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的謊言、黑色的謊言、騙局、欺詐、惡作劇和掩蓋真相——伴隨著謊言的往往是一個復雜的分級系統,主要是為了減輕欺騙者的罪責或譴責他們。當你真正深入研究它時,它們卻又是一種迷人的現象——也許這就是為什么這么多電影會挖掘它們的戲劇潛力。
許多美國黑色電影都描繪了雙面女性陷入困境的故事。銀幕上那些經典的蛇蝎美人利用她們的美貌來掩蓋其復雜的性格和致命意圖。
1947年的電影《漩渦之外》中的凱西·莫法特(簡·格里爾飾)利用她天使般的外表欺騙男性;同樣,在1941年的《馬耳他之鷹》中,貴婦布里吉德·奧肖內西(瑪麗·阿斯特飾)也是如此——然而,對于對人性持悲觀態度的、直覺敏銳的偵探薩姆(亨弗萊·鮑嘉飾),她的詭計無濟于事,他將她交給了警方。
(資料圖片)
《馬耳他之鷹》
1930年至1968年實行的《海斯法典》堅持懲戒電影中的犯罪行為,因此,無論是否出于情況所迫,黑色電影中的蛇蝎美人最終都要面對「公正」的刑罰。
出軌是另一個以謊言為核心,出現在許多電影中的情節設置,就像黑色電影中蛇蝎美人的交易一樣,它提供了豐富的道德問題,等待我們去發現。《相見恨晚》(1945)、《性、謊言和錄像帶》(1989)和《花樣年華》(2000)都是關于「出軌」的影片,但其中卻沒有對錯,而是飽滿和曖昧的情感。幸運的是,沒有一部影片是以災難性的結局收尾,不像這份片單中的某些作品。
《性、謊言和錄像帶》
還有一些謊言在更大范圍內起作用——政府,就像《總統班底》(1976)揭露的政府丑聞,《憤怒的葡萄》(1940年)中戳破的經濟謊言;以及從家庭領域開始并向外蔓延的謊言。《殺死一只知更鳥》(1962)、《獵殺》(2012)以及薩拉·戴維斯和安娜·羅斯·霍爾默執導的《神之造物》——艾米莉·沃森在片中飾演一位愛爾蘭母親,為了保護與自己疏遠的兒子(保羅·麥斯卡飾)而撒謊——所有這些作品都以同一種謊言為中心,其有毒的枝條向外蔓延,腐化一切接觸到的事物。
《神之造物》
以下是十部以謊言為主題的名作:
1.《雙重賠償》(1944)
導演:比利·懷爾德
當裹著浴巾的菲麗絲·迪特里克森(芭芭拉·斯坦威克飾)踱步到她洛杉磯別墅的樓梯平臺上迎接保險銷售員沃爾特(弗萊德·麥克莫瑞飾)時,一切跡象都表明這位女士處于不利地位,并將受到內心的誘惑。然而事情并非這么簡單——就像她西班牙風格的別墅一樣,菲麗絲只是看上去很美:帶著無辜笑容的臉龐、金發和她穿上的那件白色禮服。這對亡命鴛鴦展開了一場令人激動的貓鼠游戲式的調情,最終,被追捕者獲得了勝利:菲麗絲說服沃爾特向她的丈夫出售保險,然后密謀殺害他,以便他們能夠拿走現金。
然而,《雙重賠償》的悲劇并不屬于菲麗絲,她(據稱)過晚才理解了愛情的含義——甚至不屬于沃爾特,他發現自己陷入了無數的欺騙中。這份悲劇感屬于沃爾特的老板凱斯(愛德華·G·羅賓遜飾),他一直把沃爾特當成得意助手,最后卻見證了他的墮落。「因為你要找的那個人離你太近了,就在辦公桌的對面,」奄奄一息的推銷員說,他癱倒在地板上。「比那更近,沃爾特。」這真是令人絕望的答案。
2.《伯爵夫人的耳環》(1953)
導演:馬克斯·奧菲爾斯
在馬克斯·奧菲斯這部經典之作的開頭,我們可以看到露易絲(達尼埃爾·達里約飾)戴著手套的手在珠寶、高級禮服和皮草上撫摸著,然后又回到起點——一對閃亮的耳環上,這是結婚時丈夫贈予她的。正是由于這個原因,這次拍賣是秘密進行的,并伴隨著她的第一個謊言:她假裝在歌劇院丟失了耳環。這引發了一連串的事件,珠寶在不同的人手中流轉,最終經由她的情人回到她的手中,這使耳環被賦予了新的情感重量,同時也帶來了豐富的欺騙經歷,必然會毒化事物。
