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畢業季,隨著最后一批90后走出 大 學校園 ,從小被貼上“叛逆”“個性”“不服管教”標簽的九零一代終于全員到齊,踏上通往成年人社會的旅程。
千禧年仿佛生出一條天然的分割線,橫亙在職場人與大學生之間。沒幾年前還在標榜“新新人類”的90后,已經走向舞臺中央,成為職場里的中堅力量。
最近,中國青年報面向全國大學生的一份就業調查顯示,67.65%的大學生評估自己畢業10年內會 年入百萬 ,超過20%的大學生預期自己畢業后 月薪過萬 。
年輕人為自己創造了一扇任意門,裝滿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幻想。然而這幻想究竟懸浮在什么水平?不妨來看看經歷過社會毒打的90后職場前輩們真實的薪資狀況。
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幾年后,那些混得比較好的90后們如今都怎樣了? 他們過著怎樣的生活?
有人年紀輕輕已年薪百萬,有人邁過而立之年卻負債累累,當代90后的存款水平就好像薛定諤的錢包。對于大多數步入社會有些年頭的90后中高端人才,他們的真實薪資到底怎么樣?
根據獵聘發布的《當代年輕職場人現狀洞察報告》,2021年1-8月,90后中高端人才的平均年薪在 13萬元左右 ,也就是月薪剛剛過萬的水平。 如果將年齡范圍放大至全部,這個數字大約是18萬元。 在他人眼中過得風生水起的90后中高端人才們,距離整體的收入水平還有一段路要走。
在真實的數字面前,社交媒體上動輒“年入百萬”的幻想如同懸浮的幽靈被針戳破,把年輕人拉回地面。 但如果覺得這個數字低了,不妨將格局進一步放大。
2020年,我國人均年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6億人每月 收入僅有1000元。 總體而言,90后中高端人才們的薪資雖然比不上被80后領導們拉高的平均水平,但已妥妥站 在了金字塔的上游。
盡管暫時拉低了打工人的平均收入線,但近四年來, 90后中高端人才們的薪資漲幅高于整體 。距離 “35歲被退休”的恐怖傳言還有幾年,90后中高端人才們尚有時間和精力應對職場上的種種困難,大多數處于20-30歲的他們正 走在事業和人生的上升期。
說完了90后中高端人才們工資情況,讓我們再來聊聊存款。
“大城市賺錢大城市花,一分別想帶回家”是網絡上對都市打工人的調侃。面對本就望塵莫及還在不斷攀升的房租物價,90后中混得比較好的職場人到底有多少存款?
印象中總是和月光、負債、精致窮掛鉤的90后們,其實并非外界想象的“今朝有酒今朝醉”,對近九成的90后中高端職場人來說,每月工資都有結余才是生活的常態。
在豆瓣“喪心病狂攢錢小組”,有超過58萬年輕人分享攢錢經驗,他們認準了“勤儉勤勞總不會錯”,這也成為年輕人理財生活的一個縮影。
“雖然掙得不多,但是我會按比例去規劃用度。比如我有3000元錢,但買衣服的錢不能超過20%,也就是600塊,這樣才能保證結余。”95后新媒體運營菜菜告訴DT君,“對我來說,存錢帶來的安全感比花錢的快樂更真實可靠。”
寅吃卯糧的情況固然存在,但不得不說,這屆年輕人越來越會存錢了。這一點,看看90后中高層們的小金庫就知道了。根據獵聘的調研數據, 將近一半的90后中高端人才有5萬-30萬的積蓄 ,大約是一部小轎車的價錢。
還有極少部分人的資產額達到了百萬以上,面對這部分人,也無需請教“做了什么副業”“大學什么專業”,他們的錢也不一定是打工賺來的。
扒完了90后中高端人才的存折銀行卡,我們再來聊聊這屆打工人的工作狀態。
都說升職加薪的最好方式是跳槽,在跳槽找工作的過程中,選擇一座適合自己的打工城市是每個職場人都要面對的問題。對于以搞錢為第一要義的年輕人來說,薪資更高的一線城市自然吸引著90后的目光。
2021年,最令90后中高端人才心向往之的打工勝地,恰好就是 北上廣深四座一線城市 。線級優越,對90后中高端人才的平均招聘年薪也都超過了19萬大關。
其中上海以超9%的投遞比成為了打工人最向往的工作城市TOP1,平均薪資最高的北京僅次于上海,排名第2。
除此之外,杭州在吸引90后人才方面也緊隨其后。坐擁阿里巴巴、 網易兩座大廠的杭州,人才凈流入率已經連續5年排名全國第一。且不論西湖美景如何浪漫絢麗,20.6萬的平均年薪已經牢牢地拴住了只想搞錢的年輕人的心。
而從工作地流動情況來看,一場北上廣深對年輕人的爭奪戰早已暗中打響。
和求職人數最多的城市相同,因工作而跨城市流動的90后中高端人才,大多輾轉于北上廣深。具體而言,第一份工作在廣州,目前工作在深圳的年輕人占比最高;反過來看,從深圳到廣州的年輕人也不在少數,排在第三名。
除了廣深,北上之間的互相流動也頗為頻繁。京滬問題是個老話題了,在即刻話題“北京上海,我如何做出了選擇”下,不少駐京人士、在滬人員講述著自己的切身感受。
