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基建”火了
自3月以來
“新基建”被國家層面多次提及
但實際上這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
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
“新基建”被首次提及
并在此后其定義、范圍等逐漸清晰
如今,“新基建”的落地又邁出重要一步
▼
7月13日,《成都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正式發布。據紅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近兩個月已有包括上海、廣州、北京、寧波、重慶、福州、成都七座城市相繼發布相關行動方案,且從時間跨度來看,規劃時間基本為三年。多城密集出臺行動方案,標志著由地方政府主導的城市“新基建”拉開帷幕。
賽道開啟,逐鹿搶灘
城市究竟在搶什么
搶高點:
北京、上海對標國際水平
成渝瞄準國內“第一梯隊”
除深圳外
三個國內一線城市
已出臺“新基建”行動方案
▼
● 上海是最早發布“新基建”行動方案的城市。5月7日,上海舉行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介紹《上海市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
但實際上,4月27日該方案已經上海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彼時,距離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新基建”概念及范圍僅僅過去7天。
● 上海之后,5月30日,《廣州市加快推進數字新基建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征求意見稿)》發布。
● 6月10日,《關于加快培育壯大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北京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同步出臺。
● 一線城市之外,重慶、成都兩個新一線城市,福州、寧波兩城逐鹿搶灘,紛紛發布了城市版“新基建”行動方案。
發力“新基建”
城市首先搶的是高點
這一點從各自方案中的
發展目標即能看出
▼
北京、上海對標國際水平。上海提出,到2022年,全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和創新能級邁向國際一流水平;北京提出,基本建成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新型基礎設施。
廣州則與重慶、成都、寧波、福州等
一起將目光瞄準國內“第一梯隊”
▼
廣州提出,打造全國城市級數字“新基建”典范,形成“廣州經驗”;
重慶提出,打造全國領先的新一代信息基礎支持體系,為超大城市智慧治理和高質量發展服務;
福州提出,新基建建設規模和發展水平達到國內一流水平;
寧波提出,新基建建設規模和創新能級處于全國領先水平,打造成全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標桿城市。
新鮮出爐的成都版新基建行動方案則在多個發展領域提出了“國內領先”。
“以三年時間觀察,成都‘新基建’發展水平,大概就在4~6名,所以成都提的目標是符合實際的。”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成都市大數據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周濤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從相關領域技術條件、人才儲備等方面分析,國內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發力“新基建”的優勢明顯。此外,杭州、武漢等地的發展水平與成都相當,因此成都版新基建行動方案的發展目標還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周濤認為,分析已經出臺的城市版“新基建”,可以看出各個城市雖然目標不同,但對“新基建”的理解都是相似的,希望以此提升城市的科技創新、社會治理、民生服務、經濟發展。此外,還有一個重要信息值得關注,“出臺地方版本,是城市在風口下搶占相關領域的制高點。”
周濤介紹,比如成都版新基建行動方案在保障措施部分就提出,推進相關重大項目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家、省“十四五”及中長期規劃綱要和重點專項規劃。
可以預想,有了政策支持,成都會成為“新基建”相關領域的科研地標,國內甚至國際頂尖科學家的眼光都會聚焦于此,這對城市發展來說是極大利好。
↑3月11日,京東方(成都)信息醫學產業園在成都高新區開工。
搶機遇:
不是“大魚”吃“小魚”
而是“快魚”吃“慢魚”
早在成都版新基建行動方案出臺前,成都數之聯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彭宇已關注到北京、上海等地“新基建”方案。“現在的市場已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搶時間出臺配套政策,就是在搶相關領域的發展機遇。”彭宇認為。
已出臺的政策如何看出
城市搶的是機遇?
