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年前中印邊境爆發沖突之后,印度對在印度經營的中國企業采取了一系列不友好政策,最近開始變本加厲,企圖直接插手中資企業的經營,并且強制向印度本土企業外包產能。
不過,最近網傳印度打算強制收購中國企業,或者向印度實體轉讓股份的傳聞,并不屬實。真實情況是,根據印度《經濟時報》在13日的報道,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最近與一系列在印度經營的中國手機企業召開了會議,包括小米、OPPO、VIVO等公司,要求這些公司任命印度籍人士擔任印度分公司或者合資企業的首席執行官、首席運營官、首席財務官和首席技術官等職位。
(相關資料圖)
此外,印度政府還指示這些中國企業將制造工作外包給印度公司,開發有當地企業參與的制造流程,并通過當地經銷商出口;并且,印度政府還特意強調了中國企業要遵守印度法律,不得在印度逃稅。在這次會議上并未提及中國向印度企業轉讓股份的事情。
但是這個傳聞也并非空穴來風,因為在今年3月31日印度《商業標準報》報道,莫迪政府已經要求業界提供一份名單,內容涉及愿意將產能轉移至印度并愿意與印度企業建立合資企業的中國供應商。
印方將要求中國企業將至少51%的多數股權轉讓給印度合資伙伴,以確保印度方面控制合資企業,留給中國企業的股權份額從24%到49%不等,技術含量越高的中國企業獲得的股權份額越高。
這些新聞在我國網絡上引發了許多網友的憤怒,許多網友遷怒于小米和OPPO等公司的“懦弱”。尤其是小米公司,在去年被印度法院以非法向國外轉移資金、違反了“外匯管理法”為由,扣押了約合48億元人民幣的資金之后,最近收到印度中央執法局的通知,正式沒收了上述凍結資金。我國網友認為小米公司遭遇“殺豬盤”是咎由自取。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中國企業前往印度發展也是迫不得已,中國國內的手機市場“卷”得太厲害,歐美發達國家開拓市場不易,印度是一個擁有14億人的巨大市場,不去發展是不可能的。
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中國手機企業已經在印度市場獲得了統治地位。小米已經多年保持印度市場最大的智能手機提供商地位,2022年占據了21%的市場份額,領先三星的18.1%和VIVO的15.9%。
印度是小米公司正式大舉向海外市場進攻的第一站,小米公司派遣到印度開拓市場的老員工,目前是在歐洲國家開拓市場的主力,這也算是印度市場的貢獻。
對于印度政府的這些舉措,中國企業自然會有評估,如果認為在印度經營風險太大、代價太高,他們自然會退出印度市場。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印度政府的這些做法不僅針對中國公司,很多其他國際知名企業都吃過虧,包括沃爾瑪、福特汽車,蘋果等美國企業。
我們需要警惕的是,印度政府想要利用中美競爭、美國企圖迫使全球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出去的機會,吸收中國轉移的供應鏈來發展工業,未來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我們必須對此有所警惕?,F在,中國需要在對印貿易和投資方面進行統籌規劃了。
中國應該制定政策,避免中國企業參與印度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大幅提升工農業實力的項目,不應該讓物美價廉的中國工業配套能力和工程能力成為印度崛起的催化劑。
中國可以繼續對印度出口非戰略性的物資和產品,但要做到避免出口成套的生產設備,避免讓印度培養國產替代能力,要做到授之以魚,而非授之以漁。國家在這方面應該出臺一些政策。
對于中國從印度進口的產品和服務,應該予以區分。一般原材料和產品都可以繼續正常貿易,但應當引導人民幣交易;但對于在中國開設合資或獨資企業的印度IT外包公司,比如Infosys等企業,中國應該制定政策限制其經營,并逐漸將他們踢出中國市場。要知道印度已經封殺了全部中國APP。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