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公司基本面的四大因素“行業空間、競爭格局、商業模式和管理能力”中,行業空間和競爭格局是可量化因素,商業模式無法量化,但邏輯明確,且可以驗證,唯獨“管理能力”,既難以量化,驗證的成本又很高,還是個性化的因素,一向是上市公司基本面研究的難點。
更麻煩的是,大部分年輕的投資者沒有企業管理經驗,習慣于從消費者和底層員工的角度看公司管理,糾結于激勵政策、員工福利、企業家人品等非常表面的信息,連“什么是好管理”都很模糊,更難以從投資者的角度判斷公司的管理能力了。
所以這個新系列的每一篇,我都會從管理學的一些經典理論開始,再對應相關上市公司管理能力的研究方法,讓“管理小白”對企業管理有一個初步的印象。
與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有關的企業管理理念,有三個大的方向,一是精益生產,二是組織發展,三是戰略管理,本文先介紹第一個方向。
精益生產,就是評估企業精細化管理、降本提效的能力,因為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制造業,工廠是核心部門,競爭看的是同樣的品質誰的成本更低,同樣的成本誰的品質更優。
而管理學的起源正是工廠管理。
1898年,伯利恒鋼鐵公司(就是利弗莫爾最著名的操盤案例的那家公司)聘請了一位叫泰勒的工程師為管理顧問。泰勒上任后,觀察了一段時間工人們的勞動習慣后,提出了工廠生產中一系列影響勞動效率的假想因素。
泰勒認為,工作中的勞累是影響效率的主要因素,而其原因,一部分是因為不恰當的姿勢,一部分是工作流程安排不當,一部分是勞動時間和休息時間搭配的問題。
為了驗證自己提出的科學管理方法,泰勒進行了管理學史上最早的試驗——“搬運生鐵塊試驗”。
實驗的對照組用傳統的工作方法,雇用日薪1.15美元的工人,標準是每天搬運鐵塊12噸,幾次達不到標準者開除。
然后,他從75名工人中隨機挑了一個叫施密特的工人做為測試者,每天給他1.85美元,讓他執行對那一系列因素的改造動作,分析對結果的影響。
最后,經過改進的生鐵塊搬運工作方法,使大部分工人的工作量,在同樣的疲勞度下,從12噸提升到了47噸。
泰勒做了大量生產流程的標準,用特殊的時鐘記錄下完成的每一道工序、每一個動作的時間,研究出最經濟而且生產效率最高的工作方法,并把技術最好的工人的工作情形拍攝成電影,以供工人學習模仿。
泰勒的核心管理思想聚焦流程改造,降本增效,給工人提高薪酬,用做大蛋糕的方法來緩解勞資分配的矛盾。《財富》雜志曾撰文說:“泰勒的影響無處不在:他的理論決定了麥當勞想要自己的廚師烤出多少個漢堡,電話公司想要自己的接線員打通多少次電話。”
泰勒的科學管理方法發展到后來的一個極致的水平,就是豐田生產方式,即精益生產。
一個很大的工廠,按流程工序分為多個車間,每一個車間的工人都干得熱火朝天,你以為工廠的效益很高,但實際上卻是原料大量積壓,下游的訂單又來不及生產,導致嚴重虧損。
每一個車間主任都覺得自己的車間沒有任何問題,總工程師和生產總監只知道整個流程理論上應該如何運作,只有流程管理的專家才會告訴你虧損的真正原因在于“最低效率因素”和“最高成本因素”:
生產中的最低效率因素:一個生產系統的產量取決于效率最低的環節,這就是瓶頸,上游的半成品堆積在這里,下游也得不到足夠的來料;
生產中的最高成本因素:一個生產系統的成本取決于效率最高的那個環節,因為生產效率高就需要更多的原料,而原料采購計劃都是按比例做的預算,其他材料也要多采購。
這才是工廠虧損的真正原因。
豐田汽車的創始人豐田喜一郎也在自己的工廠發現了這個問題,所以他對手下說:“像汽車生產這種綜合工業,最好把每個必要的零部件,非常準時地集中到裝配線上,工人每天只做必要的數量。”
豐田喜一郎讓他的手下大野耐一設計一套新的方法去解決“過量生產造成的庫存”問題。結果這個方法最后越滾越大,成為一整套體系,大野耐一也成為“豐田生產方式”的創始人。
大野耐一發明了一個叫“看板”的設備,以前是上一道工序生產多少,下一道工序跟著生產多少,現在反過來,變成下一道工序根據自己需要加工的產品量,預先寫在“看板”上,要求前一道工序就制造這么多零件——那他怎么知道自己要生產多少呢?自然是他的下一道工序提前把需要的量寫在“看板”上。
一個小小的看板,讓生產流程從“由前到后”的“推動式生產”變成“由后到前”的“拉動式生產”,解決了過量生產的浪費問題。
這就是科學管理與傳統管理的區別,如果只是憑著經驗主義,廠長大概率會在全廠職工大會上重申生產效率的問題,并要求每一個車間之間加強溝通,或者只是改造現有的生產資料的傳遞方式,出了問題永遠只是單一的項目或人員的素質問題,而無法從制度上徹底解決這些問題。
不過,有人很快發現了其中的問題,看板解決“過量生產”,實際上是讓高效率環節向低效率環節看齊,讓瓶頸不但決定產量,而且決定成本,雖然“降本”了,卻沒有“增效”。
于是,更多的“洞察”出現了,大野耐一相繼設計出“自働化(不是自動化)”“準時生產”“三現主義”“5W法”“A3報告”“多能工”等等一系列的方法,最后形成整套的“豐田生產方式”。
豐田憑著精益化管理的成本優勢,以高性價比的汽車席卷美國市場,成為當時的全球第一大車企,也成為日本制造的代言人。
看完生產管理史上的這兩個經典案例后,不難發現,管理是一個非常個體化的因素。豐田生產方法是公開的制度與流程,美國各大車企學了幾年,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因為豐田生產方法建立在日本企業獨有的“終身雇傭制”之上,而美國人缺少“企業與員工之間的相互責任”這種典型的東亞文化環境,不可能也不必照搬豐田生產方法。
但管理的這種千人千面的特點,也為外部的基本面研究者造成了很大的障礙,十家制造業有九家聲稱自己是“精益生產”,“精益生產”又沒有統一的標準,特別是國企,制度都是寫給上面看的,你怎么判斷誰的管理水平高呢?
