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艷陽高照,大地一片蒼翠。在閬中市天宮鎮寶珠村產業園里,“實施以工代賑助力鄉村振興”幾個大字熠熠生輝,多處施工點位全面鋪開,形成了以工代賑項目建設熱潮。
近年來,閬中市把助力鄉村振興和解決群眾就業增收作為以工代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揮以工代賑擴就業、保民生、促經濟、穩預期的政策作用,帶動項目落地,促進群眾增收。2021年以來,閬中市成功申報實施中、省以工代賑項目13個,項目總投資5399.96萬元,涉及10余個鄉鎮(街道),受益群眾達20余萬人。
產業帶動振興鄉村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個項目內容包括產業園提升、園區道路、溝渠及護坡整治等。”寶珠村黨支部書記張曉明介紹,該村實施的2023年以工代賑賑濟模式創新拓展項目總投資1180萬元,于今年5月開工,可吸納300余名當地群眾務工。
據了解,該村大力發展水果產業,培育了17個業主大戶和家庭農場,水果產業規模達到7000余畝,遠銷北京、河北等地,還出口俄羅斯、越南等國外市場。但過去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采摘運輸成本高,影響了水果產業規模發展。經過積極向上爭取,以工代賑項目落戶該村。鎮村干部高度重視項目建設,科學規劃、認真組織,高質量推進項目實施。
負責項目實施的寶珠村黨支部副書記、以工代賑項目理事長張吉林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項目實施后會產生六項收入,將有效拓寬當地群眾增收渠道:群眾參與建設掙酬金,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組織群眾務工賺取酬金;資產量化分股金,把項目投入資金形成的資產折股量化,每年進行固定分紅;土地流轉收租金,群眾把土地流轉給專業合作社收取租金;園區就業獲薪金,項目建成后,優先安排當地群眾到產業園就業;銷售果品賺現金,以產業園為核心,帶動群眾發展果樹種植等庭院經濟,通過銷售水果賺現金;農旅融合聚資金,依托產業園,借助天宮鄉村旅游品牌效應,推動農旅融合,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實現旅游收入。
“以工代賑項目的實施有三大優點:低收入人群就近就業獲得了勞動報酬,村民十分支持;方便產業園區作業,降低了生產成本;通過項目建設,基礎設施完善了,村容村貌改善了。”張曉明介紹說。
就近就業群眾增收
寶珠村實施的以工代賑賑濟模式創新拓展項目工地上,每天有100余名村民上工。脫貧戶冉曉芬負責現場清潔衛生和小工工作,每天有70-90元收入。“很感謝政府提供的這個機會,讓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冉曉芬十分滿意。該村的殘障人士何繼云、張天四,困難黨員趙天勛等村民,也根據自己的勞動能力在項目上找到了合適的工作。
望埡鎮三寶山村以工代賑項目,則吸納了216名當地群眾務工,其中脫貧戶、監測戶、易地搬遷戶、低保戶、低收入群體等重點人群118人。該項目總投資450萬元,建設內容包括新建產業園區主干道、生產便道、蓄水池,土地整理,整治山坪塘等。
項目實施過程中,項目理事會優先組織當地脫貧群眾、易返貧致貧監測對象、易地搬遷脫貧群眾、軍烈屬和其他低收入群眾等勞動力參與項目建設,并分別與務工群眾簽訂務工協議,購買團體意外險,充分保障群眾就地就近就業。
易地搬遷人員涂漢忠想利用空閑時間在項目上務工。理事會研究后給他安排了普工崗位,每天工資120元。農忙時,他每月抽空到項目上務工幾天,能掙到幾百元;農閑時每月能務工十余天。勞動報酬每月按時通過“一卡通”發放到位。涂漢忠高興地說:“既能在家門口務工,不耽誤生產,還能提高收入,這個項目很惠民。”
據介紹,項目除了設置技工、普工、雜工等工種外,為照顧有務工意愿的殘疾人、弱勞動力等特殊人群,特別設立了特殊崗位,體現“賑”的初心。王興良有肢體二級殘疾,主動要求到項目務工。理事會考慮到其特殊情況和會騎三輪車的特點,為其安排了特殊崗位,進行施工現場小件材料轉運,每月務工二十余天,可領取勞務報酬2000余元,實現了就近就業增收。
村民“四自”共繪藍圖
沙溪街道瓦口隘村以工代賑項目探索實施“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就業技能培訓+公益性管護崗位開發”賑濟模式,總投資561萬元,共吸納300余名群眾就近務工,設置公益性崗位5個,累計發放勞務報酬183.96萬元。
圍繞如何有序組織群眾務工,該項目把握了這樣三個關鍵:
——建立一個管理團隊。分別成立由縣、街道、村三級主要負責人任組長的項目建設領導小組,統籌負責項目謀劃、政策宣傳、項目管理等工作;通過村民代表大會民主選舉產生項目理事會,負責項目具體實施;成立由務工黨員組成的項目推進臨時黨支部,負責輔助、監督項目理事會開展工作。
——搭建一個務工組織架構。遵循“組織群眾工作千萬不能放手”原則,探索建立了“班、排、連”務工組織架構,將零散的群眾打造成施工“正規軍”,確保項目管理更加有序、實施更加高效。
——抓住一個關鍵人物。縣級負責人全流程參與、全過程把關以工代賑項目實施,特別是在前期準備、組織實施、監督管理、后期管護及資料歸檔過程中引領以工代賑項目實施。
“我們通過村民自選、自建、自管、自用的‘四自’模式,實施以工代賑項目,扎實推進示范工程建設,使黨組織的凝聚力、村干部的執行力、村民的自治能力進一步增強,有效提升了基層治理能力,激發了群眾共建共治共享的強大合力!”該村黨支部書記張啟志介紹,該村探索的村民“四自”模式具有五大優勢,主要體現在就業容量更大、勞務報酬更高、建設成本更低、技能培訓更實、基層治理更優。
閬中市還采取“專合社+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方式,建立健全“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輻射帶動農村產業發展。將以工代賑資金投入形成的資產折股量化到村集體經濟組織,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分紅資金用于解決特殊困難群眾救濟扶持、村級特色產業發展、鄉村旅游開發和公益事業建設,著力構建“資金變資產、資產變股權、農民變股民”的資產收益方式,讓群眾持續分享收益。
“我們始終把以工代賑工作創新拓展作為工作的出發點,把解決群眾就近就業增收作為工作的落腳點,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為工作的中心點。”閬中市發改局局長李兵表示,“我們將加大工作力度、創新工作機制,進一步堅守‘賑’的初心,發揮好‘賑’的作用。不斷擴大以工代賑投資建設領域和實施范圍,不斷提高以工代賑項目勞務報酬比例。充分發揮以工代賑在促進脫貧人口增收、提升就業技能、拓展就業渠道、激發脫貧人口內生動力等方面的獨特作用,持續加大推廣力度。”
(張曉東 四川經濟網記者 張小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