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必須明確,臨期食品也在安全食品的范疇,只不過接近保質期,在質量上不能降低標準。
微博截圖。
彩云網評特約評論員 雷鐘哲
近日,四川成都刮起了一股“剩菜盲盒”風。“剩菜盲盒”是指餐飲商家將臨期食品或當日未售出的庫存,以“盲盒”形式在軟件上打折賣出。這種形式一出現就獲得了年輕人的喜愛,目前成都已有多個APP可以購買“剩菜盲盒”,參與過的人甚至表示“手速慢了,還會搶不到。”
“剩菜盲盒”這個概念起源于丹麥,如今也成了一些城市餐飲市場的新寵。這其實不難理解,一則,店家上線銷售當天快要過期的食物,以“盲盒”形式打折促銷,減少了損失增加了盈利。二則,食客能以折扣價買到食物,節省生活成本。
目前,我國尚未出臺專門針對臨期食品制定相應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或者法律法規。2021年4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布、實施的《反食品浪費法》中規定:超市、商場等食品經營者應當對其經營的食品加強日常檢查,對臨近保質期的食品分類管理,作特別標示或者集中陳列出售。2021年6月,《預包裝臨期食品流通指南》團體標準(征求意見稿)中要求:不同銷售渠道的食品經營者需要設置臨期食品專用貯存區域,并標識醒目的提示告知及便與可識別讀取的提示信息。如果這個團標發布,將是我國第一個關于臨期食品流通的標準。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剩菜盲盒”說到底是臨期食品,安全是食品首要的考量因素。因此, “剩菜盲盒”都必須遵守《食品安全法》相關規定,并把此看作不可觸碰、不能逾越的“紅線”。同時,線上銷售的“剩菜盲盒”不像商超專區堆放的臨期商品一目了然,如何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也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此外,“剩菜盲盒”因質量問題需要退貨的權益保障,也不能因為是打折商品而予以拒絕。必須明確,臨期食品也在安全食品的范疇,只不過接近保質期,在質量上不能降低標準。
“剩菜盲盒”有助于減少浪費,形成節約型社會氛圍,這是其具有的積極意義。但利弊相隨,我們要放大其正向作用,杜絕任何消極問題的出現,不讓 “剩菜盲盒”成為監管盲區,堅持常態化監督檢查。當所有的問題解決了,食品安全有了保障,“剩菜盲盒”就能吃出滿意、吃出健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