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毛文超和瞿芳在上海注冊了小紅書。
同年,Instagram月活破億。那兩年很多美國人從Facebook用戶變成了Instagram用戶,越是喜歡旅游和生活方式的年輕人越是如此。小紅書跟Instagram共通的精神內核都是記錄普通人的生活美好,做年輕的中產階級生活方式的方向。
這背后,是時代的機遇。
毛文超說他相信大的趨勢,并愿意做長期投入。當時他相信的是中國的崛起和消費升級——“在 2010 年,中國只有 5000 萬中產階級,麥肯錫報告預測2030 年中國會有 8 億中產階級,也是全球最大的中產階級群體。很多時候答案都寫在書里了,只是你愿不愿意嘗試,而且它要 20 年的時間?!?/p>
盡管一開始的切入點是海外購物,但小紅書一直都在往生活方式的社區去延展,這背后大的趨勢是中國在城鎮化,中國的中產階級在不斷增加,他們的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在提高,審美意識在不斷增強。而恰好小紅書的內容組織形式是人,只要有人,就會有方方面面的需求。瞿芳曾經總結過小紅書的用戶價值拓圈,是從買得更好(全世界的好東西)開始,到變得更美(全世界的好生活),再到活得更好(標記我的生活)。
小紅書是他們的頭回創業,抱著他們對未來中國人生活方式的想象和相信。但在之前這群人既沒有創業經驗,也沒有在互聯網公司工作的經驗,結果就是小紅書對流量和效率等很多事情都是后知后覺。比如小紅書上線的第一個版本是香港購物指南,一個PDF,還是在投資人建議下all in移動。比如小紅書2016年以前的推薦機制是編輯精選,在2016年開始才改成千人千面。比如早期APP開發時都沒考慮過安卓,上線9個月后才開發出第一個安卓版本,到2018年搭建UG團隊才發現中國是安卓用戶更多且安卓市場是可以投放的。比如直到2020年才開始all in投入視頻,之前覺得小紅書的圖文也不錯,視頻化一直當做正常產品在迭代沒有提到最高優先級。
小紅書1.0版本:香港購物指南
排版了第一版境外購物攻略PDF的鄧超說,小紅書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就是努力嘗試把心中的美好帶給用戶,團隊對這個世界抱有非常天真和理想的情結,只不過沒有跟這個世界磨合好。
特別效率驅動的事情其實不是小紅書最擅長的,在互聯網這么艱險和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某些平臺可能非常知道做什么事在這可以火。但在小紅書,他們通常只知道在社區里面什么事是堅決不能做的,比如底線就是不能不真誠。
從去年到今年,小紅書發生了很多變化:生態成熟之后接上足夠的職業度和大廠方法論,迅速放大了產品勢能。更重要的是意識上的升級,知道自己原來缺失哪些能力——團隊對于行業的理解,對于在世界和中國扮演的角色的理解,怎么看戰略方向和路徑,以及在這個階段需要什么樣的組織能力。
今天的小紅書需要高度協作,組織要明確不同業務的能力象限,在能力短板象限上提升人才密度,同時研究組織變得龐大之后如何提升效率,在可量化的地方科學化,同時前置判斷,留下空間,包容多元性。
在抖音快手沖擊下,還能做到5000萬DAU以上的產品只有兩個,B站和小紅書。
在抖音這么強的情況下還能保持高速增長,說明這兩個產品跟抖音提供的內容價值是不同的。比如用戶在小紅書里養成搜索獲取內容的心智,是因為用戶在社區里看到很多對自己有用的內容,自然會帶來更高的搜索價值和滲透,也說明小紅書在生活方式品類做到了足夠強,足夠深。
在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信息都在被短視頻重構的大背景下,小紅書還能漲,說明在深耕生活方式和內容泛化的同時,視頻化這件事完成得還可以。
小紅書的視頻化之前也一直在做,但沒有列為最高優先級。
