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破圈》,作者:顧及 著,36氪經授權發布。
當別人問我在做什么的時候,對于不熟的人,我會說休息一會兒;
而對于熟人,我會很坦誠的說:我提前退休了。
通常對方下一句就是:恭喜你財務自由了。
然后我就得解釋一番:我并沒有實現財務自由,只不過實現了“超市自由”和“精神自由”。
超市自由對于很多像我這樣工作了十幾年的人來說都不難實現。那這里就聊一下在沒有財務自由的情況下,如何實現精神自由?
初步的精神自由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 擺脫自我價值感對于金錢和物質的依賴。
2. 擺脫自我價值感對于他人評價的依賴。
3. 擺脫自我價值感對于工作的依賴。
這三個方面的底層核心是建立起自給自足的價值感來源。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面對衰老,我選擇在北五環隱居》里,我探討過個人價值感的三種層次:
第1個層次是源于外在的證明,比如錢、權、名、個人成就、外界評價、他人看法等等;
第2個層次是對內在特質和能力的篤定,是需要大量第一個層面的證據積累后才能產生的對自我的信念,但這些不容易被外部影響,所以會比較穩定;
第3個層次則是一種感知:我是這世間最大的奧妙,無需證明我自己。
實現精神自由的過程首先是通過外部的認可、金錢物質上的證明或工作上的成就,來搭建起一定的自我價值感,然后再逐一把這些外部支撐點給拆除掉。
它是一個先搭建后拆除的過程。如果你還沒有穩定的自我價值感,那有可能你以為的“精神自由”會在外部考驗來臨時不堪一擊。因為從來沒有拿起過,何談放下?
所以這篇文章的受眾是,通過工作中獲得的成就感、人際互動中獲得的滿足感、或是在金錢和物質上獲得的安全感,個體的自我價值感已經搭建起來的人群。
為何要把好不容易搭建起來的自我價值感拆掉?
很多時候,我們搭建起來的這些價值感是基于外部事物的評判標準,不是我們內在真實自我的評判標準。當你內在需要探索真實自我所需所想時,你要做的就是逐漸拆掉這些限制框架。
這就好像你把腳手架拆除了,才能看到一個建筑的真實樣貌,并且可能驚奇地發現,它居然有著很穩的地基。
至于為什么我在拆掉這些腳手架后會選擇提早退休,是因為當你精神上實現初步自由以后,你的自我價值感就不依賴于外部的事物,包括工作,所以這個時候你就有自由去選擇內心真正感興趣的東西。
對于有的人來說,也許他真正感興趣的是工作, 對于我來說不是。所以從不感興趣的工作“退休”下來,全身心的從事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就是對于我個人生命最有效的利用。
在這里我并不倡導極簡主義或者是節儉到摳門, 而是做到內心狀態不受金錢的多少的影響。
要拆解掉在金錢上或者是物質上的依賴性,其實是需要讓自己體驗一下,或者至少是見識到,充沛的物質條件對于你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才能讓你放下對于無窮盡賺錢的渴望。
也就意味著它的確是需要具有見識一定物質條件的機會。
我見過一個人,他早就實現了財務自由,還在深圳有好幾套房,可是他還是想買更多更大的房子。
他問我:“住大別墅難道不好嗎?”