這個關于愛情和謊言的甜蜜故事提供了豐富的情感力量和視覺上的奢華,但值得注意的是舞廳的場景,展示了奧菲爾斯對推軌鏡頭的精湛運用。在一個長鏡頭中,戀人們連續五晚穿著華服在閃爍的燭光中旋轉,每一次迷人的舞蹈都增加了性張力。謊言很少顯得如此美麗而令人心碎。
3.《惡魔》(1955)
導演:亨利-喬治·克魯佐
亨利-喬治·克魯佐的這部黑暗杰作講述了一位婚姻不幸的妻子在丈夫情婦的幫助下,策劃謀殺丈夫的故事。當尸體失蹤后,整個事件呈現出超自然的色彩,這位嬌弱的妻子勉強壓抑的內疚感也隨之而來。她被脅迫參與謀殺的陰謀,然后被她丈夫從「墳墓」中折磨——這是一個艱難的交易,而真正的悲劇是,撒謊者本就是一個好人,她不應該遭受接下來的事件。
《惡魔》經常被譽為希區柯克沒有執導的最好的作品——克魯佐搶在希區柯克之前,買下了皮埃爾·布瓦洛和托馬斯·納西雅克的小說版權。作為「安慰」,希區柯克買下了這兩位作家另一部小說《活人與死人》的改編權,最終拍出了《迷魂記》——另一個以災難為結局,并且布滿謊言的故事。
4.《蜘蛛巢城》(1957)
導演:黑澤明
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充滿了欺騙。伊阿古不斷向奧賽羅灌輸嫉妒的謊言,哈姆雷特扮瘋導致奧菲利婭溺亡,但是在莎士比亞所有的作品中,很少有作品像《麥克白》那樣生動地展示了謊言的災難性影響。故事從女巫的預言開始(或者那也是一個謊言?),然后轉向了叛國行為,導致同謀的夫妻分別策劃了各自的陰謀。從那時起,一切都走向了失敗。
奧遜·威爾斯受德國表現主義啟發的作品《奧賽羅》(1948),賈斯汀·庫澤爾景觀豐富的史詩《麥克白》(2015),以及喬爾·科恩顛覆版本的《麥克白的悲劇》(2021)——這些根據莎士比亞文本改編的作品都很出色。盡管黑澤明的武士故事在劇本上與原劇有所出入,但它卻最忠實于該劇陰郁的偏執感和怪異感。荒蕪的戰場代替了高地,三個女巫變成了一個陰森恐怖的鬼魂,她一邊紡紗一邊唱著神秘的歌謠——這是指她所編織的虛假之網嗎?這在電影中和文本中一樣模糊不清。然后是由尖叫聲和敲擊聲組成的極簡主義配樂,比蘇格蘭的任何一個冬天都更讓人寒心。
5.《迷魂記》(1958)
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似乎沒有一種對《迷魂記》的解讀具有普遍的吸引力,但在這里(注意:后面有劇透)。我們都知道謊言是什么——朱迪(金·諾瓦克飾)扮成埃爾斯特的妻子,欺騙斯考特(詹姆斯·斯圖爾特飾)成為殺人的同謀。但災難的結局什么呢?
不是瑪德琳的死,她是斯考特的情欲對象——也不是我們從未見過的埃爾斯特夫人,也不是扮成瑪德琳的朱迪的死。第一個人從未存在過,第二個人我們不知道,而最后一個人犯了罪,更不用說她是引發斯考特陷入不道德境地的催化劑(盡管我們不要把他的過錯歸咎于她)。影片中心謊言的災難是斯考特被毀掉的生活,到最后,他治好了自己的恐高癥,但在他最終獲得自由的那一刻卻被過去困住了;被一種他既不能重新創造也不能驅逐的欲望束縛住了。正如理查德·布羅迪為《紐約客》撰寫的文章所言,這就是通過令人暈眩的「希區柯克變焦」所捕捉到的那個著名的鏡頭:斯考特無法逃脫的命運。
6.《飛越瘋人院》(1975)
導演:米洛斯·福爾曼
剛剛步入影壇的杰克·尼科爾森在片中飾演麥克,一個酗酒、滿嘴臟話的犯人,為了避免因強奸罪而入獄,他假裝患有精神疾病,最后住進了由冰冷的護士瑞秋(路易絲·弗萊徹飾)領導的精神病院。他像龍卷風一樣在病房里橫沖直撞,但他是一股清新的空氣,煽動籃球比賽、突發的釣魚旅行和豪飲派對。他滑稽的行為對其他囚犯的精神健康所起的作用比瑞秋的 「照顧」所起的作用更大。
人們也許很難喜歡粗魯的麥克——但瑞秋的平庸和殘酷讓麥克顯得充滿了人性,不久我們就會同情這個粗暴的普通人。遺憾的是,他的對手背后是無情、壓迫性的官僚機構,而他為避免入獄而撒的謊很快就變成了悲劇。
