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衛國戰爭期間,蘇聯軍隊使用了B-4 203毫米重型榴彈炮,因其巨大的威力獲得了“斯大林之錘”的綽號,盡管B-4擁有履帶式的機動底盤,但是它只能支持火炮以很低的速度進行短距離移動,遠程機動還是依賴牽引車或火車運輸,指望它跟上地面部隊的推進速度是不現實的,實戰中主要用它來啃那些擁有堅固防御工事的“硬骨頭”。
其實蘇軍也早就意識到B-4的局限性,早在二戰爆發前夕就嘗試開發高機動輪式牽引版本,但這可不是個簡單的工作,因為B-4本身就重達19噸(履帶版行軍狀態),火炮重心又偏高,當時蘇聯的道路基礎設施建設不足,要想滿足越野牽引行軍很困難,相關工作一直拖到二戰結束后才取得成功,新的榴彈炮被稱為B-4M。
B-4M沒有改動火炮本身,包括炮管、方向機等設計,因此火炮的射擊性能沒有變化,依然采用25倍徑炮管,最大射程18千米。原先的動力履帶底盤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無動力的輪式底盤。
B-4M在底盤兩側各串聯安裝了兩只寬大的充氣橡膠輪胎,不過每個輪子是獨立安裝的,前后兩個輪子之間有一個小型的矩形底座,戰斗狀態時抬起炮輪并讓底座觸地。火炮的大架也沒什么變化,不過為了牽引行軍,在大架的兩側也安裝了橡膠輪。
與B-4不同,B-4M自身沒有動力,這就降低了一部分重量,加上輪式結構比履帶式更輕,B-4M的牽引行軍重量降低到噸。雖然也不輕巧,并且失去了自主移動能力,不過輪式結構讓它的牽引行軍能力獲得極大提升,蘇軍使用AT-T履帶式牽引車作為動力,最大牽引速度30千米/小時,已經可以跟得上一般推進速度了,這種牽引車雖然不提供裝甲保護,但可以搭載炮組以及攜帶一些炮彈。
蘇軍在1955年正式裝備B-4M,總數約為105門,這些火炮都是用舊式的B-4改裝而來。因為火炮巨大的威力,它在蘇軍手中作為特殊重炮使用,后來蘇聯還開發了適合B-4M發射的核炮彈,讓它變身戰術核威懾武器。
不過在上世紀6、70年代,如155毫米這種級別的榴彈炮開始將射程提升到30千米級別,B-4M不到20千米的射程已經不足,況且它過于笨重,已經不太適合新的軍事環境,沒多久就被S-23 180毫米火炮、2S4“郁金香”自行迫擊炮等裝備替代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