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中部創投之都——這在近日的鄭州市中小企業紓困幫扶政策新聞發布會上被提及。
創投,成為鄭州不能錯過的風口。
面對武漢等中部城市的創投成績,打造中部創投之都,鄭州要做些什么?
鄭州2021年創投成績單:累計投資項目161個
2021年以來,鄭州發展創投基金的腳步越來越快。
去年鄭州市級累計設立政府投資母基金3只,總規模303億元,參股各類子基金18只,總規模573億元,累計投資各類項目161個,帶動社會投資超千億。
投資體量的不斷增大,投資的成果如何?河南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公布的河南省省定重點上市后備企業名單(2021年三季度)中,鄭州市政府投資基金及各子基金已投資企業13家,累計投資金額5.48億元。
放眼全省,2021年風投創投的資金也在不斷賦能產業。
截至2021年12月26日,河南全省各類私募股權、創投基金機構達到156家,總規模876億元,涌現出百瑞創投等一批優秀的本土創投和基金機構。
中部城市的創投氛圍,與科技產業息息相關
此前,河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河南省促進天使風投創投基金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聚焦4大領域提出16條舉措。
《方案》指出,力爭到“十四五”末,河南省私募股權、創投基金總規模突破3000億元。
不過,作為“創投初學者”的鄭州乃至河南,相比早已形成創投“氣候”的中部城市武漢、合肥、長沙來說,仍舊有上升的空間。
不斷舉辦創投峰會的武漢,2020年私募基金規模在中部城市排名第一。武漢的龍頭產業——光電子信息產業,其所在地被稱為“中國光谷”的東湖高新區是國內最大的光纖光纜生產基地,光纖光纜生產規模全球第一。
合肥是“中國聲谷”所在地,截至2020年底,“中國聲谷”入園企業首次超過1000戶,實現營業收入1060億元。科大訊飛、華米科技等企業的帶動,也讓科研創新成果得到有效轉化。
而擁有文和友和茶顏悅色的長沙,是“Z世代”創投的寵兒。除了餐飲食品領域,長沙“麓谷”是“長沙芯”相關產業集聚地。2020年,長沙三安第三代半導體項目開工,達產后年產值將超100億元,帶動上下游配套產業年產值預計超1000億元。
打造創投之都,鄭州要做些什么?
不難看出,中部三市的創投成績,仍舊依托于當地優勢產業的帶動。因此,鄭州要發力,則需要有契合城市產業發展的政策扶持。
在鄭州市中小企業紓困幫扶政策新聞發布會上,鄭州市財政局相關負責人從基金生態、基金設立、基金制度三個方面來闡釋未來鄭州創投的發展步驟。
在打造基金生態上,鄭州未來將引入3~5家契合鄭州市產業發展的頭部基金管理機構,加快設立“鄭州市青年人才創業投資基金”。
在基金設立上,鄭州將設立不低于100億元的重大項目引入專項基金。
在制度保障上,鄭州將完善基金制度建設,建立高水平基金備投項目庫、搭建政府投資基金信息管理服務平臺等項目銜接機制。
落點到鄭州,則不得不提及“明日之星”中原科技城。2021年8月,中原科技城“創投十條”出爐,通過補貼和獎勵吸引企業落戶。為支持中原科技城發展,設立總規模50億元的中原科技城產業引導基金,并對子基金提出建立讓利機制。
創投的背后,是產業的良性循環
2月17日,中原科技城召開“科技與金融創新”座談會,當中也提到,中原科技城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機構的支持,創新金融和產業基金是當前鄭州發展的短板,打造中原龍子湖“智慧島一號”是省、市政府的戰略之舉,其中創新資本更是助力智慧島科技創新發展的關鍵力量。
打造創投對于鄭州的意義非凡。那么,努力打造中部創投之都,鄭州會迎來哪些機遇?
鄭州中匯投資總經理王春曉告訴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創新創業背后的底層邏輯是創業投資。創業投資是實現技術、資本、人才等管理要素有效結合的融資模式。
他認為,一套良好的、支持創新創業、支撐科技成果轉化的資本體系,能夠形成相應的創新創業生態,在這之中孵化的頭部企業,可以去反哺產業鏈條上的企業,從而實現一個良性的循環。(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金艾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