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IPO有變,上市計劃調整,資源需要重組,卡車業務核心成員離職創業。
時代的一粒灰,落在自動駕駛獨角獸小馬智行頭上,造成的連鎖反應同樣驚人。
2021年8月,小馬智行在美IPO計劃調整被曝光。
9月,全員All hands活動上,對于自動駕駛卡車業務的調整也被官宣。
但在更早之前的7月,一家名為行猩科技的公司被注冊。
而核心發起者,正是從小馬智卡出走創業的員工。
一位叫趙睿璇,內部人稱Rachel,是小馬智行負責戰略合作和融資的副總裁,2018年7月從Facebook大中華區加盟而來。
據說在豐田和一汽對小馬智行的戰略投資中,她是核心負責人。
后來小馬智卡成立獨立事業部后,也是她主導了與采埃孚的合作。
趙睿璇更知名的履歷是在新浪微博,至今微博上認證也與此相關。
她當時負責微博開放平臺及海外拓展。
更早之前,趙睿璇畢業于北大,地球空間學院的本科,后來在斯坦福獲得了管理和工程方向的碩士,并拿到了斯坦福地球與環境科學博士。
斯坦福之后,趙睿璇進入麥肯錫,項目履歷分布在科技、能源和整車——這也是后來被小馬智行看中的關鍵原因。
而現在,在這家分流自小馬智行的創業公司中,趙睿璇出任CEO。
另一位聯合創始人,叫肖波。
他也是這家新公司的CTO。
肖波是小馬智行的創始成員之一,最初傳感標定和融合感知,都有他參與,也是小馬智行內部機器學習平臺的核心搭建者。
肖波本科畢業于上海交大電子通信工程,其后在佐治亞理工拿到了計算機博士。
博士期間,肖波一度在騰訊實習,但最終畢業后,被百度美研攬入麾下。
他現在深度學習平臺組,以核心成員身份參與了百度知名AI技術成果Deepspeech2,入選2016年度麻省理工評論2016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
據說肖波當時的leader是韓旭——現在文遠知行的創始人及CEO。
后來百度自動駕駛開封建制,肖波成為自動駕駛事業部創始員工,向彭軍匯報。
并在2017年下半年,繼續追隨彭軍和教主樓天城創業,成為小馬智行的創始員工。
在小馬智行快速切入卡車業務后,肖波也是核心負責人之一。
而肖波之外,還有潘震皓、孫浩文等早期員工同期出走。
潘、孫二人相對更加低調,但也都是技術方向的核心工程師。
而孫浩文上一次出圈,主要是因為百度無人車首次無人車運營,他在李彥宏試乘時演示橫穿攔車,后來廠長自述此事時,還引發了意想不到的熱議和風波。
但值得注意的是,趙睿璇、肖波等攜手創業,不光只是想復刻小馬智卡路徑。
他們希望做得更大。
于是在行猩科技創始名單中,也出現了整車OEM、電池系統、底盤工程等背景的big name.
所以行猩科技要做什么?
電動卡車,自動駕駛那種。
類似圖森未來?
可以這么理解,但更準確來講,更像卡車領域的特斯拉。
特斯拉的特點是什么?在自動駕駛領域,走低階到高階躍遷進化的路線。
智能車參考聽聞,行猩科技也有類似的路徑,他們希望打造的電動卡車,從L2+覆蓋到L4,并且數據驅動,就是這種迭代的關鍵路徑。
所以行猩科技要造車?
造,但也不全造。
現如今電動卡車的車輛工程制造,在全球范圍內趨于成熟,但最核心的自動駕駛模塊,集成于底盤。
行猩的第一階段主打,就是這個電動底盤。
他們一方面希望實現自動駕駛電動卡車的前裝量產,對外出售,實現更廣泛數據迭代。
另一方面,也跟圖森一樣,自營自動駕駛卡車車隊,提供運力服務。
此外,對于電動卡車最重要的續航挑戰,傾向的解決方案是換電。
沒錯,蔚來喊得最響亮的那種換電模式。
需要說明的是,行猩要走的這條路線,實際也有貨運和卡車領域的實踐者。
這就是嬴徹科技,并且目標在今年年底就會實現量產車車隊上路。
不過嬴徹的自動駕駛卡車,目前還沒有完全進入純電動模式,依然是燃油。
另一家明確純電卡車、自動駕駛定義的公司,是百度和獅橋合資成立的DeepWay。
所以但從賽道上,行猩所處的市場,有布局者,但也算不上擁擠。
更何況新能源卡車,正在成為新造車浪潮中的焦點之上。
直接原因與小馬智行的IPO計劃調整相關。
最初按照計劃,小馬希望以SPAC方式登陸納斯達克,以百億美元估值,獲得更大資本進入,推動更大規模的自動駕駛落地。
這條路其實也非常可行。
至少剛剛上市的Aurora,就是采用了這樣的方式,完成了資本層面的鳥槍換炮,從私募市場到公開市場。
但今年8月,之前進展一度順利的小馬智行,審時度勢,主動調整了計劃。
并且隨著資本戰略節奏的調整,業務方面的調整,也被順勢展開。
這就是對卡車研發的大一統。
小馬智行的卡車業務,最早曝光于2019年4月,當時上海車展前夕,小馬智行披露內部十幾個人小團隊,快速突進,實現了卡車在干道和公開道路的自動駕駛。
而一直以來,卡車貨運方向的研發,也跟乘用方面有區分。
這是最早為了跑得快而長出的架構,并且在2020年獨立建BU,開始商業化落地奠定了基礎。
但也并非沒有“歷史問題”。
因為小馬智行創辦以來,打造AI虛擬司機的思路一以貫之,系統架構也一以貫之……
為啥到了智卡業務上,就需要單獨打造一套技術和研發人馬?
據說內部也并非沒有討論過,但快速發展階段,沒空開著飛機修飛機。
直到上市計劃有變,歷史問題才被一并審視和調整。
但伴隨調整,資源分配和投入,也面臨重新劃分——并且卡車BU還是從一開始有分拆獨立發展的打算。
行猩科技的創辦,就出現在這種重新劃分中。
有人說趙睿璇肖波等認為創業能在卡車貨運領域跑更快,有更大的回報。
也有人說是獲得了外部資本的天使承諾,希望試一試。
但無論哪種情況,對于現如今的小馬智行或小馬智卡,沒有本質影響。
不光是因為小馬智行現在的規模和體量,以及用技術和數據建構的壁壘。
還因為卡車業務,進入了落地運營階段。
據說包括物流巨頭順豐,股東招商局集團,以及港口領域的中外運,都是小馬智卡的落地合作方。
以及關于行猩科技的這次分流,小馬內部倒看得很開。
畢竟大家的目標都是推動自動駕駛落地,小馬也好,行猩也罷,不同組織方式,更多力量的投身其中,倒能把蛋糕做得更大。
嗯,格局真大。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智能車參考”(ID:AI4Auto),作者:李根,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