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的了初一,逃不了「雙十一」,「尾款人」們經歷重重磨難,用著畢業之后就沒用過的數學天賦一遍遍計算,終于成功升級為——收貨人。
不過又有多少人,從最初的「好像沒什么需要買的」,到最后一遍遍驗證了真香定律。
忘了從什么時候開始,雙十一成為了電商平臺收割我們財富的噱頭,還有多少人提到雙十一,能先想到光棍節呢?
從最初的一天,到現在長達半個月之久,大家早就沉浸在互聯網的海洋里,一遍遍找尋自己的心頭好。
想必各位氪官此刻已經在付款時的「悲痛」與收貨時的「喜悅」中反復橫跳了。我們也找到了11·11=22位讀者,他們分享了自己的雙十一購物車,并按照年薪區間呈現了出來。
快來看看你和年薪百萬大佬們的購物車有哪些重合的地方吧~
不知何時起,雙11購物節已經從短短1天,拓展到前前后后20余天。定金預付、跨店滿減、直播間紅包、尾款預售,省錢規則看得人眼花繚亂。
經歷過搶購風波洗禮的人們,迷失在了互聯網的電子貨架上,精疲力盡。
鮑德里亞曾提出,在消費社會中,我們消費的并不是物的「有用性」,而是通過消費來體現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身份的這一過程。
年輕人們,真的會盲目地被消費主義的宣傳符號洗腦嗎?
在收集到的323份問卷中,我們發現,不同收入層級的受訪者,在購買理由中最常提到的詞是“剛需”。
衣著、日用品是剛需,人體工學椅、游戲機是剛需,吸塵器、投影儀也能成為剛需……
新生代消費者們,似乎都越來越“任性”了。他們口中的“剛需”,更多源于心里層面。
購買不僅僅是為了證明“自己買得起”。他們更加在意物品的價值,尤其是對自己的特定價值——對我來說,因為喜歡,所以ta就是非買不可。
最后,祝各位讀者都能拿到自己心中那件物超所值的好物,在收貨后都能真誠地感嘆——
這錢,花對了!
雙11你最想買什么?有什么想分享給我們的好物嗎?你購物車里最滿意的一件產品是什么?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點和故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后浪研究所”(ID:youth36kr),作者:黃鑫、嘉婧,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