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月,中央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戰略部署以來,川渝兩地緊扣中央頂層設計繪好“施工圖”,呈現出合唱“雙城記”、共建“經濟圈”、融入“雙循環”的良好態勢。
未來五年,川渝兩地又會如何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以及《國家“十四五”規劃》關于成渝地區建設的指示要求,將成渝地區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隨著近日,重慶和四川“十四五”規劃分別公布, 這個問題已經有了答案。
一、“一區兩群”與“一干多支”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未來五年,乃至未來十五年川渝合作的重頭戲,兩地 “十四五”規劃均有專門章節進行重點闡述。重慶“十四五”規劃第三篇提出,深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持續釋放“一區兩群”空間布局優化效應;而四川“十四五”規劃第二篇提到,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引領“一干多支”建設,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重慶“一區兩群”指的是主城都市區、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和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去年5月、7月、9月重慶分別召開了相關的工作座談會,對“一區兩群”建設進行具體部署。重慶的思路是,著力提升主城都市區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包括增強中心城區高端要素集聚集成能力、推動主城新區擴容提質,同時梯次推動主城新區和中心城區功能互補、交通基礎設施同城化及產業協同發展等,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核心引擎的作用,更好地帶動“兩群”協調發展(詳見:“十四五”重慶主城都市區如何培育競爭新優勢?)。與此同時,重慶“十四五”規劃還提出,主城都市區與廣安等周邊市縣協同聯動,以點帶面,推動形成一體化發展的現代化都市圈。此舉既是重慶對廣安市委五屆十一次全會提出,加快建成重慶都市圈北部副中心的回應,也是為了夯實主城都市區發展基礎,擴大經濟腹地,在更擴闊的范圍內實現資源集聚,助力重慶都市圈與成都都市圈競合關系中,保持足夠的優勢。(詳見:跨省擴圈!重慶都市圈迎來新成員)
做優做特“兩群”,即推進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聯動川東北地區,著力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第三極。推動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文旅融合發展,發揮其扼守重慶東南門戶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南向“橋頭堡”的區位優勢,助力延伸擴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輻射范圍。
而“一區”與“兩群”又通過建立市級統籌協調機制、分區域協調發展聯席會議機制、對口協同發展機制等實現了協調發展。今年2月2日,萬州區、兩江新區簽署了《對口協同發展2021年度工作協議》,雙方將攜手展開十個方面的合作,兩地的攜手為區縣對口協同發展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示范和鮮活的樣板。隨后,2月21日,重慶高新區與黔江區也全面推進對口協同發展。
四川的“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最早是在2018年6月四川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上提出來的,最初為了解決四川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這里的“一干”指的是,指成都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發揮帶動全省發展的“主干”作用;“多支”指的是,推動環成都經濟圈、川南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攀西經濟區競相發展,形成四川區域發展多個支點支撐的局面。
隨著去年年初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上升為國家戰略,“一干多支”發展戰略又有了新的內涵。根據四川“十四五”規劃,“主干”做強,“多支”發展。具體來看,“主干”做強指的是,增強成都極核和主干功能,在此基礎上,四川還推動成都都市圈同城化發展,包括加快生產力一體布局,促進基礎設施同網、公共服務共享、政務事務通辦、開放門戶共建等,并促進全省發展主干由成都拓展為成都都市圈。這個不難理解,大家知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主要是由重慶、成都兩個都市圈共同組成的,以兩大都市圈帶動成渝經濟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隨著去年5月,重慶主城都市區即重慶都市圈的落地,四川也急需將成都都市圈推向舞臺中央,成為成渝發展主軸的核心載體。
