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的Xbox系列游戲機即將迎來發布20周年的紀念日。作為一位從初代Xbox到最新的XSX、XSS“全制霸”的老玩家,我們三易生活近日也收到了頗具收藏意義的Xbox 20周年紀念套裝。
老實說,能收到這份紀念品對于我們來說還是相當驚喜的。本想著寫個開箱來給大家展示一下,但這未免有點太簡單、太沒挑戰性了。
那么,寫個Xbox 20年的發展史呢?老實說,這些資料網絡中可謂是一抓一大把,寫起來并沒有難度。并且縱觀各大游戲媒體,類似的內容早已是滿天飛,多少還是有點沒意思。
正因如此,在反復思索后我們決定,今天還是跳過那些人盡皆知的內容,來與大家談談關于微軟、關于Xbox,與微軟目前游戲戰略相關的那些不太為人知的“密辛”,或許會更有趣一些。
大家都知道,初代Xbox正式發布的時間是2001年11月15日。而在那之前,微軟最早是在2000年的GDC(游戲開發者大會)上首次公布了Xbox的概念機。那么問題就來了,當時的微軟怎么突然決定了要推出游戲主機產品的呢?
其實在這背后,就涉及到了多方面的原因。首先眾所周知的是,當時的微軟,已經依靠Windows 95、Windows 98、Windows NT在PC領域一躍成為了具有統治力的第一大操作系統陣營。這就意味著微軟的影響力,已經占據了全球主要的辦公室和家庭電腦。
有多少人在PC上見過這個界面?
在這種情況下,微軟當然也就產生“想要將影響力擴展到客廳中”的想法。但是請注意,對于那個時候的微軟來說,“游戲主機”并不是他們唯一的選擇。而這一點,我們從后來的Windows XP MCE版(媒體中心版),以及Windows Vista和Windows 7中所集成的“媒體中心”功能,其實就能看得出來。
那么,為什么微軟要做Xbox游戲主機呢?一方面是因為在此之前,微軟通過與世嘉在Dreamcast上的合作(其所采用的是基于Windows CE的魔改系統),接觸到了游戲主機行業和一些游戲公司,也了解到了主機行業的一些相關信息,這或許極大地鼓舞了微軟參與到游戲主機業界的信心。
另一方面可能許多朋友不知道的是,微軟選擇自研Xbox其實也是“憋著一口氣”的結果。事實上,在最初決定介入游戲主機行業時,微軟本是想通過收購的方式來實現,但沒想到先后接觸的數家潛在對象,都拒絕了這一提議(其中就有當時風雨飄搖的世嘉,以及狀況同樣不好的任天堂)。
再加上對于那個時候的美國電子游戲產業來說,幾乎所有的游戲設備市場都被日本企業瓜分,而美國公司自從1983年的“雅達利大崩潰”事件后,再也沒能推出過占據主流市場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微軟選擇自己進軍主機市場,意義就不僅僅是要與原本的合作/收購對象“唱對臺戲”了,甚至還多少寄托了美系游戲主機產業、以及西方游戲從業者的悲愿在里面。
說到Xbox上最知名、同時也最具影響力的功能,大家會認為是什么呢?是體感套件Kinect,還是口碑極高、價格也不菲的精英手柄呢。
在我們三易生活看來,Xbox Live聯網服務可能才是對Xbox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個功能。畢竟早在初代Xbox發布的時候,它就是當時市面上唯一一款直接內置網卡接口,具備寬帶網絡連接能力的游戲主機(彼時PS2還需要另外購買擴展套件才行)。而這一設計,在初代Xbox發布不到一年后,就演化出了以“付費會員”為特征的Xbox Live聯網服務。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微軟在“客廳上網”服務方面的探索,甚至還要早于Xbox本身,而且與中國市場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
1999年3月,時任微軟CEO的比爾·蓋茨造訪深圳,而他來到這里的目的,一是考察當時的中國市場的發展程度,其二就是要推廣微軟那時候的一大企劃“維納斯計劃”。
什么是“維納斯計劃”?簡單來說,2000年左右電腦在我國還屬于“奢侈品”的范疇,即便是配置很一般的“組裝機”,也需要萬元左右才能買到。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家庭既買不起電腦,更無法接觸軟件和互聯網內容。而微軟則敏銳地發現了其中的商機,在他們看來,如果推出一種價格低廉、類似機頂盒或簡化版電腦,運行Windows CE操作系統的設備,就可以讓更多人接觸到電腦的入門知識,接觸到早期的互聯網。而這種利用成本較低的硬件,接駁到客廳電視上提供“輕量級電腦”和聯網服務的產品構想,就是“維納斯計劃”。