不妨從各城市分解的具體任務入手
▼
紅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各城市在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三個方面,根據自有基礎各有側重。但相同的是,各城市5G基站、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是幾個已出臺行動方案的城市的“新基建”標配。
● 5G基站方面:
寧波提出到2022年累計建設2萬個基站;北京明確2020年,就要累計超過3萬個;上海三年內新建3.4萬個5G基站,率先建成SA核心網;成都提出建成5G基站6.5萬座,率先在全國實現規模化商用。
● 工業互聯網方面:
北京和上海著重提到要建設標識解析二級節點。作為整個體系的中間環節,二級節點向上連接國家頂級接口,向下對接企業標識體系,是構建工業互聯網生態的關鍵。
其他三個城市則直指工業互聯網目前的另一個痛點,提出要培育工業APP和工業平臺,推動企業上云上平臺,最終構建工業互聯網的生態。
成都則對上述兩個方面均有提及,未來三年成都將積極推廣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建設標識解析行業節點。與此同時,加快工業協同制造平臺、解決方案推廣應用,提升企業上云上平臺應用實效,推動5G技術與工業網絡、工業軟件、控制系統融合等。
● 數字經濟時代,算力、算法、數據是新的生產力、生產工具和生產要素。有關數據中心建設的提法,可以看出各城市對此領域的思考:
以前更多的是存、未來更重要的是算。
北京提出,要推進數據中心從存儲型到計算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海同樣提出,構建計算科學研究樞紐和超算應用高地。
成都對此則直指重點:打造存算一體數據中心。同時,成都有一批具體項目抓手,未來三年將加強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實驗區核心區建設,建成國家超算成都中心,規劃建設人工智能超算中心……
“成都在國內較快出臺‘新基建’行動方案,政府跑得快,企業等到的機會就多。”彭宇的理解是,城市版“新基建”是政府給杠桿,讓企業低成本打磨出產品,繼而服務于各行各業及城市發展,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實際上,彭宇早已感受到了成都發力“新基建”為企業帶來的利好。作為一家為合作伙伴提供頂層設計、元數據治理、分析挖掘等大數據全產業鏈服務的科技型企業,其已與京東方、中國商飛、天馬微電子等行業領域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作為一家成都本土企業,很高興看到成都版‘新基建’這么快能出臺。”彭宇說,在此利好下相信公司能在今年完成C輪融資,年底或明年初完成首次公開募股。
搶資本:
給出具體項目
讓更多民間資本參與進來
“新基建”到來,對于傳統行業進行改造提升的過程來說,挑戰和機遇并存。
最大的挑戰是資金。與傳統基建不同,“新基建”的投資不僅依賴于地方政府主導,更需要擴大投資主體,讓更多的民間資本參與進來。
在此方面
各城市已有思考
▼
重慶的行動方案公布了7大板塊的375個項目,總投資3983億元,提出要調動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
按照上海市“新基建”的規劃,總投資2700億元中有2100億元都是社會投資。在資金保障方面將創新方式,支持建立總規模1000億元以上的“新基建”優惠利率信貸專項,以及進一步放大財政專項資金的杠桿作用。
廣州“新基建”建設,1800億元總投資,也是與華為、百度、京東等全國300多家企業共同建設。
成都提出加大市級財政資金投入,地方政府債券進一步向新型基礎設施領域傾斜。同時還將積極爭取中央和省預算內投資、專項建設債券、政策性銀行和國際金融機構等支持。
成都雖未在此次同步公布
“新基建”重點項目數量及投資額度
但從行動方案中已經能看出有相關部署
比如行動方案提出
▼
以“清單制+責任制”項目化方式抓好行動方案、年度計劃各項任務推進實施;制定實施新興基礎設施重大項目招引計劃;優先保障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的用地、資金、人才等要素資源。
實際上,成都已梳理出了相關重點項目的數量及投資額度。紅星新聞記者從成都市發改委獲悉,按照需求牽引、問題導向、適度超前、動態調整的原則,成都謀劃梳理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重大項目。目前,共梳理重大項目245個,匡算總投資 1.13萬億元,2020年計劃投資679.7億元。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從督查考核的內容分析,成都還注重項目的質量。成都明確要求各部門、各區(市)縣將“新基建”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補齊發展短板、促進有效投資、穩定經濟運行的重點工作,確定的目標任務、重大項目和向上爭取情況納入年度目標管理,按季度對建設進度、質量等開展督促檢查和通報考核。
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白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