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洮南市村民私自搭建浮橋并對來往車輛收取過橋費的行為,是否構成尋釁滋事犯罪?在網絡曝光前,洮南市公檢法三部門似乎立場一致、態度明確,此案共有高達十八人被判刑。在網絡曝光后,白城市中級人民法院匆忙表示,已在上月受理當事人的申訴。不過,網絡上的民意一邊倒的認為,村民黃某等人的行為非但不構成犯罪,相反是造福當地百姓的善舉。
又一次,一些司法人員的判斷和認知跟普通民眾出現了尖銳的對立。不止一次,我被人問到:那些普通民眾憑借簡單常識即可判斷的案件,為什么受過法律專業訓練并且專職從事法律職業的司法人員反而判斷不了?我的回答是:專業和職業并不是通往正義的防護欄。如果權力失衡、人心敗壞,那么司法不僅不會成為善良和公正的藝術,相反它會成為系統作弊、合法作惡的精巧工具。
(資料圖片)
建橋修路原本是政府應當為社會提供的公共服務。如果社會有需求,但公共供給卻跟不上,那么私人修橋就不應當被絕對禁止。據媒體報道,洮兒河河道很長,如果不走黃某等人私建的浮橋,那么往返洮南和白城單程要繞行七十余公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黃某等人開始建橋收費,為有出行需求的村民提供有償過橋服務。未經批準私自建橋毫無疑問是違法行為,但法律也并未規定對此要一拆了之、一禁了之。當地政府的選項其實有很多,比如可以在進行必要的安全評估后補辦手續并核定收費價格、比如可以依法征收浮橋并由政府進行管理。遺憾的是,當地政府的應對態度只有罰款、拆橋和判刑。不建橋只拆橋,這樣的行為自然引發公憤。
也許會有人跟當地辦案部門一樣拿收費說事,似乎收費就是罪無可赦。但實際上,據黃某自己陳述,其收取的費用尚未補足他的建橋投入。社會固然要提倡慈善,但由此反感、仇視一切有償行為則是一種病態心理。市場經濟的常態是等價有償,只要遵循了誠實信用原則就無可厚非。就本質而言,浮橋的存在源于社會的通行需求,拆橋顯然并沒有為這部分需求找到出路。拆后再建、繼續收費表面上看是黃某等人刻意為之,可背后又何嘗不是村民的過橋需求在驅動?有報道稱,建橋前拆橋后都有多人因渡河溺亡,那點過橋費跟生命代價相比顯然是微不足道的。我們沒必要把黃某塑造成大公無私、造福鄉鄰的大善人,也許他只不過是一個有著精明頭腦、善于盤算的逐利商人,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基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來評斷建橋收費的法律定性。
誠然,絕大部分普通民眾的判斷是基于樸素的正義觀念和單純的常情常理。不可否認,這些判斷也有偏離事實真相和法治意旨的時候。但洮南的這個案件即便站在最原教旨的刑法教義學的角度,也是絕對不構成尋釁滋事犯罪的。不妨看看洮南市人民法院的一審判決書。法院先是將村民收取過橋費的行為定義為強拿硬要,然后再根據相關司法解釋將強拿硬要他人財物的行為定義為尋釁滋事犯罪。問題是,黃某等人的行為根本不屬于強拿硬要。理由有三:其一,黃某等人支付了對價,提供了過橋服務;其二,黃某并沒有剝奪或限制他人的選擇,如果不愿意交費仍可以繞道行駛;其三,沒有證據證明黃某等人收取費用時采取了暴力或暴力威脅的手段。
根據一審判決書,洮南市人民法院認定的事實中跟“強拿硬要”相關的表述僅有兩處,分別是:“被告人黃某組織排班并規定收費標準小車5元,大車10元,攔截過往車輛收取過橋費”和“因非法建橋被洮南市水利局行政處罰三次,但黃某等人繼續強行收費直至該橋被強制拆除”。很顯然,后一個表述中“繼續強行收費”指的是黃某等人不服從水利局的行政處罰,只有前一個表述中“攔截過往車輛”才跟判決認定的“被害人”有關。但“攔截車輛”并不等于“強拿硬要”。只要沒有其他的暴力行為,只要允許不愿意交費的汽車掉頭離開,那么“攔截”就只是收費的必要手段,就不屬于“強拿硬要”。否則,每個過橋收費站和每個高速收費站的“攔截”都屬于尋釁滋事了。
難得的是,當地的個別律師為當事人做了無罪辯護,明確提出黃某的行為不構成尋釁滋事罪。但法院僅僅以一句“辯護意見無法律事實根據,本院不予采納”敷衍了事。判決書的證據清單中有一份“洮南市公安局掃黑辦線索批轉單”,或許能為理解本案提供些許線索。當下社會的鄉村生態和法治生態都極為復雜,各色人等都可能成為一場社會運動的角力者。僅就判決認定的事實而言,這十八名當事人肯定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黑惡勢力。不能因為有人舉報有人信訪,辦案部門就背離事實和法律,大搞拔高湊數辦案。有人說這是官僚主義的表現,但我更要說,在刑事審判活動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行為,已經不是什么工作作風的問題,而是已經涉嫌嚴重的刑事犯罪。
行政違法和刑事犯罪并不是一回事。尋釁滋事罪的口袋再大,也收納不了類似本案造橋收費的行為。依我的執業辦案經驗,雖然類似洮南這樣離譜的冤錯案件在全國范圍還有很多很多,而能夠被媒體曝光并引發全國關注的少之又少。天理昭昭,國法昭昭,而天理原本就含蘊在國法之中。只要善意的解釋和執行法律,就能做到立足國法和遵從天理的有機統一。反之,如果只是將法律作為達成不正當目的的工具,那么這樣的司法判決一經曝光便可能引發天怒人怨。即便沒有被曝光或關注,它的消極影響也不可低估。因為它會成為一顆顆毒瘤,沉默但持久的傷害著國家的法律肌體。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