類機頂盒設備、Windows CE系統、強調類PC操作體驗和聯網能力,是不是覺得“有那味了”?并且有意思的是,在當時微軟選定的首批“維納斯計劃”合作廠商中,既有諸如聯想、海爾這類PC廠商,更有當時憑借著“電腦VCD”、“電腦DVD”在國內客廳娛樂領域“殺出”一片天下的裕興公司。而裕興的主打產品,在當時的一大特色就是價格(相對電腦來說)低廉,同時又兼具影碟播放、網頁瀏覽,以及不俗的電視游戲性能(雖然本質上是盜版FC或MD游戲)??吹竭@里,是不是又覺得有些眼熟。
講完了年代久遠的歷史密辛,我們接下來來談點更“現代化”、也更技術向的東西,那就是Xbox的版本劃分問題。許多老玩家都知道,按照微軟官方的劃分方式,Xbox主機到目前為止一共推出過四代產品,它們分別是:
初代Xbox
Xbox 360
Xbox One系列(包括Xbox One、Xbox One S、Xbox One X以及最后造型相當接近XSS的Xbox One S青春版)
以及微軟目前的主推產品,Xbox Series S(簡稱XSS)和Xbox Series X(簡稱XSX)
但你知道嗎?其實除了微軟自行設計的這四代主機外,其實還有其他廠商曾推出過Xbox的“山寨版”。而這,就是世嘉的Chihiro(千尋)游戲基板。
看到“游戲基板”這四個字,有些朋友可能已經反應過來了,沒錯,這玩意嚴格意義上并不能算是Xbox的“兼容機”,因為它運行的并不是通常的Xbox主機游戲,而是專為世嘉街機產品設計的街機游戲。但從另一個層面來說,Chihiro與Xbox之間又有著無數的共性,例如它們有著幾乎相同的主板設計、幾乎一致的CPU和GPU規格,甚至就連兩者的編程語言、運行環境都是完全通用的。
不過,Chihiro和Xbox還是有一些明顯的差異的。一方面,世嘉Chihiro采用了可升級的內存插槽設計,這使得其最大能夠支持512MB的內存,遠大于初代Xbox的64MB;另外一方面,不同于初代Xbox使用DVD光驅作為游戲存儲介質,Chihiro的游戲存儲介質使用的是GD光盤,也就是和世嘉自己的DC主機相同。
是的,Chihiro之所以能夠誕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世嘉與微軟在DC開發上的合作經歷。再加上當時世嘉已經退出了游戲主機市場,專心搞街機硬件的研發制造,而微軟本身又不打算涉足街機硬件領域。于是兩者一拍即合,一款使用了Xbox基礎硬件設計,但同時又“混搭”了世嘉主機零部件和街機I/O板的“街機用Xbox”,就這么被造了出來。
其實縱觀整個Xbox家族的發展史不難發現,與索尼、任天堂等競爭對手的產品相比,微軟對于“游戲主機”在功能上的定義從來都不只是單純的“游戲”。事實上,不管是初代的Xbox、還是如今的XSS、XSX,它們普遍都具備了包括媒體播放器、客廳網絡設備等一系列更注重多元化,也更適應“非硬核玩家家庭”需求的功能設計。
與此同時在底層的方案設計上,Xbox更是從一開始就采用了相當接近同期PC的軟硬件架構。除了Xbox 360之外,其他的三代Xbox莫不都是“x86處理器+Windows系統”的組合。就算是Xbox 360,它的圖形軟硬件部分也依然是采用的PC游戲開發者十分熟悉的AMD Radeon X1800+DirectX 9的組合。
當然,我們可以說這是微軟充分利用自身在PC操作系統、PC圖形標準方面的技術優勢,避免重復開發所帶來的結果。但與此同時,它一方面確實簡化了Xbox的跨平臺游戲開發流程和系統維護難度;另一方面,也為目前及未來的Xbox服務和產品形態,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說,正是因為有著相同的軟硬件架構,這使得微軟可以早早地通過他們的XGPU會員服務,直接打通Xbox與PC之間的游戲陣容,讓許多游戲能夠毫無難度地實現PC端和Xbox端的同步上線。而玩家更是只需要付出一年幾百元的費用,就可以同時暢玩兩個平臺的游戲。
又比如說,自好幾年前開始,微軟就明顯開始將“類Xbox”的游戲體驗帶到PC上來,這不僅意味著在Windows里集成Xbox客戶端、讓PC兼容Xbox手柄,同時也代表著PC Windows系統和Xbox底層技術的進一步打通。比如說,現在Windows 11所支持的SSD直連顯卡技術,就是源自XSS、XSX游戲主機的硬件架構設計。與此同時,PC上的光線追蹤圖形技術也在新一代的Xbox主機上得以發揚光大。
最重要的是,通過游戲商店的打通、軟硬件架構的打通、云游戲渲染等一系列動作,微軟實際上正在將“Xbox游戲”的概念,從單純的“游戲主機平臺”,變為一個涵蓋PC、主機,甚至是手機云游戲的廣泛生態圈。從此,你甚至不需要擁有Xbox主機、也不需要自己的PC達到Xbox同等級別的配置,就能同樣享有Xbox的游戲畫面水準。
這意味著什么?雖然我們目前還不能下定論,但有著極大可能的是,你的下一臺Xbox,或許已經不再是“一臺Xbox”。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三易生活”(ID:IT-3eLife),作者:三易菌,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