我說:“是挺好的,可是我沒覺得它是個必要。住與不住并不會影響我的幸福指數。”
他一開始挺不理解的,后來我們探討了一下彼此的成長環境,發現他從小是苦過來的,甚至還睡過橋洞。所以賺錢讓自己住得特別舒適,是他內在很高的優先級。
而我從小出生在中產階級,衣食無憂,雖然有一階段家里因為父親得了癌癥而比較窘迫。但也沒淪落到要睡橋洞的地步。
不同的成長環境可能會造成一個人對金錢物質欲望大小的不同。我因為幸運的沒有經歷過那一段物質極度匱乏的時代。所以放下對這一塊的依賴,可能比他更容易一些。
也因為一些認識的朋友關系,我以前坐過私人飛機,乘過私人游艇,吃過很貴的美食,見到過數十億價值的私人收藏,所以從體感上來說,我體會過富人的生活可能是什么樣子的。在那種狀態下,時間長了,對這些也習以為常, 所以要放下也容易了。
除去不同的成長經歷,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對金錢或者物質享受的依賴是源于對于獲得這些東西時,自我幸福感的預期。
我們在想象,未來當我們很有錢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很開心。其實把這個預期破除了,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破除這種依賴性。
我以前在金融界接觸過大量特別有錢的人,可惜的是它們很多人并不開心或者是幸福。住著巨大的別墅, 或者是身價好幾十億,但是活的苦惱的, 說自己“窮得只剩下錢了”的大有人在。
我也見過全世界排名前50的億萬富翁的子女,開的是豐田的轎車, 日常花銷跟中產沒有任何差異,但是卻活得很開心。
所以這里還有一個條件,就是足夠的閱歷:當你見過不同的人群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狀態以后,你會發現一個人內在的幸福和他擁有物質的多少并沒有直接的相關性,都取決于這個人如何看待金錢和物質。
能夠活得比較自由灑脫的,會把金錢和物質當做獲得其它東西的手段。但是他們不會迷戀于這個手段本身。
而有些人則會被手段所困。我經常遇到人會覺得:只有我實現財富自由以后,我才能做我想要做的事情。但他真實想要做的事情,并不需要多少錢。這些限制信念都是本末倒置。
但有的人會說,你說這些我都懂,但我依然覺得錢不夠。
這時候需要做的是仔細分析一下,你到底需要多少錢?
首先先統計一下,你過去3~5年的平均開銷。這可以從微信支付寶,信用卡賬單,公司存款結余等統計出來。
然后把里面一次性大型開銷或者是意外性開銷剔除出去,你就可以得到假定沒有意外的時候你的年均花銷。
對于我來說差不多是12萬左右, 這包括租房的費用。
這里面需要說明一下,很多人對于房屋的態度會夾雜太多的個人感情和環境影響在內。對于我個人來說,我并不覺得需要住很大的房子。30-40平米已經綽綽有余,我也不覺得租房和擁有自己家有很大的差異,買房也更多是一個投資手段。
面對金錢、房子和物質, 每個人的觀點不一樣,所以你可以考慮仔細的剖析自己的觀點,看看里面是否有更深的不安全感或者外部影響。具體的方法可以參考這篇文章《沒錢,缺愛,最底層的恐懼來自哪里?| 思維實驗》。
通過不斷的對自己各種不安全感的拆解,慢慢的你就會發現,你對很多東西的欲望會從“我需要它”變成“我享受它”。
這種轉化意味著:不是因為有了它我感到安全,而是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做出更好的創造。
作為租房北漂一員來說, 如今我的開銷不算高,并不是因為我會對自己比較苛刻,而是會把錢花在真正自我想花的地方,而不是給別人看的地方。
一方面來說,我的確享受過很貴的東西,但是回顧一下, 會發現它給你帶來的愉悅感受,同樣可以被很多平價的東西帶來。
對于我來說,一頓米其林大餐的愉悅感和品嘗自家種的水培蔬菜的感受是類似的。如果有好的黑珍珠餐館,我也不介意破費一頓享受一下,但早已沒有最早的那種新鮮感和內在的小小的炫耀感了。
很多時候,我們對一些物質的追求都是為了填滿內在的一些空洞。所以如果自己做過很多內在分析的工作,把這些空洞用自愛和理解去填滿它,自然也就不太需要很多外物了。
這里需要補充一點,雖然因為純粹的興趣愛好而購買的不包括在此類,但是有很多所謂的興趣愛好其實也是為了填滿內在的空洞, 這是需要細細辨識的。我以前就在身心靈這個領域上過當。
另一方面,工作生活這么多年,確實也積攢下來了不少物品。我“斷舍離”過后還有兩衣櫥的衣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除了一些消耗品之外, 這輩子都可以基本不太需要買衣服。
我也在陸續把以前買的幾件奢侈品轉手出去,因為覺得內在價值已經不需要用這些來體現,反而是一些棉麻布的衣服和包挎在身上,感覺更自然一點。
其他興趣愛好所需要的裝備過去幾年也差不多都備齊了。所以除了旅游和書籍之外,就基本沒有什么日常生活之外的開銷。
對物質上沒有追求,并不表示會忽略正規的保障,醫保、社保、大病保險這些沒一個落下,也同時還額外買了養老金的保險。所以以過去工作十幾年的積蓄外加好好理財,好好注意身體健康,不生大病,的確是夠退休了。
當我決定退休后,一開始好多人非常不理解。
有的人會問:你難道沒有人生目標了嗎?