喜歡北京的朋友舍不得冬天的暖氣,鐘情上海的人則認為“北京只是北京,上海意味著整個江浙滬”。如果從90后中高端人才職場人用腳投票的結果來看,這道單項選擇題,還是上海略勝一籌。
在90后中高端人才流入的打工地中,杭州作為唯一的非一線有些亮眼。 豐富的就業機會、逼近一線的薪資待遇和低于一線的住房成本,讓這座擁有天然互聯網基因的城市吸引了不少滬上年輕人的目光。 從上海來到杭州,成為不少年輕人的選擇。
除了在大城市間流轉,不少90后中高端人才 從大城市周邊來到了一線 。比如蘇州到上海,天津到北京等等。28歲的Devin曾在南京做過兩年品牌推廣,經歷了一年讀研生活,他選擇在上海重新開始,“南京很容易,上海很難,但在上海選擇大一點,不行了還可以回南京”。
對這群人來說,大城市周邊的第一份工作既是他們向外瞭望的跳板,也給他們試錯機會和撤退的余地。
堅定奔赴大城市的同時備好退路,是90后中高端人才的拼搏態度。但不管逃到哪里,加班和內卷都是職場人逃不開的現實難題。
根據獵聘的調研, 超9成90后中高端職場人的平均加班時間在1-3個小時 ,如果按照6點鐘下班來算,七九點走出辦公室只是日常。
“隨時隨地被call,遇到節點可以工作到凌晨兩三點”是生活的常態。更不用提加班文化過剩的互聯網大廠,格子間不滅的燈光記錄著程序員們變禿變強的奮斗史。
在上榜的加班原因中,近七成90后中高端人才由于工作量大而加班,超56%的人將下班生活的終結歸因于 職場內卷 ,讓人想起那句細思恐極的話——
“讓你加班的不是老板,而是其他愿意加班的同事”。
并非所有人都是熱愛工作的摩羯,支撐90后中高端職場人在下班時間勤勤懇懇打工的,大抵不是敬業,而是為了賺錢和生活。
當被問及為什么愿意加班,90后打工人阿冰告訴DT君兩個字——生存。“還不是為了活下去,經常在崩潰的邊緣,我每天都問自己一遍,要不要去提離職,然后繼續加班繼續卷。”
在職場上打拼幾年后,初來乍到的新鮮感逐漸褪去,不斷加快的工作節奏壓迫著打工人的神經。當消耗感超過意義,工作倦怠也就浮現出來。對于超八成的90后中高端人才打工人來說, 幻想躺平 成為他們的日常心理活動。
辭職躺平說得輕巧,但如果沒有家產要繼承,普通年輕人們多半還是口嫌體正直。約95%的年輕人認為自己沒辦法徹底躺平,也從側面說明了年輕人嘴炮的功力。
DT君的朋友Gigi說自己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羨慕躺平”——一邊羨慕躺平的人,一邊在渾水摸魚中社畜生活。用她的話說,躺平的時候大家都有,但還從沒見過哪個卷的人突然躺平再也起不來的。
選擇躺平是緩解焦慮生活的一劑解藥,但不一定是良方。盡管過半90后中高端人才在躺平后將自己從無效競爭中解脫了出來,但如果沒有對人生清晰的規劃和目標,就可能如另外30%的年輕人一樣,落入更加頹廢、更加焦慮的泥沼。
小時候以為畢業工作就能成為人生的主人,工作幾年后,年輕人開始把掌控自己人生的希望寄托于 提前退休 。
盡管距離法定退休年齡還有二三十年的距離,已經有大約13%的90后,希望能在45歲前就過上退休生活。在這群人眼中,提前退休意味著提前掌握自己的人生、告別無意義的工作、逃離高壓和盡情享樂。
這幾年,隨著倡 導“財務獨立、 提早退休”的FIRE運動在 中國興起,不再為了工作而工作成為不少人的追求。 年輕人 相信,只要通過降低物欲、開源節流攢夠一年生活費的25倍,就能實現提前退休,靠每年4%的理財收益生活。
經歷過996、007的職場人,把年輕時最富活力的生命交付給了工作,然而一旦過了傳說中的35歲分水嶺,依然面臨著被無情拋棄的危機。
一小部分深諳其道的90后中高端人才職場人,不再 把人生的意義全部寄托于工作,享受生活本身就是人生的旨趣。
不過,從整體來看,在實際中已經躺平的90后僅有5.08%,想要在45歲以前提前退休的也僅有13%。
這意味著,想要為自己人生加速的人仍是少數, 大部分人都是像你我一樣,每天按部就班工作、關心柴米油鹽的普通人 ——不強求自己“更高、更快、更強”,而是遵循自己的人生軌道,一步一步踏實地走著。
正如白巖松所說,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每一代有每一代的宿命、委屈、掙扎、奮斗。
不管是過去的80后,還是現在的90后、00后,我們都不用著急,也不用焦慮。
“普通”不是一個什么成功或失敗的概念,只要能過好自己的生活,普通也難能可貴。
(題圖來源:《武林外傳》)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DT財經”(ID:DTcaijing),作者:金花鼠,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