到2020年,B站和抖音對視頻創作者的吸引和爭奪力度在變大,小紅書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抓住疫情在某些品類高速增長的情況下,能夠有一波對整個產品大盤的帶動。
視頻化可以提升日活、日活比月活,不管對于時長、頻次和留存的增長都有拉動作用,可以增加對更廣泛人群的吸引力。視頻化能讓小紅書先在牌桌上繼續打牌,有更多的用戶進來。而且視頻的消費的確比圖文更強,吃喝玩樂這些生活方式品類整體上視頻也比圖片更適用,因為傳遞的多是感性信息而非抽象信息。
那為什么小紅書的視頻化能夠做成?除了組織協同和能力補齊外,核心可能還是社區生態適合視頻——小紅書是中國UGC用戶平均顏值最高的平臺。小紅書早期在美妝穿搭上有優勢,后來發展到探店美食旅游,這些小紅書的圖文作者本身就是露臉的,她們表達的意愿一直都是在的。在視覺化時代,顏值本身就是生產力。只是之前圖文成本低,現在創作者只要學點拍攝技巧東西就行,同時也用了外部的MCN。小紅書為做視頻再提供工具和流量支持,創作者會感受到牽引,會去學和模仿。
在視頻化這個過程里面,真實和UGC是小紅書一直堅持的事情。鄧超希望小紅書視頻盡可能真實,不希望要“失真的效果、夸張的特效”。產品信仰有些接近早年快手強調公平普惠那個時期。
小紅書最重要的社區心智就是有用。
去年小紅書品類泛化最好的就是知識品類,比如求學、求職和求知,比如字節員工曬工牌的大本營就在小紅書。然后是母嬰和家居家裝,今天小紅書應該是最好的母嬰和家裝社區了。再往下是疫情后起來的健身、美食(在家做飯)、旅游(國內游),都是偏向生活方式的個體經驗。
小紅書在做品類拓展時也會結合社區和用戶屬性來做思考,比如去年全網最全的《動物森友會》攻略就在小紅書。再比如露營是今年小紅書新興起的品類,在小紅書上連爐具等各類設備都有了很專業的評測內容。
如果是信息流平臺做運營,運營比較容易切入的角度是,找KOL去做場露營直播,做露營Vlog,往大眾消費內容去做。小紅書也在學習信息流平臺的方法論,但在小紅書上看到的露營內容會是更偏實操和決策參考的內容。小紅書堅定的方向,就是回到人和內容生態本身。
當用戶遇到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或者他們的人生階段發生改變的時候,很多用戶會想著來小紅書搜一搜。場景比如旅游、找工作、結婚、生孩子、談戀愛、裝修,決策比如求職、考研、深造。因為用戶對小紅書的社區心智是有用,所以用戶會大量的搜索,反過來給小紅書很多不一樣的數據和信號。
比如去年疫情期間,小紅書原本就是海外華人聚集的平臺,因為生活的變化他們開始在小紅書上分享隔離攻略。從事前準備,過關注意事項,再到去哪、如何隔離,提供了全網最全、時效性最好的真人的結果。其他用戶則會來搜一下看下如何解決隔離這個需求,產品就是這樣很多種支流匯聚出來的。
從城市年輕女性和后來的留學生群體,小紅書的核心用戶恰好是中國最有認知,在生活方式積極探索和發現的這幫人。這群核心用戶的消費素質和知識素質對于社區恰好又是一個篩選和加強,因為她們的生活就是這個樣子。內容本身就是好的,表述的方式是有禮貌的,他們表述的方式不會讓人覺得是在炫耀,結果導向這個社區的氛圍也會比較好。
內容品類的泛化其實是生活方式的升級,以前是吃好玩好,那現在好的定義是變成了劇本殺,變成了露營,雖然可能體量上沒有餐飲那么大,但是更細分更垂類。這個進程就像城市化一樣是自上而下的。比如一線城市居民很早看到生活開始發生變化,今天的二三四線城市的供給也在發生變化,密室、奶茶店、劇本殺和自習室各種業態都在出現。
從消費決策方向慢慢泛化到生活消費,小紅書接下來要往偏精神消費的領域走。生活方式的升級不止是消費,當社區的人開始慢慢多元以后,大家就會自然而然開始討論精神和文化。首先精神消費更高頻,其次門檻更高。而且越往精神消費這個領域,潛在作者的范圍和體量就會小很多,你可以沒有錢,但是必須有文化,不同平臺對這件事的投入度、預期和動機都會有很大差異。對小紅書來說,剛好這類具備審美和表達能力的用戶在社區里,剛好目前這群年輕人的精神消費也沒有哪個產品能夠很好滿足。
