“提前退休政策”的目的,甚至有人認為所謂的提前退休福利只是一份“空頭支票”。
互聯網行業的人力市場向來以“年輕化”、“高流動性”為特征。
以騰訊為例,作為一家成立了33年的公司,其年齡超過50歲的員工僅88位,占比0.17%,可見30年來其流動性之大,早期員工能留下的寥寥無幾。這也意味著能拿到提前退休福利資格的員工可能只是極少數。
脈脈職言交流區里,有人將互聯網行業的提前退休計劃調侃為“公司給100歲的員工每人發100萬”,側面表達了符合“提前退休”資格的高難度。
也同樣有人認為即便是干夠了15年,所謂的提前退休更像是一份豐厚版的“N+1”,因為年輕化的公司容不得高齡普通員工的存在。
所以,對于不同層級、不同位置的員工來講,提前退休政策的意義完全不同。有人會認為這是躺平、人生二次選擇的機會。也有人認為這是“被躺平”的信號,是潛在的職場危機。
35歲似乎是互聯網人的一個分水嶺。
年輕化和高流動性讓互聯網人35歲后的人生走向變得完全不可預測,背后的焦慮自然也就顯露出來了。
據脈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互聯網行業員工平均年齡低于30歲的企業占據了半數。
字節跳動、拼多多的員工平均年齡為27歲,快手為28歲,愛奇藝、58、美團、網易等公司平均年齡為29歲,阿里巴巴、華為則為31歲。
當然不可否認,互聯網并不是個有深遠歷史的行業,很多家喻戶曉的互聯網大廠都是近十年成立的“新公司”,員工年輕化也是正常的。
但對于阿里巴巴、網易等擁有20年左右歷史的企業,仍然保持30歲左右的員工平均年齡,似乎也在印證著互聯網“只能年輕化”的傳言。
但老虎ESOP發現,互聯網年輕化的背后恰恰反映著互聯網行業的特征與人才市場的自然均衡。
首先互聯網行業的人才需求是多樣且多變的。
互聯網行業并不是一個定義清晰的行業,行業的復雜性、多變性使其人才需求同樣表現出多變的特征,每當一個新型互聯網商務模式成為風潮,就代表著人才需求方向的轉變。
過去20年,中國互聯網的主流最開始以通訊、資訊、搜索為主,而后轉變為電商、社交、游戲,再到近十年來的消費、出行、金融、娛樂等領域的互聯網創業成為風尚,不同的商業模式對人才的需求完全不同。
尤其是近10年,移動互聯網的崛起使得“互聯網+”具備了行業普適性,大部分C端行業都可以誕生出垂直領域的“互聯網公司”。
在新商業模式、新型公司不斷被創造的過程中,對于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多變性、多樣性,新的“工種”被不斷創造出來,同時也有很多“工種”消失在歷史舞臺。
在行業特性導致的人才需求多變下,互聯網行業自然會呈現出員工高流動性與年輕化的特性。
另外,互聯網就業年輕化的狀態,一定程度上也是就業人員的自我選擇。
互聯網并不是一個特別“穩定”的就業領域。
過去三十年互聯網行業經過多輪洗牌,很多十幾年前叱咤風云的互聯網公司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沒落”,不復往日的輝煌。騰訊、阿里、網易等如今風光無兩的互聯網公司,在十幾年前也并不是巨頭。
行業的多變性會讓就業者不斷的去自主選擇新的領域,甚至在一定的年齡后,很多人會考慮轉行離開互聯網。
據脈脈數據顯示,對于“35歲是否應該轉行”的選擇,29.8%的90后認為應該轉,比例高于選擇“不轉行”的人群。75后“過來人”中,有38.3%的比例認為應該在35歲轉行。
在經歷過多變的行業風向后,年過30想追求穩定生活的從業人員離開互聯網行業現象并不少見。
所以,如今互聯網的員工年輕化,更大程度上是行業需求與從業人員的自我選擇共同造就的。
互聯網行業的就業市場雖然呈現著高流動性,但對于人才的需求卻從未停息。
股權激勵則成為了企業吸引人才的利器,級別越高的員工,對股權/期權方面的獎勵越重視。
作為當前互聯網老大哥的騰訊,為吸引并留住高級人才,累計推出的股權激勵總市值已達萬億級別。
老虎ESOP發現,騰訊對于員工的股權激勵主要有期權與股份獎勵兩種方式。
在期權方面,截止2020年騰訊共推出過5期針對員工的期權激勵計劃,累計總規模約14.43億股,按當前股價計算價值近7000億港元。
另外在股份獎勵方面,騰訊分別在2007年、2013年、2019年通過股份獎勵計劃,累計總規模高達6.49億股。
根據老虎ESOP統計,截至2020年騰訊至少發布過14次股份獎勵公示公告,累計獎勵股份共計2.27億股,累計獎勵人次達13.76萬。
回顧歷史,提前退休、轉行并不是稀奇之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下,勞動力的流動從未停止,人才始終在追隨資本流動的方向,永不停歇。
數據來源于騰訊公告、脈脈數據研究院、新京報、每日經濟新聞等。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老虎ESOP股權激勵”(ID:TigerESOP),作者:侯玉坤,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