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國河南鄭州等地遭遇連續強降雨,發生嚴重內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在這次救災過程中,多家民營企業敏銳對接災區需求,帶來當地人民急需的防汛及生活物資,救援精準有效,得到了社會的一致認可以及群眾的交口稱贊。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民營企業鴻星爾克自身效益并不好卻仍然慷慨捐贈,進而引發網友在網上消費熱捧。這些事件一方面彰顯了民營企業的責任擔當,另一方面在市場的角度,也讓我們看到消費者或者客戶的行為只取決于產品本身的時代將成為過去,企業與社會的關系,已經成為消費者和客戶選擇產品的依據。針對這一話題,特選刊兩篇評論,以饗讀者。
近日來,一家原本并不起眼的鞋廠鴻星爾克,驟然成了網紅,產品被網友們爆買,以致于供不應求,40多款產品跟不上備貨需求,各地倉庫已經售空,主生產線超負荷生產,甚至訂單大量涌入還導致了銷售系統崩潰。
在買方市場時代,出現這樣的情景雖然并非孤例,不過這次可不是投機資本在炒鞋,而是網友們自發的“野性消費”。為什么要“野性消費”?為的是獎賞企業。河南這場特大暴雨發生后,很多企業積極伸出援手,其中鴻星爾克捐贈5000萬元。5000萬元是多還是少?要看企業的家底。聯系到鴻星爾克在2020年的營收是28.43億、利潤是負2.2億,在同類型企業中,鴻星爾克的品牌知名度以及年銷售額都比不上同行的幾家大佬,但是在慈善捐贈物資方面,鴻星爾克卻慷慨大度,這讓公眾感受到了這家企業的擔當精神,于是用購買產品的形式來鼓勵和支持。
鴻星爾克總裁吳榮照也在社交媒體賬號告誡大家,要理性消費,不要盲目入手太多,退貨增加負擔。
消費者和客戶用自己的購買權對企業“投票”,或者對有社會擔當精神的企業予以表彰,或者對一些表現不好的企業進行抵制,這個新出現的現象展示出了一種全新的市場關系。消費者或者客戶的行為只取決于產品本身的時代將成為過去,企業與社會的關系,已經成為消費者和客戶選擇產品的依據。諸如環境保護、勞資關系、老板人品等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購買行為。
從買產品向買企業轉向,這個正在悄悄出現的轉變,能夠敏銳察覺到的企業,應該還不多。
最近,媒體報道了陜西龍門鋼鐵在企業與客戶之間關系方面的新發現。龍門鋼鐵總經理劉安民告訴記者,現在市場上,大家對重視生態環境的企業認可度越來越高,對生態環境保護不好的企業產品越來越排斥。我們在市場上能夠感受到綠色發展對產品銷售帶來的利好。
劉安民提到環保投資能夠得到回報,這也一定是實話。聯系到現在還有許多企業在環保問題上被動拖延,或者屢屢打政策擦邊球,或者違規排污的情形,環保投入在他們那里只會被說成是負擔。經營不好的企業,也許會拿環保當原因。龍門鋼鐵將自己的心得告訴大家,一定是客觀規律而非無中生有。
和鴻星爾克一樣,龍門鋼鐵在行業內也不是起眼的成員,但這個企業從2016年到去年底,廠里累計投入37.5億元用于生態環境保護,將傳統上屬于高污染的企業建設成全國第二家在線生產的AAAA級鋼鐵工業旅游景區,從當初的排污者變成了生態保護者,為黃河生態減負,也推動了當地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鄰近的農村居民們成為最直接的受益者,他們種植的葡萄品種紅提,隨著環境改善品質不斷提高,售賣的價格也節節攀升。
能夠做到這樣看似悖反的極致,就是因為觀念的差別。這家企業將生態文明保護看成關系企業生死存亡的大事。這未嘗不是在實踐中得到的教訓,但他們最終認識到了,環保不能僅僅只算投入賬。環保投入后,企業的運營成本是有一些提高,但企業形象也隨之大大提高,產品的市場認可度更高,品牌價值相應提升。同時,通過抓環境保護,鋼廠的管理水平也得到提升。
說到底,企業與社會的關系,其實就是一對舍與得的關系的選擇,是予和取的位置的定位。如果企業眼里只看到一己之利而任欲望馳騁而不惜越界,如果企業只滿足于迎合股東年度的分紅意愿而竭澤而漁,長遠的利潤的源泉就會逐漸縮小甚至干涸。相反,以公眾利益為前提的經營,必然會得到友好生態環境的反哺和回饋。這倒不是新規律。但社會對企業的關系,如今會體現在對產品的選擇上,這畢竟是新動態。經營者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