社交網絡里面有個滑翔機理論,即產品的勢能跟初始核心用戶相關?;铏C跟社交網絡很像,想要滑行距離長,最重要的決定要素就是起飛高度,很多滑翔機都是從山上起飛的,社交網絡或社交媒體的起飛也跟起始人群的高度和種子用戶密度非常相關。
比如Facebook上線的前六個學校是: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斯坦福大學、耶魯大學、達特茅斯學院和康奈爾大學。同樣是荷爾蒙,Facebook在年輕人群體里面建立起一種比MySpace更潮更高級的品牌調性:這是哈佛學生撩妹的地方。校內網最初從清華等北京高校開始做,微博起于明星和大V,字節最終選擇抖音替代火山來打快手也是考慮到城鄉二元結構,城市比農村更有勢能。
小紅書成功抓住了都市里一群對精致生活有追求的年輕女性。這個用戶群在小紅書不斷分享互動創作,讓今天的小紅書變成了中國規模產品里審美和高級的代表。
小紅書現在接近于女生的抖音+百度,從核心消費品類泛化出來小紅書女生關心的共同方向,職場的,情感的,知識的和職業選擇等方面,在女生里面的精神消費已經立得住了。下面是要找出男性喜歡想要的品類,并且在這些品類做出差異化,證明這塊內容在市面上是稀缺的,用戶用小紅書比市場上其他產品獲取效率更高、看到內容更好。
男生用小紅書多是從決策價值開始,比如裝修、旅行、車、數碼等偏向男性的家庭消費領域,比如求職、考研、深造等人生決策,再比如潮玩潮物潮牌等興趣消費。所以小紅書首先要從工具的角度把how to和攻略在男性相關的領域做透,同時再補齊me too(別人有我也有)的內容。男性的興趣相對比較分散,不如女生在美妝時尚那塊有非常大的集中度。所以決定了小紅書想要服務好更多男性用戶,要更多關注用戶的興趣和生活的狀態。
有位產品同學正在裝修,他用小紅書看家具裝修內容的理由是,“因為好好住都是現成的方案,缺乏更多信息介紹。在知乎就想看一個裝修攻略,結果一上來講板材行業現在利潤率有多高?!毕氲叫〖t書是因為他在生活方式上面有更好的追求,想有更好的生活,跟裝修房屋的初衷是一致的。
因為小紅書UGC內容的特殊性和厚度,用戶只能在小紅書才能最高效率看到那些可能對他們有用的內容。因為去其它平臺找不到這些內容,反過來這些創作者也需要在小紅書做。因為用戶對社區的心智就是有用,社區里面也會有更多人被感染也進行分享,普通人的分享可以幫助普通人,這也是頭部大V無法或者不會花時間/精力提供的價值。
很多作者把小紅書當成一個朋友圈用,當成一個日記本用,當成有算法的微博用,這個情況下作者無論是發視頻還是圖文,創作動機可能會更加多元,對于自己發布內容的企圖心相對來講不會那么強,一兩個贊幾個評論的交互也會很開心。
為什么新的生活趨勢會在小紅書集中出現?核心是這群更在意生活方式的用戶之前已經在小紅書了,他們之前是玩潮牌的,玩自行車,每年玩的東西不一樣,但一直都是社區用戶。小紅書做的是人的集合,不是內容的集合。小紅書通過生活方式社區的產品形式,把這些人集合在這里。
一個個新興小眾興趣愛好在小紅書涌現和扎根的現象說明,新興的生活趨勢,只能來自于UGC形態。
小紅書今天6000萬DAU,卻是一個在國內外都沒有直接競品的公司。但因為在吃穿美樂游上的種草心智和同樣都是社區定位,行業里面常會有人拿大眾點評和B站來跟小紅書做對比。
移動互聯網時代,內容生產的成本降低了,所有人都在生產內容,內容數量呈幾何倍數的增長。同時因為手機屏幕小,沒辦法展示大量內容讓用戶選擇,信息組織必須精準和個性化,時代就從“人找信息”過渡到了“信息找人”。
小紅書和大眾點評,在底層構建和產品構建上邏輯都不一樣,這些會反應在決策的方方面面。
