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偶然和必然因素的疊加,把從業者的思考點從科技升級的遠慮拉到了近憂:當市場歸于冷靜,如何在變與不變中尋找出路,打造真正的商業化壁壘?
科技改變生活,生活的改變也在倒逼科技不斷迭代升級。聚焦在離我們最近的家務領域,致力于生活服務的科技新品——掃地機器人的風頭這兩年不可謂不盛。其中科沃斯和石頭科技是典型的企業代表。
在家電行業紛紛走弱時,這兩大品牌一度上演過資本神話:自2020年4月始,短短一年時間,石頭科技股價由300多元漲至1400多元,市值翻了兩番。科沃斯也不遑多讓,從2020年4月至2021年6月,其間15個月有14個月股價上漲(中間只有1個月微跌3%)。
當人們認為通過智能掃地機器解決家務的時代已經到來,掃地機器是生活服務領域的“茅臺”時,不少身處這一產業的商業主體卻發現,掃地機器本身科技含量并沒有太復雜,企業進入并不難。傳統家電企業如美的、海爾,對清潔電器早有布局。加上市場不斷功能更全的創新產品出現,所有這些,都在加劇掃地機品牌估值的分化。
初步統計,自中報公布至今,掃地機器人巨頭石頭科技和科沃斯的股價跌幅曾紛紛超過10%-30%。甚至有業內人士認為,整個“掃地茅”行業,或將迎來資本市場的滑鐵盧。
多重偶然和必然因素的疊加,把從業者的思考點從科技升級的遠慮拉到了近憂:當市場歸于冷靜,如何在變與不變中尋找出路,打造真正的商業化壁壘?
隨著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長,掃地機器人逐漸成為新一代城市年輕人的生活必需品。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加入這一賽道。尤其2020年新冠疫情催生出的“宅經濟”帶動了掃地機器人勢頭新一輪回升,可以解放消費者雙手的掃地機器人逐漸走進了千萬個家庭,中國掃地機器人市場規模同比增長19%。。
國內市場需求的增加和行業增長空間吸引一大批技術人才加入掃地機器的“戰場”,圍繞掃地機器人開展的研發和技術創新進程逐步加快。而在這片廣闊的藍海,科沃斯、石頭科技可以說是國內掃地機器人市場的領先者。
80年代,科沃斯創始人錢東奇放棄教書育人的鐵飯碗,選擇前往海南闖蕩,從事外貿生意。錢東奇在和外企的合作中與清潔類電器結緣,在1998年創辦了吸塵器工廠。隨著技藝越發精湛,生意越來越大,工廠開始為松下、伊萊克斯等知名品牌進行代工、貼牌、訂單式生產。
做多了別人的產品,自然也會想打造自己的產品。
2006年,錢東奇推出了自有品牌科沃斯,并逐步推出了掃地機器人“地寶”、空氣凈化機器人“沁寶”、擦窗機器人“窗寶”。2010年,科沃斯成立機器人項目管理部,用家用服務機器人明確產品的定位。此外,公司還推出了瞄準高端家電市場的品牌添可。
2018年,科沃斯戴著“A股掃地機器人第一股”的光環在上交所上市。今年10月29日,科沃斯發布了2021年三季度報告,三季度科沃斯實現營收28.86億元,同比增長65.82%,歸母凈利潤和扣非凈利潤分別為4.80億元和4.00億元,同比增長307.40%和456.38%。科沃斯強調將在傳感器、AI算法、人機交互等前沿技術領域繼續加大投入,在服務機器人領域的縱深化拓展。
受此利好消息影響,科沃斯的市值近一周呈現回升的態勢。
相比從代工廠轉型而來的科沃斯,石頭科技有更濃厚的互聯網基因。
石頭科技創始人昌敬計算機專業出身,先后在微軟、騰訊、百度工作。2014年,他看中了掃地機器人的前景,創辦石頭科技。
幸運的是,昌敬得到了雷軍的賞識,彼時靠著石頭科技為小米生態鏈打造的第一款產品“米家掃地機器人”一炮而紅,公司迅速在行業內站穩了腳跟。
2018年,越發有底氣的石頭科技加快了自有品牌的建設,打造面向國內的“Roborock石頭”和面向海外市場的“小瓦”雙品牌矩陣。同時,減少小米定制產品的生產,拓展小米之外的銷售渠道。2021年上半年,石頭科技自有品牌收入占比98.23%,基本完成“去小米化”。
2018—2020年,石頭科技營收復合增長率達59.4%。2020年2月,石頭科技登陸上交所科創板,因為股價一度逼近1500元被冠以“科創板第一高價股”的稱號而備受關注。