有的人會問:你怎么能不奮斗呢?那你人生還有什么意義呢?
甚至還有的人會問:你對得起社會對你的培養嗎?
初期,很多問題都會讓我感覺有點不爽,甚至有的問題還會讓我覺得很憤怒:
我過去十幾年,幾乎每天10-16小時工作, 我不偷不搶不犯罪,勤勤懇懇,還在過程中幫到了不少人,我對不起誰了?
但后來, 我會對這些不爽和憤怒的情緒做分析,發現底層是我渴望能被他人接納的訴求。
我于是對這訴求做了個拆解。
首先界定我真正渴望被接納的人群是哪些?
其實拆解下來人不多:我的家人,我的好朋友們,以及一些我真正尊重的人。
剩下的人如果他能夠理解我這個決定,那很好;
如果他不能理解,那我可以去理解他們:
一方面,可能我們彼此的成長環境很不一樣,從而我們對他人或者社會認可,以及對奮斗的在意程度會很不一樣。
幾年前的我,都會極度鄙視現在的我,因為那時的我會覺得:人怎么能不工作呢?
但是這幾年通過各種內在分析,我會發現以前的自己把工作作為人生一個重要價值感的來源, 以及人生的重心。而如今我對宇宙的奧妙有著濃厚的興趣,我的人生重心不在工作上,我也不覺得不工作我就沒有價值。所以很自然的就放下了奮斗這一說。
當我去嘗試理解他們的出發點后,我就不會對他們的這些負向反饋起負面情緒。只是很多時候我也懶得解釋,所以我就會對不太熟悉的人說我休息一陣。而不是直接告訴他們我退休了。
而我也花了一段時間,慢慢讓我的家人和好朋友們理解我現在所做的決定以及背后的來龍去脈。
幸好他們都比較通情達理,所以在這方面沒有什么阻礙。而一些我所尊敬的人也很尊重我的選擇,雖然有的也會表示有一些擔憂,但是看到我做的計劃。也就表達了支持。畢竟他們都知道,每個人是會需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結果的,即便我的選擇在他們看來不明智,那也是我自己需要扛下來的。
我也知道我有時候會很容易受外部的影響,所以同時, 我也會減少外部無效或者負面的信息來源。
現在很多外在的新聞資訊都是通過算法來進行推薦的,換句話說,你越關注什么,你就越容易看到什么。
我以前關注的很多社會議題都是以販賣焦慮為主,比如說互聯網大廠35歲人以后就不行,或者是女生單身會很慘之類的話題,但我發現當我把這些資訊全部屏蔽,并且找到我感興趣的那些話題以后,我的世界就清靜且快樂多了。
也許有的人會覺得這是一種鴕鳥的行為,可我不覺得。
人生短短一輩子,既然我的首要目標是讓自己的幸福感增加,為什么在解除內在不安感后,我不讀一些讓自己幸福的東西呢?
我也想過,當我老死的時候,如果我所有的成就都在30多歲時截然而止,后續我過得都是平平淡淡、探索興趣愛好的日子,我是否會為了自己編織的這么一個人生而后悔?