大眾點評的主要使用場景就是發現周圍三公里的服務,是個半徑很短的本地搜索引擎,用戶基本不會去看其他城市的內容推薦。而且點評的內容組織都是以商家為核心的,用戶發表的評價都是從屬于商家的,點評的基礎產品是基于POI的靜態結構化,為選擇場景服務。而消費中的場景頻次,默認是要比消費前和消費后的產品小的。因為這個產品結構問題,之前點評的作者激勵比較差,就是點評用戶都是素人,一旦出頭就去了小紅書。所以,點評今年也開始重點做筆記,從以店為核心轉變成以人為核心,以人分享生活為核心。
跟點評消費中搜索場景不同的是,小紅書能夠創造場景。因為在刷feed時候會隨意一點,更加容易種草,即用戶在點評上大部分都是想要花錢的,在小紅書上用戶會花更多時間。小紅書的信息是動態的非結構化的,圍繞人的生活所需,一個用戶導向的社區理論上是覆蓋所有生活場景的。而且商戶在小紅書,也會表現得越來越像“人”,用戶和商戶都是社區里面重要的組成部分。當然小紅書目前對本地商戶的了解和服務不如點評,點評在消費者當下場景決策效率這個點上服務得更好。
跟B站相比,小紅書更加純粹地信仰UGC,創作者數量會更多,潛在用戶潛在增長范圍更大,品類離錢更近。
小紅書還在高度增長,用戶增長潛力更大,適齡人群范圍更大,比如母親和丈母娘不用B站可能用小紅書。理論上人群來這個場景帶著什么心智,這個動機更加值錢:小紅書的核心品類是吃穿美樂游,都是離錢近,商業潛力更大的場景。比如時尚品類曝光在視頻網站曝光占比流量可能只有2%,但是平臺商單占比可能超過30%,不同品類的獲利價值完全不一樣。
小紅書跟B站最重要的差別,可能還是小紅書更加純粹信仰UGC和普惠扁平的內容生態,這跟核心品類和產品理念相關。
B站更偏客觀知識專業創作,小紅書更偏主觀經驗普通人分享。比如同樣做泛知識話題運營,B站的知識分享官是面向科普達人、行業先鋒和廣大學者的,專業的極致。但是小紅書知識分享的話題顆粒度,更多是說分享你家鄉的美食店鋪,你自己收藏過的淘寶店鋪,或者是你自己去過的冷門景點,或是求職的心態和經驗。B站的運營更偏向客觀知識,小紅書的運營更偏向主觀經驗,一個是面向專業作者創作的,一個是面向普通用戶分享的??陀^知識存在top kol,B站的核心創作者是PUGC和OGC。但生活方式注定是更加多元,由普通人分享,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體驗。
產品角度,比如出于降低用戶的發布門檻考慮,小紅書至今只有筆記這一種內容發布格式,圖文筆記字數還設置了1000字的文字上限,背后的思考其實是普通人很少具備寫1000字的能力,反而是拍一兩張照片、寫個100字、錄一段視頻門檻低,只要能幫助、激發到別人的,小紅書就鼓勵。穿過用過吃過 VS 沒有穿過用過吃過,申請過學校 VS 沒有申請過學校,去過一個目的地 VS 沒有去過這個目的地,不同的人會知道更多且不一樣的信息。這個生活經驗的信息差分享,并不需要專業門檻,也更開放,形式上相對碎片,但是更容易分享、更新更快,用這種內容撫育普通人,小紅書上的內容量級增長其實也更快。
但是也要說明,用戶其實都愛看好內容,不是所有社區都應該純粹的追求UGC。小紅書社區作者的顏值、審美、內容創作和消費能力有特殊性,內容離錢近且用戶愿意花錢,而且官方在打壓低質內容方面也是不遺余力。
看到一位快手運營同學分享,“鼓勵特別純的UGC,大概率就是會帶來審美閾值很低的內容,這與內容創作能力、成本和知識儲備相關。在這樣的內容里,低觀感、博眼球、虛假內容的占比肯定相對PGC更大?!钡唾|內容其實是流量黑洞,可能會有很高的消費量,但是會損掉社區的品質。如果社區里這類內容占比過大,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會受到影響,“平臺的品牌價值和商業價值就會被極大程度的拉低,逆勢再補是很難的。這就直接帶來商業品牌不來玩、電商客單價低等問題?!?/p>
普通人看到平臺上的內容創作者會問兩個問題:
一是「我想成為他嗎?」
二是「我有能力成為他嗎?」
小紅書在嘗試讓更多普通人回答「是」。
雖然和抖音在城市這個人群上更加接近,但在產品形態和機制上的思考上,小紅書更接近早期的快手,非常相信生活的多元和公平普惠。
