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這樣一則新聞引發了很多人的關注——
“英語專業畢業,中山大學碩士!大一過6級,裸考過專業8級。40歲失業校長,現在開摩的尋找人生新方向......”
原來,新聞中的主人公杜楊因一系列“985高校碩士當摩的司機”的視頻火了,視頻中的他看上去非常質樸,和普通摩的司機沒什么區別,但他一張口說出的流利英語和摩的司機的身份存在很大的反差。
某一天,騎摩的送完乘客的他來到橘子洲頭,用英語背誦了《沁園春·長沙》,獲得近7萬點贊,一下子在網絡走紅。
據網上公開資料顯示,杜楊出生于1983年,2003年本科就讀于湖南文理學院英語專業,之后考上中山大學法律碩士;研究生畢業后,他通過校招進入湖南一家出版社工作,因為喜歡英語,平時會去一些教輔機構兼職;后來他覺得英語培訓機構很賺錢,前景很不錯,2014年就辭職和朋友合伙開了公司;2017年開始單干,類似工作室性質,做一些出國培訓、中小學英語教育培訓等業務,一直持續到今年8月......
從這段經歷中我們不難看出,杜楊是比較清楚自己的愛好與擅長(英語)、通過兼職等方式進行過職業探索、具備一定的商業嗅覺與頭腦(開過英語培訓公司)、經歷也較為豐富(除了打工,還有創業等),按照一些網友的話說,他在培訓行業火的幾年內賺到了很多人賺不到的收入。
眾所周知,如今教培行業整體不景氣,這才導致杜楊失業了。
根據相關新聞媒體的采訪及報道資料來看,杜楊本人承認自己其實并沒有什么經濟壓力,之前自己差不多每年能有40萬元左右的收入,在長沙這個地方還是挺舒服的,之所以選擇開摩的,是因為體驗不同的生活(失業在家閑著也是閑著),給生活做個調劑。
對于未來的規劃,杜楊聲稱自己還是會從事英語教育方面的領域,比如做個知識博主,錄一些英文線上課,做成人英語培訓等等。
不容置疑的是,如今的杜楊已經在網絡上火了,按照他的商業頭腦和經歷,重新崛起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從客觀效果來看,這段體驗(他開摩的也只有5天的時間)無疑給到了他新的契機和收獲(如網絡熱度與流量),談起感悟,杜楊體會最深的就是:“不要老想著很高大上的路徑,你放得下身段,自然就有一片天地了。”
事實上,杜楊說的“放得下身段”在我看來起碼包括:
1、對自己有較為清晰的認知;
2、擁有一定的實力和底氣,在低谷面前保持樂觀的心態;
3、對學歷及職業放下成見,并沒有“什么人只能干什么工作”的僵化觀念;
4、行動力強,不斷地給自己創造新的可能......
從我的咨詢經歷來看,能夠在低谷期放得下身段的人,才是真正的牛人!
來訪者劉女士(化名)前來咨詢的時候,也是處于職業低谷期。
資料顯示,劉女士12年前畢業于國內一所普通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畢業后的劉女士來到一家公司做人事助理,通過10來年的累積,終于成為了一名較為成熟的HR從業人員。
前來咨詢的時候,劉女士在HR領域耕耘了12年,不過讓她感到尷尬的是,自己才休完長假,一是孩子身體不太好需要有人專職照顧,二是自己雖然做了12年人事工作,但并沒有做到與自己年齡比較匹配的職位——她擔心自己的職場競爭力不足,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
“當初報考土木工程專業,是出于什么考慮呢?”我問。
“唉,曉璃老師,真的一言難盡啊~”劉女士嘆了口氣。
按照劉女士的說法,報考志愿那會兒,自己對專業毫無概念,只是因為自己家有親戚從事建筑行業的,說是土木工程專業還可以,于是劉女士家人就建議她報考土木工程專業。
等讀了大學后劉女士才發現,自己對這個專業實在無感,著實提不起興趣,便決定畢業后不從事該專業的工作,所以并沒有通過校招尋找第一份工作,而是來到人才市場找了份人事助理的工作,從此在HR領域一做就是十來年。
“既然做了10多年了,也算是比較有經驗的了,為何這些年一直沒有做到理想的職位?”我問。
劉女士娓娓道來。
原來,在工作中劉女士發現,自己對人的部分比較敏感,例如招聘模塊是她最拿手的,她看人較準,招來的人也深得相關部門領導及老板的認可;但不知為何,自己在薪酬方面明顯不擅長——由于自己非專業出身,而且畢業學校也很一般,沒能有機會進入大公司進入細分領域發展;而小公司里的HR需要做的事情比較多,而有部分是自己不拿手的(綜合能力弱),所以這些年來,她一直在人事專員崗位上徘徊,沒能晉升到更高的職位。
