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雅
編輯|彭孝秋
36氪獲悉,港口物流互聯網平臺「箱盟集運」已于近日完成由中集產業基金投資的千萬級Pre-A輪戰略投資,本輪融資將主要用于團隊建設和其他港口拓展。中聯航運也是「箱盟集運」的早期投資方。
港口物流是進出口服務中最重要、難度又最大的環節。從市場規模和企業數量上來看,港口是適合信息化改造的場景,但在另一方面,由于國際物流及港口物流的鏈條過長、環節又太多,這也為信息化改造帶來掣肘。
具體來說,在整個港口鏈條上,串聯著全國1萬余家車隊、數十萬家貨代公司和20萬+的貨運司機,按照「箱盟集運」的估算,如果將港口物流市場分為集裝箱卡車陸上運輸(運費為主)、集裝箱卡車車輛服務(包括車后服務輪胎修理、加油、保險、買車)和船公司及碼頭配套服務(比如放箱、堆場、船公司及碼頭需要的各種服務)三個部分,全國港口物流陸上運輸規模大概為2000-3000億元。
港口物流的市場規模仍在不斷擴大,但信息化程度不僅低、還推進困難。
按照交通運輸部的數據,2016-2019年,國內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逐年上升,2019年全國港口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61億TEU,比2018年增長4.4%。
但是,車隊和貨代大多是中小型,信息化程度較低,所以運力資源很難得到有效利用。比如,由于稅務規范和現代金融服務缺乏,其記賬方式仍以EXCEL+手工記賬為主;再比如,用于集裝箱提貨的紙質單證流轉,往往需要耗費4-8小時。
港口物流全產業鏈
所以,巨頭船公司及港口都已經在嘗試數字化探索,比如船公司馬士基推出TradeLens、中遠推出GSBN,形成了兩大區塊鏈聯盟,港口也推出了無紙化、單一窗口等大量政策,但由于服務對象多為中小個體,把更多關注點放在謀生存上,信息化動力較低。
「箱盟集運」創始人吳峰告訴36氪,“目前市場上還有數萬家貨代、萬個車隊,在被動地響應船公司和港口的信息化要求,這些大量中小企業是箱盟服務的主要對象。”
為了將港口物流每一環節的信息孤島串聯起來,集裝箱卡車互聯網貨運平臺及領先的航運屬性增值服務商「箱盟集運」從行業基礎工具起步,圍繞港口的集裝箱陸上運輸市場,提供涵蓋了車隊SAAS、TMS、車貨匹配、車后服務、全產業鏈軟件產品、紙質單證無紙化、自動化設備在內的全面服務,目前已經覆蓋了全國超過3000家集卡車隊及4萬名司機。
目前,箱盟除了打通各個環節的信息化建設,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個互聯網+港口物流的生態體系,“可以看作是港口物流細分領域的小滿幫”,吳峰向36氪表示。
分類來看,「箱盟集運」的業務可以被分為兩個主要部分,一部分具有公路屬性,即車貨匹配業務、車后服務、集卡車隊SaaS、集卡車隊TMS等等;另一部分業務具有航運屬性,如全產業鏈軟件產品、單證無紙化、便攜式自動設備、倉庫管理系統等等。
「箱盟集運」創始人吳峰向36氪表示,這兩部分業務與集裝箱物流的兩大特點相關:其一是陸上運輸環節的地域性強,以上海港為例,需要覆蓋半徑兩三百公里的陸上運輸;第二個特點是會和碼頭、船公司等相關方打交道,也就產生了與進出口相關的一系列衍生服務。
吳峰告訴36氪,電子單證的出現為港口物流數據層面的打通提供了突破口。2018年開始,為配合我國“推動船、車、班列、港口、場站、貨物等一站式線上服務”的發展政策,全球第一、第二大港上海港、寧波港從2018年開始陸續實施集裝箱提貨單單證無紙化,“這意味著大家必須在系統上完成申請和流轉,所以從上游貨主、貨代,包括下游的司機、貨代軟件提供商,都開始有了數字化需求。”
更重要的是,在物流行業,資源只是敲門磚,擁有資源后仍需要市場化來進行推廣,這為互聯網貨運服務商建立了較高的護城河。資源指的是物流公司往往需要和船公司、碼頭建立合作關系,但資源非制勝法寶,所以仍需要市場化來推廣的商業模式。
此外,吳峰表示,「箱盟集運」可以較好的控制地推成本,“我們是先推出軟件,再推出增值服務,因為一開始幾千家物流公司都在用軟件,所以服務就幾乎零成本的覆蓋進產業鏈了。”這同時也可以形成規模效應,為系統沉淀數據創造了條件。
目前,「箱盟集運」立足于上海港,已同步拓展寧波港、廣州港和天津港,已覆蓋全國20%集裝箱卡車車隊及司機,并已經打通倉庫、貨代、車隊、司機、港口和船公司全鏈條,獲得了獅橋、正大富通、螞蟻金服深度戰略支持,可以保證支付安全,配套金融服務。預計2021年和2022年收入規模到達10億元和30億元, 可以實現盈利。
團隊方面,「箱盟集運」創始人吳峰曾為AMD芯片研發工程師,車貨匹配負責人姚三春有超過20年船公司、貨代、 車隊、港口資深經驗,TMS負責人周暉超過12年物流軟件項目實施服務經驗。
中集產業基金相關負責人表示:箱盟目前在做的事情是以服務集卡車隊小B為核心,由點及線及面,鏈接這個行業所有的節點。可以看到馬士基、中遠、中外運、獅橋、螞蟻金服等都在與箱盟進行平臺合作,行業中比較認可箱盟在現有領域的平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