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鄭州城市的發展,小轎車數量大幅提高,“停車難”日益成為居民的“心頭痛”。
作為省政協委員,為緩解“停車難”,我連續三年在省兩會上提交相關提案。
5月20日,鄭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針對提案部分內容給出回復,接下來,我也將繼續追蹤此事,推動“躺在紙上的規劃”盡快落地。
欠賬多、落地慢,鄭州“停車難”問題日益突出
今年4月份,最新消息顯示,鄭州機動車保有量、駕駛人總量已雙雙突破500萬。
近年來,鄭州市小汽車發展呈現出高速度增長、高密度聚集、高強度使用的“三高”特征,鄭州中心城區的停車泊位建設沒有及時跟上——
到2021年底,主城區現有對外開放公共停車位約50萬個,道路臨時停車位約2萬個,單位專用停車位約7萬個,共計約59萬個;鄭州市住宅配建停車泊位約90萬個,不對外服務,上班時間造成閑置。
合計約150萬個停車泊位,很難滿足現實需要。特別是實際對外開放的約50萬個有效公共停車位,無法滿足約500萬輛車的停車需求。
同時,鄭州市每年新增車輛約40萬輛,而鄭州每年建設的停車位為5萬個,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停車供需矛盾會更加突出。
經過調研發現,鄭州停車位缺口大,過去“欠賬”多,未來規劃進展慢。
比如,鄭州三環、四環等公共停車場幾乎沒有;城市周邊進出入口、地鐵口、公交站點旁公共停車場幾乎沒有。鄭州三環在多年前多次規劃了13處停車場,四環規劃了12處停車場,多年過去了,至今無一落地,多被占用或閑置,規劃在“紙上的停車場”何時能落到地上?
為此,我在提案里提出:充分盤活現有能用停車位,實現共享;充分利用好全市單位專用停車位;改變鄭州市住宅配建的停車位只賣不租的局面;在三環、四環等城市周邊進出入口、地鐵口、公交站點旁多規劃建設公共停車場等建議。
鄭州612處具備建設條件的剛性停車場,只有約10%在建設
5月20日,鄭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對我提案的部分內容進行了回復。
據介紹,近年來,該局已編制了兩輪停車場專項規劃,分別為:2009年,編制《鄭州市中心城市區停車場專項規劃(2010—2020)》;2016年,編制了《鄭州都市區主城區停車場專項規劃(2017—2030)》(以下簡稱《規劃》)。
根據這份《規劃》,主城區規劃路外公共停車場945處,總用地面積為513公頃,總泊位33.76萬個,人均停車場用地面積0.7平方米。
經過踏勘,專項規劃的945處停車場中,765處近期具備建設條件,占比81%。
其中,800處剛性停車場中,51處已建成,現場踏勘612處具備建設條件,137處近期不具備建設條件;122處半剛性停車場中,6處已建成,現場踏勘87處具備建設條件,29處不具備建設條件;23處彈性停車場中,現場踏勘9處具備建設條件,14處不具備建設條件。
鄭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表示,《規劃》對于停車泊位的建設符合相關標準,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停車難”問題。
但當下市民為何很難感受停車變方便了?
在談到建設進度時,該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612處具備建設條件的剛性停車場,目前只有約60處在建設。也就是說,只建設了10%左右。
建設遇到了什么難題?
鄭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回復稱,根據鄭州市政府印發的《加強鄭州市公共停車場建設工作實施專案》,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負責編制、完善公共停車場專項規劃;市、區城鄉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編制公共停車場年度建設計劃(含建設主體、責任單位、建設時序、投資規模、資金來源和停車泊位數量);大數據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建設全市統一的停車信息管理和服務系統,制定技術規范;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停車場管理的統籌、協調、監督、指導工作,利用全市統一的停車信息管理和服務系統,實現停車信息共享。
接下來,我將重點關注具備建設條件的剛性停車場為何一直“躺在紙上”,特別是針對城鄉建設相關部門:停車場建設進展緩慢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決?為緩解“停車難”問題,為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