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圈“拼”服務的行列里又添了一員。近日,河北菜系餐飲品牌小放牛在通州萬達開了北京首家門店,“炒菜界的海底撈 服務不滿意免單”的口號讓這個走出“家門”的新面孔在熱搜上逛了一圈,直接喊話海底撈的舉動更是吸引眼球。
據了解,河北小放牛前身是北斗星餐飲有限公司,1991年品牌初建,2013年公司進行品牌形象升級戰略,品牌升級為“小放牛”,以河北菜系為主,目前在河北省已經有近30家門店。
俘獲人心的餐飲服務,讓迫切“出圈”的餐企紛紛加入拼服務行列。2月1日,北京商報記者在小放牛北京首店注意到,從小放牛門店外就可以看到店內墻上“炒菜界的海底撈 服務不滿意免單”的字樣,“服務”顯然是門店的重頭戲。門外設置了沙發座的等餐區,提供可樂、酸奶、糕點等餐食。在店內用餐,餐桌抽屜里包含口罩袋、眼鏡濕巾、手機支架等,當然也包含“慶祝生日”服務。
從菜品上看,北京首店在產品上作出了較大調整。該店人均在130元左右,菜品并不局限于河北菜,而是包含了京菜、湘菜、淮揚菜等多地名菜。從菜單的調整上不難看出,這也是為“走出去”鋪路,滿足多樣化需求。
小放牛工作人員表示,北京首店的菜單與以往門店是有區別的,目前除了烤鴨在其他門店也有上線外,其他部分菜品僅在該門店上架。“北京門店的服務人員均是從河北總部經過培訓后調配過來的。”
關于小放牛品牌后續的規劃,北京商報記者聯系到小放牛方面,截至發稿,未收到任何回復。
大多數消費者對地方品牌小放牛的熟知度并不高,而它近期以“炒菜界的海底撈”的口號活躍在各大社交平臺,在大眾點評的通州區美食熱評榜上排名第一。
近幾年,不少地方品牌在原有的強勢地盤發展穩固后想向全國發展,而對于這類品牌而言知名度是“硬傷”。在業內人士看來,“炒菜界的海底撈”這個口號透露出為品牌“造勢”的意味。
實際上,如今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多樣化,也是餐飲企業逐漸向“海底撈式”服務靠攏的因素之一。在餐飲行業連鎖顧問王冬明看來,如今餐飲企業瞄準服務,主要因素在于“好吃”不再是消費者買單的主觀理由,這也是餐飲行業在逐漸進步和升級產生的效果。對于小放牛而言,走出舒適圈需要在品牌知名度上下功夫,而“炒菜界的海底撈”更多是為了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
和君咨詢合伙人、連鎖經營負責人文志宏強調,隨著餐飲產品的同質化,很多企業也會更多去關注和強化服務方面,對于小放牛來說,步入其他市場后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知名度問題。小放牛選擇用比附的策略,借助海底撈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來塑造自身的品牌影響力,引起消費者關注。
實際上,作為近年來被稱為服務標桿的餐飲企業之一,海底撈的服務模式吸引了不少企業的關注和效仿,不少企業希望吸取經驗,助自身品牌發展。然而,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數。
文志宏指出,“對于海底撈的服務模式來講,勝出的并不是表面上的各種服務項目,其背后是一道很強大的管理系統和管理機制,更深的層次在于海底撈的企業文化”。其實,企業文化是很多企業并沒有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較于自身的口號,小放牛是否得到大眾的認同和口碑傳播是至關重要的,只有消費者認同才會形成正向裂變的傳播。”文志宏表示,小放牛押寶服務,需要圍繞服務有完善的管理體系、管理機制和企業文化來做支撐,同時需要得到消費者的認可,這樣的定位才有可能成功。
對于餐飲企業來說,想要良性發展除了品牌定位外,消費層面的產品是根本和基礎。“如果產品不達標,過度強調服務并不會達到效果”,在文志宏看來,環境、運營模式、供應鏈等都是支撐品牌進入新市場后能否持續良性發展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