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鐘倒轉20年,千禧年的鐘聲敲響,周杰倫、孫燕姿、梁靜茹、蕭亞軒、蔡依林等一大批優秀歌手相繼出道走紅。新世紀之初的華語樂壇百花齊放,千禧一代歌手站上舞臺,開啟了屬于他們的時代。
而20年后,當年的樂壇新星已成中流砥柱,成為一代人的青春記憶,卻也逐漸離開舞臺中央。此時,周杰倫已五年未出新專輯,只發布了《等你下課》《說好不哭》和《Mojito》等5首單曲。
“一代人終將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00后一代正在逐漸嶄露頭角走入公眾視野,似乎預示著新舊時代的又一次交替。
歐美樂壇中,Billie Eilish在19歲即包攬格萊美年度四大通類獎項,Olivia Rodrigo首支單曲《Drivers license》發行一周打破全球范圍流媒播放紀錄。 國內也不乏逐漸嶄露頭角的00后音樂人,蔣先貴、王源、張鈺琪、周震南、劉思鑒、徐秉龍、陳雪凝等一大批新生代音樂人蓄勢待發,逐漸獲得市場與口碑的雙重認可,走向主流樂壇中心地帶。
據《2020中國音樂人生存現狀報告》顯示,95后00后音樂人占比71%,逐漸成為國內音樂人絕對主力。尤其在國風、說唱、電子等更加年輕化的音樂領域,他們所展示出的潛力更是不可小覷。
前浪未息,后浪已至。
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打破了唱片公司的傳統權威,各大流媒體平臺成為音樂內容與用戶之間的連接中樞,傳統音樂行業從創作、發行到宣發的產業鏈條被無限重構。
尤其直播、短視頻等新媒介渠道的崛起,進一步導致音樂發布平臺不斷泛化。不只是音樂平臺,抖音、快手、微博、微信、小紅書,任何渠道都能夠成為音樂被傳播、被擴散、被聽見、被記憶的場域。
作為“網絡原住民”的00后一代音樂人,天生就更適應這樣復雜多元的媒體環境。他們更善于通過網絡渠道傳播自己,利用節點化傳播的社交媒體平臺來積聚人氣。
陳雪凝
回看近幾年的00后樂壇新星,許多都是興起于直播、短視頻平臺。陳雪凝的《綠色》和《你的酒館對我打了烊》連續在抖音、快手和各個音樂平臺走紅,徐秉龍的《白羊》也在互聯網空間卷起旋風之勢,不少00后音樂人的原創作品在抖音上被使用人次超過百萬。
而在近日收官的B站自制綜藝《我的音樂你聽嗎》衍生節目里出現的UP主Vicky宣宣,則更是新一代00后音樂人從零粉絲基礎到爆紅網絡的真實寫照。一名15歲的初中生沒有資本加持,靠自己寫歌、拍視頻,最火的一首英文原創歌曲《She》,截至目前B站播放量已達1566.3萬。
值得一提的是,Vicky宣宣的視頻化表達也頗為有趣。視頻里的各種細節:呼哧帶喘跑回家、扔掉數學課本、戲劇化定格等一些小設計使得其形象更加立體鮮明。視頻傳達出的不只是歌曲,更有創作背后的故事,以及清晰生動的音樂人格。
相較于千禧一代,00后音樂人明顯更善于在鏡頭前表達自我,在賽博空間更加活躍和游刃有余。不同于傳統唱片公司發掘新人的老路,只要有才華,初出茅廬的音樂新人就有可能利用自己的社交賬號完成最初的粉絲積累。
在傳播分權化的背景下,00后音樂人正逐漸掌握“宣發”主動權。
過去十年間,音樂本身似乎已越來越與流派無關,這一點在00后音樂人身上愈加明顯。
盡管千禧一代歌手就已經嘗試在不同音樂流派之間來回穿梭,但基本仍屬于某種流派類別之中。而00后一代更加向往獨立自主,渴望從自我意識出發進行表達和思考,這使得他們不愿拘泥于任意一種固定音樂流派,而更注重音樂的氛圍與思想。
同時,00后音樂人本身就是在更自由跳躍的音樂流派環境中長大,流媒體的音樂組織方式與傳統專輯式概念大相徑庭,以網易云音樂、QQ音樂為首的國內主流音樂流媒體平臺,往往以場景化、氛圍化的形式來進行歌單推薦。
