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每顆古樹名木都是一段活著的歷史,保護古樹名木就是保護歷史、傳承文化。
如何將古樹資源進行數(shù)字化留存,讓每一棵古樹擁有自己的“身份證”??近日,在由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基金會主辦的第三屆Light·技術公益創(chuàng)造營項目路演現(xiàn)場,來自山東淄博的藍色蔚來“植樾”團隊展示了古樹名木的技術公益解決方案,講述了項目背后兼具科技、溫暖與智慧的故事。
為古樹畫一張地圖
根據(jù)我國第二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結果顯示,普查范圍內的古樹名木共計約有508萬株。古樹名木的保護,既要靠政府、社會組織、學術機構等群策群力,也離不開公眾力量的參與。
2019年,藍色蔚來團隊成立。團隊成員大多從事公益、IT等相關行業(yè),在“技術+公益”的雙重背景加持下,加上多年深耕環(huán)保公益領域的資源與經(jīng)驗,為古樹地圖項目打下基礎。
“我們在查閱古樹名木記錄時發(fā)現(xiàn),各地方記錄的數(shù)據(jù)準確性、完整性不高,編碼形式不統(tǒng)一,難以將全國古樹資源整合起來,不利于古樹保護。”為此,團隊成員通過扎實細致的調研,設計了古樹名木的技術公益解決方案,并取名為“植樾”——意為“林木茂盛,福澤后代”。
在微信小程序上,一棵棵古樹可以擁有證明自己身份信息的“證件”,32位“身份證號”涵蓋了樹木的科屬、位置、順序及校驗信息,同一地點、排布緊密、長相相似的古樹借此逐一區(qū)別開來……利用該小程序,用戶可充分了解身邊的古樹信息及其生態(tài)價值、社會屬性、人文歷史等,進而更好地幫助和保護古樹。
“例如,用戶可以在小程序上對古樹信息進行反饋,共同創(chuàng)建古樹名木的詞條。”團隊成員表示,希望通過公眾參與的方式,提升公益慈善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目前,藍色蔚來團隊的項目已完成試點并逐步向各地推廣,團隊成員希望通過此項目繪制出“中國古樹地圖”,讓古樹以一個生命體的形式永遠留存在歷史中。
用技術成就“指尖公益”
古樹地圖的繪制離不開技術的助力。為此,藍色蔚來團隊項目引入了來自騰訊云的單體識別技術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
據(jù)團隊成員介紹,單體識別技術可以對古樹進行實時建模,形成古樹的枝干數(shù)據(jù)庫,再基于照片和地理位置信息對古樹進行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能夠搭建規(guī)范性文本,將古樹的碎片化信息自動匯編為一個完整的故事。用戶只要在小程序拍下樹干照片,便可顯示出古樹的基本科普信息、歷史典故以及“年齡”。
“今后,我們還會嘗試引入虛擬現(xiàn)實技術,讓人們沉浸式體驗古樹的經(jīng)歷,甚至和古樹‘對話’。”團隊成員介紹說,數(shù)字技術在古樹保護領域未來大有可為。
為了讓更多的人參與古樹保護,藍色蔚來團隊還運營了綜合體驗館和城市書房,打造出一個涉及植樹、自然教育的小型自然科普館,為民眾了解古樹保護提供了便捷的平臺。
“我們有個浪漫的設想,每年3月12日植樹節(jié)這天,古樹地圖系統(tǒng)會自動為所有的古樹增長一歲,將古樹信息動態(tài)地記錄下去,留住一代代人的鄉(xiāng)愁情思。”團隊成員說。
張偉納
責編:王瑞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