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證監會網站集中公布了一批投行業務違規處罰信息,包括行政監管類9條、自律監管類3條,涉及海通證券、太平洋證券等7家券商、19名保代或財務顧問。
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監管部門不斷壓實中介機構責任,持續釋放嚴監管信號。4月6日和8月6日,證監會分別批量公布了一批投行業務罰單。
海通證券收罰單最多
在本次披露的處罰情況中,海通證券收到的罰單最多,2名保代、3名財務顧問被出具警示函。太平洋證券也收到了2張罰單,3名財務顧問被分別予以通報批評和監管警示。長江證券、廣發證券、華泰聯合證券、國海證券、中信證券的保代或財務顧問各領到了1張罰單。
從被罰的原因來看,“未勤勉盡責”成為關鍵詞。比如,海通證券5人被指在從事北特科技并購重組財務顧問業務及2018年、2019年履行持續督導工作期間,未勤勉盡責充分履行審慎的核查程序,未發現2017年至2018年間北特科技存在關聯方非經營性資金占用及未按規定履行信息披露義務的情況,未發現北特科技向參與認購的公司董事、總經理靳曉堂提供財務資助的情況。
記者注意到,在此前4月6日和8月6日公布的處罰信息中,海通證券均榜上有名。
在頻頻被罰的同時,海通證券投行業務保持著高速增長勢頭。2021年中報顯示,公司2021年上半年完成11單科創板項目掛牌,市場排名第一;完成7單創業板項目掛牌,市場排名第一;共完成22單IPO項目掛牌,發行金額165.3億元,發行數量與金額均排名市場第二。截至2021年6月末,公司IPO、再融資的在審及待發項目數量分別為53家與22家,均排名行業前列。
3家券商因IPO業務被罰
此次被罰的7家券商中,有3家因IPO業務被罰。
其中,中信證券在保薦緯德信息IPO的過程中,未勤勉盡責履行相關職責,未發現發行人2020年度審閱報告存在未計提2020年度員工年終獎情形,導致年度研發投入占比發生重大誤差,影響發行人科創屬性判斷。
華泰聯合證券在保薦孩子王IPO的過程中,未勤勉盡責督促發行人按照監管要求整改通過關聯方代收貨款事項。
國海證券在保薦重慶長江造型材料(集團)IPO的過程中,未勤勉盡責履行相關職責。
3家券商及相關保代均被出具警示函。記者注意到,上述提到的三家公司命運則各不相同。緯德信息去年11月已過會,今年2月提交注冊申請,但目前仍未拿到注冊批文,因需要更新財務資料而處于中止審核狀態。孩子王10月14日剛剛在創業板掛牌。重慶長江材料自2017年11月過會后,一直沒有拿到發行批文。
IPO審核趨嚴引發撤單潮
事實上,今年以來,在IPO審核趨嚴的態勢下,許多企業紛紛主動撤材料終止審核。
據wind統計,2021年前三季度,A股共有153家企業終止IPO,其中81家來自創業板,占比52.94%;53家來自科創板,占比34.64%;其余12家來自上交所主板,7家來自深交所主板。而去年同期,A股有51家企業終止IPO,IPO終止企業數量同比大幅增加200%。
在終止IPO的企業中,絕大多數都是主動撤材料。今年以來,中證協先后開展了多輪IPO現場檢查。今年1月29日,證監會下發《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兩天后,中證協即完成了對首發企業信息披露質量抽查的抽簽工作,20家企業被選中。隨后這20家企業中,有八成企業先后撤材料。
記者注意到,在證監會今年來公布的投行業務罰單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涉及IPO。
比如,國金證券在保薦翼捷股份IPO的過程中,對招股說明書披露發明專利數量不準確、注冊申請文件披露發行人取得發明專利數量存在矛盾未予充分關注。第一創業證券在保薦祖名股份IPO的過程中,未及時報告、披露發行人及其董事長蔡祖明涉嫌行賄的行為及該事項對發行人的影響。
未來或影響投行執業質量評價
今年以來,監管部門不斷出臺新規加強投行業務監管。7月9日,證監會發布了《關于注冊制下督促證券公司從事投行業務歸位盡責的指導意見》,并自公布之日起實行。《意見》指出,將進一步擴大現場檢查和督導面,堅持“申報即擔責”的原則,對收到現場檢查或督導通知后撤回的項目,證監會及證券交易所將依法組織核查。
8月,中證協下發了《證券公司投行業務執業質量評價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擬對券商投行業務開展執業質量評價。其中專門提到了行政監管和自律監管扣分項:證券公司因違法違規行為被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采取行政監管措施的,因違反證券交易所、協會等自律組織的相關規定被采取自律管理措施的,將依據受到處罰等級的不同被扣除不同的分數,每次最高可以扣40分。這意味著,未來如果券商因違法違規行為被罰,可能影響其當年投行執業質量評價。
不僅如此,《評價方法》還提到,因投行內部控制違法違規行為、項目相關主體被司法機關做出刑事處罰、被證監會采取行政處罰措施、存在嚴重損害投資者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情形,證券公司被暫停或撤銷保薦業務資格的,機構評價和項目評價分類將直接被確定為最低的C類。
華泰證券認為,證券公司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壓實其作為中介人的責任是監管體系的重中之重。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將倒逼投行提升項目篩選標準,以質而非量作為導向,行業馬太效應或進一步加強。(本報記者 張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