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南等地遭遇強降水天氣,汛情牽動人心;南京等地接連出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疫情牽動人心。面對汛情、疫情,各地及時回應群眾關切,應對處置科學有力。
公共事件之下,尤其需要各方信息充分而暢通的流動。這對于群策群力、共克時艱至關重要。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真偽莫辨的傳言,甚至還會有人造謠、傳謠帶節奏。越是這樣,越需要官方權威信息及時激濁揚清、去偽存真。畢竟,沒有信息溝通,只會導致信息閉塞、人心擁堵;群眾民意無所適從,輿情危機就難以避免,公信力也難以建立。這對于凝聚民智民力,無益;對于應對處置公共事件,無助;對于早日戰勝險困,無效。
民意是最好的尺子。特別是,群眾有哪些困難、哪些意見、哪些建議,都應該是公共治理的“優質資源”,應該建立并敞開合理多元的溝通渠道。從這個意義上說,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憂所患,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政策,以便更精準地紓民之所困、解民之所難,決不能出現閉耳塞聽的情況。在互聯網時代,更需要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從線上和云端發現群眾痛點,進而推動社會治理更上一層樓。這已經是人們早已形成的共識,也是早已被無數實踐證明了的事實。
公共治理,要敢聽民聲民怨。老百姓說什么、談什么,是不是高興、滿意,有沒有困惑、困擾,既是對階段性治理成效的一種評價,又是持續改進治理的重要契機。假設,面對質疑聲就堵耳朵、面對問答題就交白卷、面對小困難就躲著走,那么接踵而至的,必定是一個又一個積累而成的大難題,卷面上也只能打零分。實踐啟示人們,公共治理需要公共話語,不能讓群眾失聲,更不能讓治理者失聰。
現代治理,是開放治理、智慧治理。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面對輿論聲音;關鍵的是如何善意地回應評論、回答所問;要緊的是面對謠言、傳言、質問時,能不能及時用實際行動以正視聽。面對民之所思、眾之所盼,必須敢于抓住矛盾、勇于直面考驗、善于駕馭風險,才能化危為機、從容以對。
無論是抗洪防汛還是防控疫情,或是未來面對改革發展路上的其他風險挑戰,公共治理只有公開以對,才不會釀出公共危機;也只有在促進表達、廣開言路中回應關切,才能提升社會能見度、提高權力可信度。唯其如此,才能把更多人力智力匯聚到推動發展的正軌上來,在化被動為主動中行穩致遠、乘勢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