盡管今天小紅書離抖快的體量還差很遠,談不到競爭,但是小紅書也在嘗試回答自己是誰,為什么不一樣。
“人是非常復雜和多樣的,這個領域只能用UGC來解決,沒有第二條路徑。因為我們選擇了生活方式,因為我們對多樣性有要求,所以我們才有了這樣的像雙列/發現這樣的容器和樣子?!?/p>
小紅書跟抖音最核心的差異是在產品容器和怎么運營。
首先想做的東西不一樣,產品容器是服務你想做的事,但產品容器又決定推薦效率。小紅書雙列圖文視頻混排的產品容器更像pinterest,服務于發現、多樣性的產品。這個產品容器跟單列無限上下滑偏向電視機的抖音相比,不是消費效率最大化的產品邏輯。當消費最大化這件事情小紅書的雙列比不過抖音的單列,就要盡可能留出空間承載其它的價值,這是產品決定差異化在哪。
怎么運營,要匹配產品容器。字節在做對標小紅書的種草社區新草時,用了跟小紅書一樣的產品框架,但還是用頭條號的內容填充邏輯,結果在用戶端感受反而不是很有效率。如果是用頭條號的內容填充邏輯,最高效的已經是抖音。
效率最大化的路線,應該找消費效率最大化的產品容器加上內容和UG的鏈路。效率最大化的路徑就是糙快猛,看什么是最大的,去看市占率最高的研究怎么做,結果是他跟用戶真實感受不是同一個東西。
大力出奇跡,是通常成立的邏輯,但在社區這個象限有點不一樣。早前陳睿接受晚點采訪時被問,“試想一下讓字節跳動來做bilibili?他可能會給up主大額補貼計劃,把首頁的信息流做得更上癮,然后插廣告去賣。最關鍵的是,從一開始如果只有一筆錢,在砸一個大眾內容和一批二次元用戶喜歡的小眾內容,他可能會毫不猶豫選擇前者?!?/p>
在單列上下滑的產品框架里,用戶都是對瞬間對內容做出反饋,負反饋和正反饋信號非常強,可以被算法捕捉到,持續給用戶推薦表現力更抓人的內容。但B站和小紅書因為有很多社區本身的頂層思考和取舍,常有非理性執著導向的選擇。
一個組織架構上的不同可以作為注腳:在字節體系里面,UG 是一個一級部門,但在小紅書社區里面UG是二級部門。
小紅書的價值錨定點在于大家如何生活。不是因為小紅書選擇了這個產品容器,而是團隊判斷中國人的經濟基礎會越來越好,大家也會有更多的時間。
而且在生活這件事情上,他不是專業領域,也不是客觀絕對正確的領域,審美不是一個global popular的邏輯,每個人都想要活出自己,他只能用更多的人在這里分享,來解決多樣性和長尾的需求。
陳睿說在2011年投資B站之后,他想的最多的是三個問題:
一、如何讓b站能夠在內容方面安全的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
二、如何讓b站的二創能夠符合版權的規則?
三、如何能夠讓B站賺錢?
其實這三個問題對所有社區產品來說都是最重要的問題:
如何守住安全底線,如何讓社區健康長大,如何把商業力量融合到社區里來。
小紅書從海外購物攻略起家,最初選擇的商業模式是自營跨境電商,跟社區內容強鏈接。但是自營是需要庫存周轉的,這件事情非常燒資源和燒現金,不管是網易考拉還是天貓國際,他們的錢袋子深度都遠遠高過小紅書。當錢變成核心資源的時候,創業公司就該遠離這個戰場。
今天小紅書對于電商的理解是幫助B端賬號做交易服務,要連接好C和B,幫助新興商家更好地融入社區價值。今天博主在小紅書是有正循環的,有自己的激勵機制和商業模式。但是商家在今天的社區里面是沒有路的。
商家寫的內容不如作者有競爭力,但是商家提供的價值和作者不一樣。小紅書想要幫助商家在社區這個流量機制里面去沉淀,比如說如何連接商業世界,品牌或者是商品等等,慢慢幫助商家在這個社區里面找到他的運轉機制和成長機制。
對于電商業務的理解變化,這背后是產品定位的重新思考,產品定位從購物社區轉變為生活方式社區。當小紅書的核心指標從GMV優先變成DAU優先,商業模式從電商切到廣告之后,小紅書的產品數據開始暴漲,從2017年的300萬DAU漲到2019年的2500萬。