10月29日,石頭科技也公布了2021年三季度報告,第三季度應收14.79億元,同比增長22.8%;歸屬股東凈利潤為3.64億元。
不過第三季度石頭科技在上市后首次出現單季度凈利潤下滑,主要原因是為了提高品牌影響力加大了營銷端的投入,還邀請“頂流”肖戰擔任形象代言人。此外,石頭科技海外營收占比較高,而今年海運成本上漲也影響了公司的利潤率。
在潛力尚佳的市場中想要實現更多商業化價值的長遠考慮下,國內掃地人機器人企業的隱憂,開始顯現了。
2010-2020年,全球掃地機器人行業專利申請數量呈現逐年增長態勢。2020年全球掃地機器人行業專利申請數量高達4906項。其中,中國掃地機器人專利申請量占全球掃地機器人專利總申請量的95.85%,排名第二位的日本專利申請量占比僅為1.12%,名副其實的壓倒性領先。
一片向好的形勢中,科沃斯和石頭科技并非沒有危機感。
首先,從現在的技術水準出發,掃地機器人的產品壁壘并不算高,甚至國內企業的一些關鍵技術仍是從國外企業合作引進。
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雖然各家公司都說著要把“機器人”視作發展關鍵,但產品呈現出來的仍是一臺附加了看似智能技術,實際使用起來卻體現不出太多機器人特質的清潔類家電,和廠家所幻想的成為AIoT終端設備和智能化生活的控制載體仍有很大的差距。
這些情況也能從各家披露的財報數據中稍見端倪。2021年前3季度,石頭科技和科沃斯的研發費用均為3.11億,但石頭科技的研發費用率為8.13%,科沃斯的研發費用率只有4.13%。2021年前3季度,石頭科技營銷費用5.13億,營銷費用率為13.40%;科沃斯的營銷費用為18.93億,銷售費用率高達22.96%。
不過,與石頭科技成立初期相比,公司在營銷端的投入顯著增長。2021年第3季度,石頭科技的營銷費用為2.22億,同比增長68.34%,顯著高于第3季度收入增長速度,這也是導致三季度利潤下滑的原因之一。
作為一家科技企業,“低研發+高營銷”卻是在走傳統制造業的套路,到底是科技股還是家電股?不免讓外界擔憂市場前景。
要知道,彼時科沃斯的千億市值和石頭科技的千元股價都是建立在人工智能為主導的科技公司定位基礎之上的,如果只是一家傳統的家電制造企業,資本根本不可能如此捧場。比如同為掃地機器人行業的翹楚,iRobot因為被視作家電企業,華爾街對它的估值不過25億美元。
可以預見的是,一旦失去科技光環,掃地機器人公司的市場地位必將急劇下滑。
其次,對石頭科技和科沃斯來說,行業競爭廝殺愈發激烈,如果失去市占率的優勢,再吸引人的前景故事也難以真的留住投資人。
現實狀況是,云鯨、由利等新品牌勢力在迅速搶占行業市場。其中,云鯨掃地機器人上半年的市占率增長了8.9%。
雪上加霜的是,老牌家電巨頭美的、海爾也在加大對清潔類智能電器的投入,且性價比還更高。除了產品性價比,多數掃地機器人企業走的是線上銷售,傳統家電企業在線下銷售渠道上有著明顯的優勢。若是策略得當,借著滲透下沉市場收復“失地”也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另一方面,今年暑期,科沃斯股東泰怡凱以“自身資金需求”為由清倉式減持,累計減持公司股份約514萬股。而站在泰怡凱背后的正是科沃斯創始人錢東奇,這引來了 “割韭菜”的坊間非議。科沃斯市值3個月內一度“蒸發”近600億。
今年2月,石頭科技迎來上市后首次限售股解禁,立刻發布減持公告稱:包括公司高管在內的十位股東擬減持公司股份合計不超過739.75萬股。三月至今,石頭科技的高管及相關人員進行了多達25次減持。
企業自己似乎都沒有那么篤定長遠,投資者保持的信心又從何談起?
只能說,對科技企業而言,保持技術輸出,提升產品差異化競爭力和不可替代性,商業壁壘才可能真的建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數科社”(ID:sktxs0),作者:行者伊然,36氪經授權發布。原標題:《掃地茅”的遠慮和近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