“曉璃老師,說實話,一方面是孩子身體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我自己的原因,我覺得再這樣做下去實在沒有什么發展,我總不能和一群年輕人搶飯碗啊......我希望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在未來能夠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劉女士說。
“如果探索到了其他方向,可能一開始也是需要積累的。”我說。
“我懂你的意思,曉璃老師,沒事的,我又不是小孩子了,如果這個方向確實值得我去深入,從零開始我也不介意。”劉女士說。
我了解到,劉女士的老公收入還不錯也比較穩定,因此這幾年,劉女士并沒有太大的生存焦慮,這為她探索新的方向提供了一定的物質保障與根基。
從劉女士的情況來看,由于她畢業后從事的是非本專業工作,因此她的專業背景及學歷對她職業生涯的影響并沒有那么重要;并且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兩個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弱,甚至到忽略不計:用人單位最終看的是她的職業經歷和經驗。
“我自己就是做HR的,也知道用人單位看重的是什么,所以,這些年來我對自己一直沒能往上晉升耿耿于懷,我比誰都清楚,對于一個半路出家做了10多年的職場人來說,一直在基層崗位打轉意味著什么......所以等孩子身體好了,擺在我面前的是兩條路,一是繼續做回HR,問題在于那個時候的我年齡比現在還大,從用人成本考慮,我恐怕會被用人單位嫌棄,比不過年輕的競爭者;二是在這段時間選擇其他方向重新積累,等孩子身體好了重新出發。”劉女士說。
通過對劉女士的過往經歷梳理我發現,劉女士在對人的部分確實挺擅長:她對人有一種較高的敏感度和直覺,對于對方的個性化特點尤為擅長,能看到對方的不同。
這種優勢有個術語叫“個別”:具備該才干的人對每個人的獨特興趣盎然,他們擅長發現如何令個性迥異的人在一起高效地共事,他們本能地觀察每個人的風格、動機、思維方式和交際方式,擅于發現他人的長處,傾向于認可與鼓勵他人。
當我把這個特質和劉女士分析出來后,劉女士連連點頭:“曉璃老師,你這么一說,我感覺豁然開朗。我想起之前在公司時,阻礙我晉升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這個人確實擅長認可與鼓勵,不太擅長批評和否認他人......在公司領導看來,我太注重情面了,沒有魄力和氣場,缺乏領導力......”
在我的引導與啟發下,劉女士說出了內心的一個想法。
劉女士曾經對兒童教育頗感興趣,她還利用業余時間參加了一個兒童教育學習小組,組長對劉女士很是看好,希望她能夠加入他們的團隊,投身兒童教育領域。
“之前動過這個念頭,但一直沒有分析過自己的優劣勢......今天聽你這么一說,我覺得還是值得試一把的......”咨詢快結束的時候,劉女士做出了自己的決定。
后來,劉女士一邊在家照顧孩子,一邊加入到了某兒童教育機構(之前的學習小組組長后來自己單干開了家機構)進行學習與兼職......幾年下來,隨著劉女士孩子身體的好轉,劉女士在兒童教育領域積累了足夠的知識和實戰經驗,如今的她已經成為該機構的金牌講師,主攻家長課堂與正面管教領域。
正如《你能做任何工作》一書中提到的那樣:“這個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復雜,各種挑戰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沒法改變不確定的大環境,但我們可以改變的,是我們的心態和行動。
在明確的自我認知基礎上,我們不妨放下身段重新出發,用一個又一個的小確定去對抗眼下的焦慮與不安,讓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成長與強大。
以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璃語職美人”(ID:crystal_words),作者:趙曉璃,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