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騰訊是投資者非常關注的公司。昨天,它發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騰訊第三季度營收1424億元,同比增長13%,實現凈利潤(Non-IFRS)317.5億元,同比下滑2%。這是騰訊10年來首次凈利下降。
出于對于騰訊10年來首次凈利下降的好奇,作者進行了深入的財報分析,結果發現,如果看“期內全面(虧損)╱收益(除稅淨額)”這一指標(該指標反應騰訊在當期的最終全部利潤),騰訊竟然是虧損了11.13億元。
為什么?
答案很簡單,騰訊的期內全面收益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主營業務收入,這部分是盈利的,依然穩健,而另一部分是投資形成的資產收益,這一部分的收益是由公允價值得來的,造成騰訊第三季度虧損的,恰恰就是這個“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全面收益的金融資產”帶來的公允價值波動。
作者認為,此類科目數額的變動,表面上不影響騰訊主營業務凈利潤。但從實際上看,這些科目的變動嚴重影響著騰訊股東實際應該擁有內在價值。所以,這些科目實際上是對騰訊內在價值評估非常重要的科目。作者通過分析報表指出,騰訊超過52.8%的資產是投資業務的資產。也就是說,騰訊最大的資產是投資類資產。因此,投資類資產公允價值的變化,必然造成公司全部收益的變化。
作者同時提醒投資者,應該重視本次騰訊單季虧損(這里的虧損以2021年第三季度“期內全面(虧損)╱收益(除稅淨額)”為標準)的警示。重視騰訊投資業務對其基礎業務帶來的巨大潛在威脅。
需要說明的是,公允價值的計算方法沒有統一的標準,鑒于整個VC\PE領域近兩年確實呈現出低迷的態勢,這次對投資業務資產進行重新評估也是合理的。但具體計算方法就不得而知了,有待更多的信息才能進一步了解。也許真的是被投公司受到了經濟環境的影響,也許是洗澡瘦身,也許有更深的考慮或訴求。
騰訊發布了2021年三季度的財報。大家的關注點在于騰訊第三季度“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本公司權益持有人應佔盈利”科目(317.5億元),十年來首次同比下降2%。但實際上,如果查看騰訊的“綜合全面收益表”,計算進騰訊的“其他全面(虧損)╱收益(除稅淨額)”項下一系列金額后,騰訊第三季度的全面收益,竟然是虧損了11.13億元。而去年同期是盈利432.66億元。這可比“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本公司權益持有人應佔盈利”反映出的盈利下降殘酷多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騰訊到底是一家從事什么業務的公司?如果從他的“綜合收益表”,也就是利潤表,來看,騰訊似乎只有三項主營業務:增值服務,網絡廣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增值服務就是游戲,媒體內容的付費業務。網絡廣告也就是依托于騰訊社交平臺的廣告業務。而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則主要是支付和騰訊云業務。這些看起來也都是我們通常對騰訊的理解,也就是一家互聯網公司。而實際上,騰訊依托于這三項業務所產生的第三季度利潤,也并沒有虧損。相反,其凈利潤還是增長的。
所不同的,只是按照“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公司權益持有人應占盈利為317.51億元,而去年同期為323.03億元。略有下降2%而已。這只是財務報告準則不同導致的會計差異而已。至少公司依然是盈利的。與去年同期想必也差別不大。
但何以到了“綜合全面收益表”的時候,騰訊就從盈利變成虧損了呢?我們先來看看“綜合全面收益表”的詳情:
從這張表的結構上去看,您會發現“綜合全面收益表”的起始科目就是騰訊的凈利潤。他是在騰訊的當期凈利潤基礎上,加上“其他全面(虧損)/收益(除稅凈額)”項下的所有科目后,計算出騰訊當期的“期內全面(虧損)/收益總額”。也就是騰訊在當期的最終全部利潤。
據此,從這張表可見,正是在“其他全面(虧損/收益(除稅凈額)”項下的“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全面收益的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虧損)/收益凈額”這個科目中,產生了364.11億元的虧損。從而導致騰訊的“期內全面(虧損)/收益總額”變成了虧損11.13億元。
因此,騰訊的虧損并沒有產生在他“綜合收益表”里。而是產生在了“綜合收益表”中主營業務以外的地方。
那么這個拗口的“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全面收益的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虧損)/收益凈額”到底對應的是哪些業務呢?它對應的主體是“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全面收益的金融資產”。詳情如下:
從表中可見,截止到2021年9月30日的前九個月,騰訊該科目下的公允價值變動數額,與“綜合全面收益表”中“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全面收益的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虧損)/收益凈額”科目下,前九個月的數額相當。如果我們再截取騰訊2021年半年報中,該科目的“公允價值變動”數額,就可以計算驗證出騰訊第三季度在“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全面收益的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虧損)/收益凈額”科目下的虧損,確實來自該科目。
數額恰好與“綜合全面收益表”中“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全面收益的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虧損)/收益凈額”科目下,第三季度的數額相當。
所以,造成騰訊第三季度虧損的,恰恰就是這個“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全面收益的金融資產”帶來的公允價值波動。
此類科目數額的變動,表面上不影響騰訊主營業務凈利潤。但從實際上看,這些科目的變動嚴重影響著騰訊股東實際應該擁有內在價值。所以,這些科目實際上是對騰訊內在價值評估非常重要的科目。從實際數據看,這些科目的影響完全不亞于騰訊“綜合收益表”里的主營業務。
而實際上,這些科目所反映的恰恰是騰訊真正的主營業務:投資。我們可以通過“綜合財務狀況表”,也就是騰訊的資產負債表,看出他投資業務的地位。
如果我們把紅框中的這些投資科目金額相加,再除以資產總額,就會發現騰訊超過52.8%的資產是投資業務的資產。也就是說,騰訊最大的資產是投資類資產。所以,實際上騰訊的最大業務是投資。而從本次騰訊第三季度實際虧損來看,投資業務也足以對騰訊基礎的互聯網業務價值造成實質性的影響。如果在發生系統性風險時,騰訊所投資的這些所謂科技型公司(本來公允價值泡沫就不小),就會出現巨額虧損。因此,我們應該重視本次騰訊單季虧損的警示。重視騰訊投資業務對其基礎業務帶來的巨大潛在威脅。
本文來自于“看懂獨角獸”,作者:程宇,36氪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