基于上面說的精細化管理的一些特點,研究管理有兩個基本的理念:
第一、企業一切無法解釋的成功或失敗的因素,都可以歸結為管理因素。
衡量生產管理的重要指標是成本,但搞清楚一家企業“為什么成本低”,比“成本低”本身更重要。
可以解釋低成本的因素很多,其中“上游資源”“一體化”是商業模式,與管理能力無關,“技術研發能力”與生產管理關系很小,“規模效應”在規模形成之后,也與生產管理的關系不大,如果把幾個主要的非管理因素排除,剩下無法解釋的“低成本”,就是管理能力。
當一家公司看上去沒有什么壁壘,產品與技術也差不多,能做到行業最低,這就提醒我們,需要多多考慮經營管理的因素。
第二、管理不是護城河,因為管理是一系列的公開方法,但管理往往是形成護城河的原因。
比如說,規模在某些行業是護城河,但一家企業的規模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呢?
中國的生產型企業,往往都是早期抓住某一個需求爆發的機遇,或依賴一個大客戶在行業站穩腳跟。但再往后,想要繼續增長,成為行業頭部企業,就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成本優勢,就要有科學的生產流程管理,這一類企業的領導者,往往本人就熟悉生產的每一條工序,始終在思考提高效率的方法。
福耀玻璃創始人的曹德旺在他的個人傳記《心如菩提》一書的第四章“天道酬勤”中記錄了自己的實驗:
“為了找到準確的數據,生產線上的每一道工序,我都蹲上十天左右,仔細觀察并算出他們的成品率,了解每個工位的需求和每個人的職責。根據3個月深入采集記錄的數據匯總計算,每1m2的夾層玻璃單耗應為2.26m2,比原來管理層們認識的世界最好的生產水平少了0.6m2,也就是26.5%。……為了保證產品質量與成本控制,我親自起草了夾層玻璃各生產工序作業指導書,如果每一道工序都按照作業指導書生產,福耀生產的每一平方米的夾層玻璃單耗就應為2.26平方米”。
這一精益化生產的階段通常是在企業上市之前,但卻成為企業抹不去的基因。所以,一切有成本優勢的企業,都值得我們仔細分析其低成本的管理原因,思考其延續性。
反壟斷之前的美團,在北方地區對餓了么有壓倒性優勢,其核心原因是規模:一個城市,用戶用餓了么在附近3公里找到10個商家,而美團有50個商家,用戶如果在餓了么的10個商家里選不到想要的,就得選5公里以外的,所以美團送一單可能只要2-3公里,而餓了么可能需要跑5公里。在用戶看來,就是餓了么慢,美團快,其實不過是美團的規模優勢。
但美團的規模是如何形成的,那就是早期的管理能力了,美團畢竟是千團大戰中殺出來的,對餐飲商家的理解非年輕的餓了么可比,地推的精細化經驗也更強,可以用較低成本快速開拓市場,所以才能后發先至。
形成護城河的原因,通常也是加深護城河的途徑。所以,在反壟斷的高壓下,美團是否有能力維護自己在強勢地區的壓倒性規模優勢,管理因素又重新變得重要起來。
從這兩個基本理念看,管理能力,特別是精細化管理能力,需要深入經營的細節進行觀察求證,不像“行業空間、競爭格局和商業模式”等其他三個因素,可以從一些間接資料進行研究,其研究難度遠遠超過其他基本面因素的研究。非行業內的人很難做到。
所以,研究生產管理需要科學的方法和實證精神,而正確的調研方法成為必不可少的環節,這一點會在系列的最后一篇總結。
有一個流傳很久的段子,某飲料生產線上有時會出現空瓶,原因是設備故障導致的灌裝失誤,為了檢出這些次品,老外工程師準備做一個檢測設備,要投入幾百萬,中國工程師聽了之后說,我只要100塊就能搞定。中國工程師的方法是買一臺巨大的電風扇放在流水線上,只要是空瓶就被吹倒了。
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小聰明的敘事模式”,混合著“反智主義”、“實用主義”和“特事特辦”的精神。
與此相反的是“制度主義”,空瓶問題可以用電風扇來解決,但新的品質問題還是要通過質檢程序發現問題,所以后者才有價值。
然而小企業認為,生存都成了問題,制度的漏洞還是等做大了再去解決。
但制度主義者認為,凡事不忘初心,如果不想著從制度上解決問題,只想走捷徑,最終的結果可能是“補丁”越打越多,成本反而越來越高。
所以管理是一個因人而異、因時而變的因素。所謂護城河、確定性、人才梯隊、經營優勢,都是結果,管理才是一切形成的原因,不研究管理,你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一家公司,所謂的長線投資,只是盲人騎瞎馬。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思想鋼印”(ID:sxgy9999),作者:人神共奮,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