7.《錢》(1983)
導演:羅伯特·布列松
《錢》是對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偽息券》的松散改編——細小的動作通過聲音獲得了巨大的道德重量:錢摩擦時粗糲的沙沙聲、收銀機的叮當聲和車門的砰砰聲,標志著追蹤一張偽造的紙幣的旅程,它毒害了與它接觸的所有人。這部電影中的謊言是紙幣代表的資本主義本身,它從一對富有夫婦的兒子手里傳到了一個受人尊敬的店主手上。這些資產階級人物輕而易舉地撒謊,并心甘情愿地看著謊言的漣漪變成波浪,使那些不那么富裕的人翻身。羅伯特·布列松的特點是讓我們對那些邊緣人感興趣:低級藍領工人和罪犯占據了這個故事,并最終成為最痛苦的人。
作為布列松職業生涯的最后一部作品,《錢》以驚人的效率講述了一個故事,將神秘的空白與直接的盲目混合在一起:只是在血跡斑斑的墻壁的鏡頭中聽到了「錢」這個字眼,我們就知道了所有需要知道的事情。
8.《告別有情天》(1993)
導演:詹姆斯·伊沃里
自欺欺人是一種狡猾的野獸;頭腦擅長用偏見蒙蔽我們的視線,屏蔽掉令人不快的東西。當石黑一雄的小說《長日留痕》獲布克獎之后,詹姆斯·伊沃里立馬將它拍成了電影。影片以年邁的管家史蒂文斯(安東尼·霍普金斯飾)的故事為中心,講述了他在離開工作了一輩子的地方——達林頓莊園之后,開車經過英格蘭西部的所見。影片的大部分內容是通過倒敘講述的,他回憶了達林頓勛爵手下工作的時光,我們逐漸了解到,他是一個納粹的同情者。
彬彬有禮的史蒂文斯幾乎一生都在壓抑著自己的情感,但通過他的回憶和當下的互動,我們了解到兩件事:第一,他把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獻給了他的前老板;第二,他現在開始明白:曾經為這樣一個人服務是一種罪責。悲劇是深刻的,但又是平靜的:這是一個孤獨男人的故事,他很晚才意識到浪費了自己的生命。
9.《狩獵》(2012)
導演:托馬斯·溫特伯格
「你因敵人的緣故,從嬰孩和吃奶的口中,建立了能力,使仇敵和報仇的,閉口無言。」《圣經》「詩篇」中的這句經文是如此純真無暇,但它忽略的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腐敗和罪惡。這部由托馬斯·溫特伯格執導的影片講述了一位受人愛戴的幼兒園教師(麥斯·米科爾森飾)被一名學生(安妮卡·韋德科普飾)指控與人發生性關系的故事,一本色情雜志竟也是一種腐蝕的力量,讓大家相信了一個年輕女孩的謊言。
看著好心的成年人在不知不覺中把謊言放進一個不知所措的孩子嘴里,這是令人痛苦的,因為它展示了這種虛假指控的破壞性影響,慢慢地把一個生命、一個學校、兩個家庭以及一個緊密相連的社區拆散。不過,《狩獵》最出色的地方是展示了謊言的普遍性。就像房子里滲入的潮濕的氣味,任何氣味都無法掩蓋,這個女孩幼稚的錯誤給她的老師留下了永遠的印記。
10.《寄生蟲》(2019)
導演:奉俊昊
在《寄生蟲》上映后,影片中的「寄生蟲」一家人居住的半地下室獲得了全球觀眾的關注。這部電影正是講述了這家人躋身上流家庭的故事。2022年,首爾政府承諾在致命的洪水之后禁止這種潮濕的半地下室的存在,但片中討論的貧富差距問題依然存在。
《寄生蟲》的靈感來自于金綺泳《下女》(1960),以及帕品姐妹——克莉絲汀和萊亞,殺害雇主的一對女傭的故事。奉俊昊的這部階級寓言觸及了一個黑暗的現實:邀請到家里的人可能反而會謀殺你。但其中還暗含了一個更大的關于資本主義的謊言。片名指的是那些靠富人家庭生活的人,更令人感慨的是,上層階級利用下層人的勞動,使后者處于溫順的奴役之中,謊稱只要他們足夠努力,總有一天會獲得成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