高速增長暗含隱憂,小紅書開始意識到生長比增長更加重要。增長是一個二級職能,一個平臺最終是要通過利他才能實現利己。事后團隊反思整個生態不同角色的位置和合理性,用戶為什么用小紅書,用戶為什么來,來的理由是不是產品真的想要的理由。
2019年,小紅書的關鍵詞是“用戶增長”和“商業化”。2020年,關鍵詞回到了內容、創作者、品牌、KOC。到2021年,小紅書的社區愿景變成“服務多元生活方式的聚集地”。
為了保證社區的真實性,小紅書其實做了許多在商業層面略顯天真的策略,要求博主顯著標明內容是廣告。但事實上,“用戶并不會因為產品把廣告標出來就去原諒你”。在小紅書種草,但不能在筆記里掛商品鏈接,用戶只能去其他地方來買,這部分的價值小紅書沒有拿到。
一個解決方案就是做更短的購買路徑。小紅書今年推出了號店一體策略,商家品牌所有的商業行為需要基于專業號進行,商家可以在筆記上直接掛自己的商品,縮短了交易鏈路。給商家帶來的增益是博主筆記艾特品牌/商品,直接導流至商家主頁,讓不同體量尤其是中小商家獲取品牌流量。
但帶貨筆記比重依然很大,內容和廣告有時很難區分,信任感降低。針對這個問題,小紅書去年成立了社區生態部,核心目標是用戶信任和生態的真誠度,投入最優秀的產品經理和算法模型工程師,努力方向是「向上、真實、多元」的社區價值觀。
對于今天小紅書的商業化,有三個問題需要被回答:
1、什么是別人做得好的地方,小紅書應該追齊的事情?
2、什么是小紅書能夠做出差異化的事情?
3、什么是真正屬于小紅書的商業化?
今天小紅書的商業化還處在修路的第一階段,要讓小紅書從玄學變成科學。在流量變現層面,產品商業化的能力就取決于各自的數據鏈路和產品形態。數據鏈路部分增強數據和廣告能力,引入專業團隊,但以小紅書雙列的產品形態,在內容消費這塊,原本就不是流量效率最大化的方式,今天的媒體廣告按照流量曝光賣能夠比別人有更高溢價,說明在廣告主眼中小紅書是品牌營銷價值大過流量變現價值。
廣告主非??粗匦〖t書的內容營銷價值,其實就是希望通過更多的原生內容讓用戶感知到這個品牌的存在和這個產品的用意。但今天大多數品牌投小紅書還是玄學,因為覺得小紅書重要,覺得用戶會被影響,但今天小紅書還沒有一個產品,讓廣告主知道該怎么投,把內容營銷部分的價值完整地量化。
用產品化和數字化的方式讓營銷這件事情更多地從玄學變成科學,這個可能是小紅書可以做出差異化的事情。
小紅書最初是幫助中國消費者能夠買到全世界的好東西,但今天更大的機會應該來自于中國市場商品和服務的供給側改革。今天供給已經不再稀缺,好的供給稀缺,供給過盛就到消費者反選環節,小紅書本質上是幫用戶挑選更好生活方式背后的商品服務品牌。
真正屬于小紅書的商業化,可能是把各種要素都串聯起來,去做整合創新。完美日記和Maia Active等都是從小紅書走出去的國貨品牌,小紅書希望為新品牌提供一種全案能力,在品牌的全生命周期都能幫助到它們。
全案營銷不是一個套餐的組合,而是中間的每一環都有它存在的價值。小紅書的獨特價值在于社區里有一大群用戶在討論產品哪里好哪里不好,作者有一定的內容制作能力和粉絲影響力,而且作者和他的受眾恰好都是有高消費意圖和能力的。比如一個打包的產品方案是一個a+b+c+d的解決方案,規?;纳罘绞絼撟髡吆拖M者這個生態只有小紅書才有,然后其他要素別的平臺有小紅書也有,但因為這個社區生態的存在,會讓小紅書跟別的平臺不一樣。
小紅書從海外購物攻略開始切入,到今天變成生活方式平臺,做的是人的集合而非內容的集合。
社區要追求效率跟規模,但更前置的判斷是這個選擇該不該做,是不是真的圍繞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的背后是人,有人才有生活方式。社區本質上是關于人,而不是數學。
審美和世界觀很重要,不能舍本逐末。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亂翻書”(ID:luanbooks),作者:潘亂,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