“多支”發展指的是, 推動環成都經濟圈、川南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攀西經濟區和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協同發展。培育壯大區域中心城市,打造全省經濟副中心。我們注意到,四川“十四五”規劃圍繞著“多支”發展提出的口號是,帶動兩翼協同發展、輻射三帶聯動發展。簡單來說,就是以成都都市圈為核心,推動南翼跨越發展、北翼振興發展,同時推動成德綿眉樂雅廣西攀經濟帶、成遂南達經濟帶和攀樂宜瀘沿江經濟帶聯動發展。
二、川渝協調空間布局唱好“雙城記”
在簡單地為大家梳理了重慶“一區兩群”與四川的“一干多支”發展戰略后,我們再來看看,川渝在空間布局如何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一是成渝相向發展。自川渝分治以來,尤其是西部大開發以來,為構建以重慶、成都兩大城市為中心的中國西部最大的雙核城市群,形成對西部大開發的最大戰略支撐點,國家層面一直在推動這兩大城市的相向發展。不過,收效甚微。新華社曾發文就此評論,多年來的成渝“背向發展”,對要素的吸納能力遠大于溢出能力,致使成渝城市群呈現發展失衡的格局。
時間來到了2020年,新年伊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與以往中央針對成渝地區提出的經濟區、城市群等概念相比,雙城經濟圈更加注重重慶、成都這兩大核心城市的引領、帶動及聯動。這一年的5月,成渝相向發展迎來了重要的里程碑:5月6日,成都東部新區掛牌成立,新區規劃面積729平方公里,在拓展成都發展新空間的同時,成都邁出了“東進”的關鍵步伐。與之呼應的是,5月9日,重慶主城都市區工作座談會提出,加快建設主城都市區,其范圍涵蓋原主城9區、渝西地區12個區以及3個功能區。重慶通過擴大城市規模、優化城市布局、實施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等措施,推動成渝相向發展。
而在川渝“十四五”規劃中,為延續此前成渝相向發展的良好開局,兩地做出了詳細部署。重慶“十四五”規劃提出,夯實成渝發展主軸,強化重慶都市圈與成都都市圈互動,加快與成都相向發展。加強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增強重點領域改革協同,建立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重慶西部片區與成都西部片區改革聯動機制。四川“十四五”規劃則表示,強化成都都市圈與重慶都市圈互動,推進川渝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開放,推動天府新區與兩江新區、成都高新區與重慶高新區共建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協同打造世界級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和汽車及軌道交通研發生產基地。
二是川渝毗鄰地區融合發展。推動川渝毗鄰地區融合發展,有這么幾個目的,首先是破除川渝行政區劃障礙,推動市場一體化發展,促進要素自由流動。我們知道,去年以來,中國開始在推動形成“雙循環”發展格局,而國內市場若想要真正循環起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必須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限制,消除各種行政限制。在這個意義上,川渝推動毗鄰地區發展,對于探索構建“雙循環”可復制可推廣的發展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就是改變成渝地區缺少次級城市支撐局面。放眼傳統三大城市群,你會發現,不論是京津冀、長三角還是粵港澳都不乏次級城市支撐,比如長三角,除了上海外,還有杭州、南京、蘇州、寧波、無錫等位于金字塔中間位置的次級城市?;浉郯耐瑯尤绱?,不僅有香港、廣州、深圳這樣的頭部城市外,還有東莞、佛山這樣的二線城市。不過,很遺憾的是目前成渝地區還看不到這樣“眾星捧月”的景象,有的只是“月明星稀”。在不少人看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能否真正意義上,成為中國第四經濟增長極,加快培育次級城市至關重要。
對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推動建設一批跨省市毗鄰地區產業合作園區。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渝東北、川東北離重慶和成都兩大都市圈距離都比較遠,處于它們產業輻射的衰減區,因此該片區一體化有望造就成渝地區第三大增長極,并形成川渝鄂陜結合部核心增長極和動力源。
根據這一思路,“十四五”時期,川渝兩地以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的體制機制為契機,圍繞著渝西、川南,渝東北、川東北及成渝中部一體化,規劃建設了九大毗鄰地區區域合作發展功能平臺。這包括今年年初率先獲得川渝兩省市政府批復的川渝高竹新區、遂潼一體化先行區,也包括備受外界關注的萬達開川渝統籌示范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