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海珠的文化產業園區實在是太棒了!西部,太古倉碼頭帶你穿越百年體會古港風華;中部,T.I.T創意園帶你見識微信總部的科技與智能;東部,工美港帶你驚嘆廣東工藝美術文化之強大……
為什么這些風格各異的產業園紛紛“誕生”在海珠?這大概得益于昔日,以工業產業為主的“老海珠”。海珠區舊廠區多、工業園多,近幾年,在“退二進三”政策下,海珠區以城市更新為抓手,對這些“老地盤”進行了活化利用,建設有活力有魅力的現代化中心城區,既保護好了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延續了城市文脈,還建成了現在30個各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園區;不僅集聚了騰訊等知名企業,還打造出一批熱門網紅打卡點,讓歷史和當代,在這些產業園中相得益彰。
舊廠活化:留下工業遺跡,文化底蘊有活力
走進琶洲工美港,5萬㎡生態島、環島跑道、足球場、籃球場、咖啡廳映入眼簾,還提供文創市集、草地帳篷節等活動,吸引了周邊不少市民前來打卡。如果你問,工美港是新建的嗎?那么園區內珠江畔仍完好保留的老式吊塔和混凝土攪拌站可以告訴你答案——琶洲工美港前身是建設于上世紀50-60年代的集廢船拆解、玩具生產、木材加工等于一體的老舊工業廠區。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在當下以智能制造為代表的產業升級和新一輪城市更新的雙重沖擊之下,工美港園區的業主——廣東省廣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在幾年前決定自主改造,向創新產業園區轉型,通過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提質增效,提升土地產出效益。
說起來輕巧,做起來卻不容易。工美港有關負責人介紹,舊廠改造主要面臨主題定位不精準和建筑改造千篇一律的問題,“在園區立項的時候,我們通過認真研究,清楚地意識到:工美港的定位必須結合運營方的資源。為什么園區叫工美港,就是因為廣輕控股具有工藝美術行業資源背景,還有合作方的文化運營底蘊。此外,我們在工業舊廠房的基礎上,主打西式工業風格,再結合上園林式的綠化點綴,同時在多處布局工藝美術元素,讓園區實現多元化融合,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園區建筑所用紅磚都是參照原樣式找尋的。”
該負責人介紹,結合園區的地理優勢和文化底蘊,園區定位是“生態優先、文化引領、科創主導”。生態優先上,工美港擁有5萬㎡江心島,是白鷺的棲息地,現在正和園林部門進行研究規劃,計劃打造成文化藝術與旅游相結合、對市民開放的城市休閑空間;文化引領上,從2019年底投入運營至今已舉辦了包括戶外雕塑展、戶內漆器展、剪紙展等在內的15場文化活動,園區內的廣東工藝美術珍品館成了不少藝術愛好者的打卡地;科創主導上,由于工美港位于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琶洲核心片區的東部,目前進駐的大多數企業,都承接了試驗區中部業態的相關產業鏈。
據統計,目前園區進駐企業約100家,以科技、設計、電商、工藝美術、家居定制、新場景體驗營銷,附加服裝設計、裝飾設計等衍生業態為主,形成多元化的結構,今年產值約150億元,創造就業崗位超過5000個,預計未來五年產值將超過5000億元。
工美港并不是唯一的范例。據海珠區有關負責人介紹,T.I.T創意園由1956年的原廣州紡織機械廠舊廠區改造而來,最大限度保留園區老工業廠區有價值的原始建筑體貌特征及原生態環境,通過植入現代文化商業元素,變身為服裝時尚創意夢工場;太古倉碼頭1904年由原英商太古洋行始建,如今在保留原有碼頭區完整性、真實性和歷史內涵的基礎上,注入新內容,成為了一個集文化創意、展貿、觀光旅游、休閑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廣州“城市客廳”……
工業園升級:騰籠換鳥,產業升級有魅力
走近海珠智匯科技園,入口處一棟折疊沖孔鋁板建筑充滿現代科技感,繼續往里走,精美的墻繪壁畫、清新的素描導覽圖隨處可見,但當你看到園區內一塊被裝裱起來的“瑞興工業區”舊牌匾,你就知道這個科技園還有故事。
上世紀90年代,改革春潮涌動珠江,依托中大布市之地利,瑞寶村社、村民集資興建瑞興工業區,瑞寶迅速成為紡織、服裝加工業的聚集地。時代向前,昨日工業搖籃問題日益凸顯,隨著海珠城市更新、產業升級的推進,瑞興工業區的改造勢在必行。海珠區積極探索“政府+專業平臺”“政府+企業”“政府+村集體”等多種改造模式,鼓勵資本雄厚、改建經驗豐富的專業化園區運營平臺、龍頭企業深度參與村級工業園提升整治。
2018年3月,村民大會表決通過項目改造意愿及方案,同年11月,廣州千里智匯公司通過區三資平臺中標摘牌,2019年6月,海珠智匯科技園全面動工建設。
海珠智匯科技園負責人趙勤介紹,園區以“生物醫藥+健康醫療+研發設計”為主導定位,重點引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研發設計、科技服務等高能產業,截至目前,園區已吸引廣東院士團隊創新創業(海珠)驛站、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生物醫學中心等機構進駐。
村級工業園的提升整治不僅為海珠區土地資源提質增效,也給當地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據介紹,改造前,瑞寶村集體每月大概從瑞興工業區收30-40元/平方米的租金,如今海珠智匯科技園與村集體簽訂15年合同,第一年56.5元/平方米,之后每年遞增5%,大大增加了村集體收入。此外,環境的改善也讓村民拍手叫好,“以前這里很多布料加工作坊,現在變成了寫字樓、餐飲,新建的A1棟市民廣場還有圖書館、黨建中心,我們生活很便利。”黃阿姨說,自己正在裝修房子,為在園區上班的白領提供房源,也讓園區整體變得更美。趙勤預估,待園區成熟運營后,可實現年總產值約30億元,稅收約1億元,提供約8000個就業崗位,為村集體貢獻直接收入超3000萬元。
園區化是海珠文創的一大特色。據悉,接下來海珠區將進一步推動文創園區建設再上新臺階。據透露,目前海珠已有廣州數字視聽紀實產業園(豆園DOC.Park)、T.I.T文創園、海創動漫產業園、時代方洲、萬力嘉洋5個在建的文創園區,其中豆園DOC.Park第一期改造已接近完成,計劃于2020年12月中旬開園,將構建中國紀實內容制作與交易平臺,吸引知名品牌進駐,形成中國紀錄片核心品牌集群和“紀錄片+”業態集群,帶動產業系統升級;T.I.T文創園一、二期整體出租率已超過80%,三期改造已經啟動,建成達產后整個園區預計年產值超3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