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在生理學上人類的大腦傾向于記住那些不好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訓練,讓自己有更多積極的、美妙的感受和體驗。沉浸在消極情緒中令人無精打采,失去斗志,但你可以改變這一切。只要你想。本文來自編譯。
不得不承認,人生而多艱。而且人類的大腦總是傾向于關注那些消極的事物,而不是積極的事物。這種傾向通常是不由自主的,不受我們主觀控制。
這是人類自然進化的結果。遠古時代,人類需要外出狩獵采集維持生活,就必須時刻密切注意周圍環境中的危險情況,以免成為附近猛獸的食物。
這種現象被稱為“消極偏見”,它表明,與中性或積極的事物相比,消極的事物對人的心理狀態和認知處理過程有更大的影響,即使它們的刺激強度其實是同樣的。
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證實了消極偏見的存在。他們要求參與者從上千個藍色或紫色的點中識別出那些“藍色”的點。這些點會在屏幕上一個接一個地閃爍。
起初,參與者相當準確地識別出了這些顏色。這時,大約一半的點是藍色的,另一半是紫色的。然后研究人員開始逐漸減少顯示出的藍點的數量。
奇怪的是,參與者竟然識別出了比實際顯示數量更多的藍點。隨著藍點數量的減少,參與者開始將一些不是藍色的點也識別為藍色,而實際上,它們是一種紫色。
看起來好像是參與者被訓練出了這樣的預期,即預期能夠看到一定數量的藍點。所以即使實際上并沒有顯示這些點,參與者也將他們對“藍色”的定義擴大到了包括一部分紫色。
好了,不說藍點了。還有更有趣的部分。在進一步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當參與者必須從一個包括“非常有威脅”和“不太有威脅”的人群中識別出具有攻擊性的面孔時,以及需要將不道德的研究提案與道德的提案分開時,也發生了同樣的結果。
這個現象被稱為“藍點效應”,它表明我們的頭腦可以被調教成下意識地尋找威脅和問題,即使我們身處的環境其實很安全。
這意味著,即使你正在夢想的城市里度假,仍然會發現自己非常關注旅途中的那些消極的事情。我們周遭的環境越好,我們越會對極小的問題吹毛求疵。
現在我們的生活比歷史上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舒適,但我們的滿意程度卻并沒有相應的提高。
我們人類大腦的固有思維方式就是這樣了,但并不是沒有好消息——我們可以改變這種情況!積極的思維方式可以培養,就像養成任何其他習慣一樣,類似于我們學習彈奏吉他或舞蹈,都可以通過不斷重復來習得。
大腦是通過不斷重復來學習的。為了能識別出生活中的積極因素,你首先需要每天持續體驗這些積極因素。
這意味著,你需要在生活中擁有平靜、和平、幸福和快樂的時刻,才能最終使它們成為你的默認狀態。當你學會刻意體驗這些意識狀態時,大腦就會形成新的神經連接,把這變成一種習慣。
你大腦中的新神經連接每時每刻都在形成。你越是關注負面的東西,你的大腦就越會被訓練成專門關注負面的東西。你越是關注積極的一面,大腦就越是會去尋找積極的一面。
然而,大多數人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們放任自己的思想自由馳騁,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思維偏見。
為了培養這種積極的意識,我強烈建議你進行某種正念訓練??梢允勤は?、正念行走,或其他任何能讓你立足于當下的訓練形式。
我們談到的所有積極情緒都廣泛存在于當下。但是,讓你的思想關注當下是一項具有挑戰的任務。正念可以幫助你做到。
當你關注當下時,你將開始體驗到內心的那些積極情感。你要做的就是將這些積極的感覺和意識狀態盡可能多地擴展到你的生活中。
心理學家Rick Hanson在他的《重塑幸?!芬粫袑懙?,在人類大腦中部和前額葉皮層為中心的區域對應產生滿足和聯系的感覺,但是這些感覺很容易被我們的生存模式所激發的消極思維所掩蓋。
為了克服這種傾向,Hanson認為,我們需要定期體驗積極思想,給自己打打雞血。因此,他建議用基于積極神經可塑性理論的HEAL方法來練習。讓我們來看看需要如何做:
第一步是關注你已經有的積極體驗。如果沒有,那么你需要通過尋找當前美好的事物,嘗試著創造一個積極的體驗。現在就試一試。
想一想,有那么一個時刻,你對周圍的一切都感到滿足、快樂和滿意。那就是你的積極體驗。哪怕只有幾秒鐘的時間也可以。通過練習,你找到積極體驗的過程將變得更加容易。
第二步是通過停留在積極體驗中來充實它。注意仔細體會與這個美妙的經歷相關的感覺,盡可能地發揮你的想象。全方位地感受和實現它,使你的體驗在當下變得真實而強烈。
回想一下它給你的感覺。你還能注意到那次經歷的哪些方面?盡可能多地去了解細節。以寬廣、開放的身體、思想和精神堅持積極思考。
把你豐富的積極體驗滲透到內心深處。你要真正在內心擁抱它。由于積極的想法在我們的大腦中停留時間往往非常短暫,我們需要讓它們能夠堅持更久。
為這一經歷創建一個心理快照,并且努力記住它。你在這個步驟中體會越深入,下一次就越容易再次記住積極的體驗。
你已經學會了熟練地體驗積極的經歷,現在就著手找到你生活中的消極經歷并“重新連接”它吧。這很重要,因為現實中——生活不會像你希望的那樣有很多積極的經歷。
最初,這一步你盡量不要挑選太難的、過于負面的經歷。你可以選一個稍微讓你不愉快的負面經歷,比如說,有人對你說話很粗魯。
現在讓積極和消極的經歷在你的頭腦中混合一下。想一想積極的經歷,但把消極的經歷放在腦后。Hanson說這是“相輔相成”的道理。
這么做的意義是,當你再次面對那個特定的負面經歷時,正面經歷會自動出現在腦海中,使你更容易應對負面經歷。
“即使”是一種重構技巧,就是在敘述上下文中擺出你的負面經歷,同時在所有事情中找到好的方面。它包括一個以 “即使 “為開頭的聲明,將消極的經歷重塑為積極的經歷。
比如說:
“盡管我考砸了,但這并不是世界末日。我還有其他的機會,我很好。我正在做其他的事情,我覺得很有靈感,我有其他的選擇來建立一個事業?!?/p>
“盡管我的祖母去世了,但她非常愛我,并教給我很多寶貴的經驗。她的愛隨時鼓勵著我?!?/p>
“盡管我在這項業務中失敗了,但我把它擴展到了一定的水平,遇到了許多有趣的人,并學到了許多關于創業的知識。我可以在下一個項目中使用它們了?!?/p>
這是一個簡單的技巧,通過它你既接受了已經發生的負面的事情,又能發現好的一面而不過分陷入自責。
上述所有技巧都基于一個簡單的原則:你所關注的東西是會發展變化的。我們的思想在生物學上可能是以關注負面的東西為基礎,但是我們可以重新訓練思想去關注積極的一面。
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改變所關注的內容來控制自己的生活體驗。而且每個人在這方面的潛力都比你自己認為的要大很多哦。所以,現在就開始,去發現和感受積極的人生體驗吧。
譯者:張茉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