答案是,即便我后悔,那也就是在臨死前幾分鐘大腦回顧一生發現大半生是個騙局時候, 用5分鐘極度后悔換取后半生斜風細雨, 還是值了。
在這一點上,我花了最多時間和努力。因為以前的我是個工作狂,從畢業后做投行開始,十幾年來幾乎沒有哪一天工作時間是低于10-12個小時的。
所以要做到這一點,我經歷了以下三個過程:
首先,你需要填補內在各種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感。
具體的來說,就是把從外部成就而得到的自我價值感,轉變為對自己堅定的篤信 --- 通過對自己在一些方面能力的篤信從而獲得的自我價值感。
以前,如果我項目做不出成績就會覺得很受挫,覺得自己沒有價值。而當我有意識地對自己能力上信心做沉淀后, 即便項目沒有做出成績,我也不會懷疑自己的價值。
我清晰地知道,這并不表示我能力上有了問題,可能是外部機緣,可能是時機,可能是其他因素,或者可能是我能力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做到提升,這些都和我的自己價值無關,所以心態就會平衡很多。
時間長了我會慢慢發現,工作在我手中會明顯地分成兩類:一類是因為你很擅長你不得不去做的,還有一類是你很感興趣的,因此無論你擅不擅長,你都會花時間慢慢地把自己變成這方面的專家。
于是當我同時逐步解決對經濟和物質的恐懼之后, 我也會變得對工作上的選擇越來越挑剔。心里會越來越多的渴望自己只專注的做自己感興趣且擅長的工作。
這種渴望慢慢發展下去, 就會讓你愿意去為了自己想要做的工作而換工作、換崗位、甚至換行業,這也解釋了我后期變換了好幾個行業的部分原因。
然后,第二個步驟是找到能讓你把80%精力都投在你感興趣且擅長的職務。我過去幾年在認知方面的耕耘就屬于這一類。如果你不清楚如何找到這一點,請參考《【視頻】TEDx演講:隔行不隔山,如何提煉“可遷移能力”》
而當第2個步驟繼續一段時間以后,你會慢慢的發現,其實興趣愛好和工作已經融為一體了。
換句話說,你已經沒有工作的概念了,因為它是如此的有趣,它已經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
這就到了第3個步驟:當工作概念已經不重要,而被興趣愛好所代替時,其實你已經到達了擺脫價值感對工作的依附的地步。
這時你會發現,任何一份工作總有那20%甚至更多是不隨你意的、是消耗你精力的,甚至可以從某種意義上定義為浪費你的人生和時間的。
而當你有足夠的積蓄,去過一個吃穿不愁的、超市自由的生活時。決定提早退休其實就已經是很自然的行為。
因為這就意味著你所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你自己選擇且中意的。
于是你就初步實現了精神自由。
說它是初步精神自由,是因為后續你會發現,也許你內在還有很多其它需要梳理的議題,從不工作后的社會關系,親密關系,婚姻,孩子這些很多人非常在意的,到更形而上的議題:公平,正義,善與惡,慈悲、意義感、獨特性等等。這些我們以后有機會再聊。
最后想說的是, 退休了一陣子了,也看到很多以前的朋友獲得了事業上不錯的成就。很有意思的是, 我發現自己除了祝福他們、為他們高興以外,居然沒有一絲羨慕的情緒。因為我非常清晰地知道,我和他們走的是不一樣的路徑。
我所攀越的山峰,它的唯一衡量標準是以我內在的平靜與幸福。
想通了這一點,以后外部再怎么看待你都不重要了。
書名:《破圈》作者:顧及 出品方:磨鐵圖書·黑天鵝
顧及:創立了真格學院,曾任北京大學斯坦福中心 “人際動力學”精華版項目特聘主任。學生包括臺灣大型上市公司總裁,多家上億美金估值創業公司CEO和合伙人,多家著名VC和 PE基金合伙人,BAT高管,斯坦福商學院,哈佛商學院和中歐EMBA的校友等。
美國斯坦福商學院MBA(獎學金獲得者),康奈爾大學運籌信息工程學士(全獎),在兩年半內完成本科學業并全校前1%成績畢業,并獲得梅瑞爾總統獎。 有多年硅谷和國內產品運營經驗,制作的游戲分別被評為Facebook前50和蘋果APP Store單類前10。管理中美加3個國家跨國團隊。 聯合創立了估值數億美金的C輪人工智能公司“來也科技”。曾在紐約擔任瑞銀投行和BlackRock資產分析師,經手交易過400億美金,負責1600億資產的量化分析。 曾擔任國內和硅谷數家上億估值創業公司的戰略運營顧問,曾是《金融時報》《福布斯中文網》《Yicai Global》等中外媒體的特邀供稿人。 在抖音上有200多萬粉絲,2019年-2020年連續被領英評為“中國年度行家”。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顧而言之”(ID:whatGsay),作者:顧及看世界,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