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欣培 上海報道
券商投行正遭遇一場寒冬。寒意到底有多深?一組數據或許可以表明。
Choice數據顯示,去年一季度,發審委審核公司的數量是176家,項目整體通過率是93.18%。而今年的這組數據分別是106家,通過率61.32%;去年IPO首發數量是115家,通過率89.57%。今年首發是70家,通過率僅為45.71%;去年一季度增發家數和通過率分別是57家和100%,今年是15家和86.67%。
在承銷保薦收入方面,去年一季度是49家券商投行分食59.25億元,而今年是39家分食27.28億元。今年一季度券商保薦費用同比減少了54%。
“投行日子不好過了。”這已成為眾多投行人士的感慨。而面臨巨大的經營壓力,降薪裁員等又極有可能再次成為券商減輕成本的舉措。但糟糕的是,多位投行人士認為,還沒有到最冷的日子。
不過,任何時候都有收獲者。例如,今年一季度,中信建投就一舉超過去年同期的海通證券,成為最賺錢的券商投行。實際上,從整體上看,在這場變局中,大投行依然保持著較強的賺錢能力,而一些中小投行則生存壓力倍增。
首發增發項目大幅減少
根據Choice數據,今年一季度發審委審核公司數量為106家,其中首發為70家,可轉債19家,增發15家,配股2家。相比去年來說,首發和增發數量均出現大幅下滑。去年一季度首發審核家數為115家,今年則同比下滑39%。
增發的下滑比例更為嚴重。自2017年2月證監會發布再融資新規之后,非公開發行規模大幅下滑。數據顯示,去年一季度增發審核的家數是57家,而今年一季度只有15家,同比下滑達到了74%。在過會率方面,2017年的一季度的57家全部順利過會,今年一季度的通過率則是86.67%。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目前一些券商已經開始轉向了新的業務重點。在IPO低過會率、嚴審核以及非公開發行受限等之下,可轉債與并購重組將成為重點。
從數據上看,可轉債在一季度也獲得了較大發展。Choice數據顯示,去年一季度發行可轉債的項目數量是3家,今年1季度可轉債的審核家數是19家。“可轉債我們會重視,但只有優質的公司才可以做可轉債,這方面的量并不是很大。”4月26日,深圳一家大型券商資深保代人士表示。
并購重組也將是券商下一步業務重點。“我們現在IPO基本不接什么新項目,除非是符合新經濟要求的。即使規模小,也會重點考察下。我們下步的重點是并購重組。”上述投行保代告訴記者。
記者獲悉,一些并購重組負責人也開始成為獵頭挖角對象。Choice數據顯示,并購重組自去年年初以來事件數量一直保持在2000個以上的高水平(排除今年2月份的新年假期)。
“其實并購重組也不好做,項目也不好找,審核也十分嚴格。但相比IPO和增發,還是有機會的。”26日,一家中小券商投行人士向記者表示。
一季度中信建投最賺錢
Choice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券商投行的保薦收入是27.28億元,同比去年減少了54%。而去年一季度是59.25億元。去年有49家券商分羹成果,而今年參與的券商投行數量只有39家。
今年一季度最賺錢的投行是中信建投。中信建投去年同期排名為第四,今年則上升至第一。一季度,中信建投的承銷保薦是3.92億元。其中首發為1.54億元,增發1.4億元,可轉債9420萬元??梢钥闯龅氖侵行沤ㄍ对谑装l、增發、可轉債方面均有收獲。
中信證券以2.7億元的保薦收入位于第二位。華泰聯合則有去年的第14名上升至第3名。今年一季度,華泰聯合實現保薦收入2.2億元。其中首發1.4億元,增發0.58億元,可轉債2200萬。廣發證券和招商證券則分列第四和第五位。
去年一季度位列前十的東方花旗、中德證券和東吳證券則今年均消失在前十榜單,取而代之的是國元證券、招商證券和平安證券。
Choice數據顯示,投行保薦費用最少的僅為300萬。有6家投行的保薦收入不足千萬,包括天風證券、中原證券、南京證券等。有17家券商投行的保薦費用在1000萬元-5000萬元之間,超過5000萬的只有16家。承銷費用過億元的也只有9家。而去年一季度投行保薦收入過億元的券商數量是19家。
從整體上看,一季度無論是券商投行總的保薦收入還是每家券商的收入都遠遠低于去年一季度。有投行人士感慨道,以后投行賺錢不會像之前那么容易了。“收入大幅減少,券商的經營壓力加大,接下來裁員降薪都可能是券商節省成本的方式。”深圳一家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座次列位重新排序
在新的監管審核之下,券商投行在承銷IPO數量方面的排名也發生了較大變化。
2017年一季度,海通證券以12家的首發數量居于首位,但在今年一季度海通證券的排名已跌落至第6位,首發數量為2家。中信證券則從去年的第6位升至首位,一季度IPO首發數量為5家。
廣發證券依然維持第二排名。去年一季度排名第3位的中信建投則落至第5位。進步最大的當屬華泰聯合。華泰聯合在去年一季度首發數量排名是第19位,而在今年一季度排名則上升至第3位。此外,國信證券和國金證券在今年一季度則紛紛跌出前5排名。
在首發承銷規模上,中信證券以66.88億元居于榜首。中信建投的承銷規模為52.20億元,華泰聯合以微弱差距居于第三位,承銷規模為49.93億元。承銷規模最小的為德邦證券。一季度其首發數量為1家,承銷的南京聚隆的發行規模僅有1.44億元。其次為九州證券,承銷的鋒龍股份的規模為2.75億元。
增發承銷規模上,華泰聯合以1175億元的承銷規模穩居首位,增發承銷家數11家。三六零項目則占據了較大比例。Choice數據顯示,僅三六零一項的稱小規模就達到了502億元。此外,承銷的申萬宏源項目的成效金額也高達120億元。
位于第二位的為中信建投,增發項目數量為12家,規模為389億元。國信證券以215億的規模居于第三位。承銷規模最小的為東吳證券。其承銷的山東礦機項目,發行規模僅為1003萬元。位于倒數第二的中航證券承銷的規模為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