摩登天空旗下首位00后音樂人吳栩維就彰顯了新一代音樂人的自由靈魂,音樂風格在學院派、街頭感和實驗性之間自如游走。Billie Eilish則直接說道:“我討厭流派的概念,我不認為應該將歌曲歸類。”對于00后音樂人來說,一首歌到底是屬于搖滾、民謠、說唱還是電子早已不再那么重要。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趨勢是,00后一代不斷涌現出越來越多集演唱、作詞、作曲等技能于一身的全能音樂人。
信息爆炸的互聯網空間為音樂新人們提供了充足的養分和土壤,各類新興技術與音樂制作工具的低門檻性,使得做音樂不再只是業內人士的專屬。僅就滿足泛創作需求的平臺而言,不僅有主打彈唱的唱鴨,還有唱吧推出的貓爪彈唱等等。隨著音樂工業力的下沉,從作詞、作曲到編曲、制作,甚至到后續的發行、宣發,全行業的門檻在肉眼可見地降低。
唱鴨和貓爪彈唱
更重要的是,00后一代無疑是更富有創作力的一代。
“選秀教母”龍丹妮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明顯地感受到00后一代的力量,“他們這一代已經明顯跟90后80后拉開了一個巨大層次。10年前或5年前,我遇到的選手跟現在00后年紀差不多時,他們是沒有00后這樣的思考力的。”
近幾年不斷火熱的主打原創音樂的綜藝節目中,00后的創作力也可窺見一斑。
今年播出的《中國好聲音》第十季中,諸多選手選擇用自己的原創歌曲參賽,00后歌手王靖雯就曾發布過《不知所措》《善變》《淪陷》等自作單曲,《善變》更是發行不到一個月,就席卷各大音樂平臺榜單。此外,今年的B站《我的音樂你聽嗎》、愛奇藝《少年說唱企劃》中均出現不少唱作型00后音樂人的身影。
王靖雯
不可否認,華語樂壇中的一直存在一定的分工,一大批專業詞曲作者或編曲、制作人撐起了華語樂壇半邊天,所謂只會唱歌不會創作的歌手也不在少數,甚至有一些人仍然走到了金字塔頂端。
但無疑,對于00后而言,能夠自己創作才能夠更好地自我表達,他們不愿意“講別人的話”,也正是創作幫助他們早日實現自我對話與自我獨立思考。
成長于流媒體黃金時代的00后音樂人與千禧一代在迥異的環境中長大,也生發出新一代音樂人的獨有特征。然而,對于如今的00后而言,成為一個音樂人愈發容易,成為一個好的音樂人卻愈發不易。
互聯網與流媒體的扁平化生態給不知名的新人提供了出圈的機會,但流量是機會也是危機。
過早的曝光與商業化極易使得不少00后音樂人一下子闖入資本世界,尤其國內的音樂市場較為特殊。雖然音樂專輯、演唱會、Fans Meeting 是音樂偶像市場的立足點,但往往難以帶來收入,真正的收入都是來自廣告、綜藝、代言等商業渠道。
張鈺琪
有樂評人對15歲“天才少女”Vicky宣宣的走紅表示,盡管15歲原創頗見天賦,但最好可以晚出網絡幾年,進修沉淀,或許將來才會不只限于一個少年網紅。
在快速成名的時代,曇花一現的例子不在少數,“傷仲永”者也大有其人。
另一方面,如今華語樂壇中的00后新人,出道即被關注的并不多見,許多人得到了大眾的認可,但并無足夠的專業認可度。經常被業內詬病的是,火起來的歌不見得是好歌,所謂“轉基因民謠”、“音樂裁縫”不在少數。都說出名要趁早,但更受歡迎的 00后音樂人也許只是更諳互聯網時代的傳播之道。
本質而言,雖然互聯網已成為音樂推廣的重要場域,但唱片公司的造星體系不見得就成為了明日黃花。歐美樂壇近年來新人輩出,但傳統唱片公司從未缺席,其在藝人包裝和全球化推廣中的作用仍不可小覷。
無疑,00后音樂人的崛起為華語樂壇注入了諸多新的活力,而能否再次揭開華語樂壇新紀元也許仍要打上一個問號。但無論如何,新一代入場的00后音樂人仍然值得期待,華語樂壇的未來,終究將由他們書寫。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音樂先聲”(ID:nakedmusic),作者:七芒,編輯:范志輝,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