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大蔚
(資料圖)
編輯|凱旋
近日,光伏產業鏈價格出現大幅下調。
5月11日,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發文稱,本周硅片價格大幅下跌。其中,M10單晶硅片(182 mm /150μm)成交均價降至5.25元/片,周環比降幅為16.4%;G12單晶硅片(210 mm/150μm)價格成交均價降至7.28元/片,周環比降幅為9%。
該協會分析稱,單晶硅利潤仍在合理區間內,企業開工暫未調整。隨著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本周硅片企業減少安全庫存至合理水平。由于預期三季度硅片產能釋放量將顯著增加,部分硅片企業選擇提前降價清庫存。
光伏產業鏈價格博弈激烈,刺激頭部企業調價行動更加密集。
5月11日,硅片雙寡頭之一的TCL中環也公布了其最新報價。與上次調價相比,該公司P型150μm厚度的182、210、218尺寸硅片價格,分別每片降至5元、6.4元和6.91元,降幅在14.38%-15.83%;130μm厚度的N型硅片,182、210尺寸硅片報價分別每片為5.09元和6.52元,分別下降14.45%、15.76%。
TCL中環近期的兩次調價僅相隔了一周。該公司上次價格公示在5月5日,其P型、N型硅片報價降幅區間在5.52%-8.79%。另一硅片龍頭隆基綠能,在4月27日后未更新硅片價格。目前,隆基綠能官網顯示的P型182尺寸硅片報價6.3元/片,比TCL中環每片高出1.3元,幅度達26%。
光伏上游價格博弈并不是新鮮事,去年四季度,面對硅料端的價格松動,硅片最先成產業鏈中發生價格戰的環節。目前硅片行業整體進入去庫存階段,還有進一步降價空間。
并且今年以來,硅料供給量在增長。4月,國內多晶硅產量約11.05萬噸,環比增加5.1%。1-4月,國內多晶硅產量共計41.5萬噸,同比增長91.2%。
據InfoLink Consulting統計,截至5月中旬,硅片環節滯銷庫存規模預計已達9.2-12.4 GW,相當于累積庫存已達5-8天。且隨著時間推移,庫存規模恐將在5月底之前繼續走高,再次成為困擾硅片環節短期供需關系的核心因素。
有媒體分析認為,2023年或將成為光伏行業的分水嶺,行業大概率會面臨新一輪洗牌,光伏價格戰已經全面開打。
上游原材料成本傳導
近期硅片價格大幅下調,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上游硅料價格回落。硅料已經歷“九連降”,最低價格已經降至15萬元/噸以下,相較2022年高點價格已腰斬。在此之前,硅料曾經經歷了一波暴漲。
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硅料價格勢不可擋。在這過程中,硅料價格擊碎了無數的行業預測,最終在2022年下半年達到300+元/kg價格,成為近年來最高的價格。
硅料企業作為全產業鏈內的大贏家賺得盆滿缽滿。
以協鑫科技、大全能源、特變電工、通威股份為代表的硅料“四巨頭”,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共計3060.57億元,較2021年暴增1501.98億元。其中,龍頭通威股份更是成功實現營收翻倍式增長,實現營收1424.23億元,突破千億大關;實現扣非凈利潤265.47億元,同比高增216.5%。四家企業平均扣非凈利同比增速達217.12%。
面對價格的飆升以及下游市場的持續超預期,硅料四巨頭在去年均拿出“大干快上”的勁頭擴產。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數據,2022年度國內多晶硅產量約81.1萬噸。從通威股份年報披露看,僅其一家公司就規劃2024年-2026年實現高純晶硅累計產能規模80萬-100萬噸。
大全能源在回復投資者提問時亦指出,至2023年4月,公司內蒙古包頭一期10萬噸多晶硅將投產,年底內蒙古包頭二期10萬噸多晶硅將投產。屆時,公司產能達到30.5萬噸。
另據不完全統計,特變電工、協鑫科技也都在今年規劃有20萬-30萬噸的產能落地投產。今年1-4月份,國內多晶硅產量共計41.5萬噸,同比增長91.2%。
而隨著新產能的逐步釋放,市場已經悄悄步入供過于求的局面。
今年以來,結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InfoLink Consulting以及上海有色金屬網(SMM)統計的價格發現,各家對于多晶硅致密料最新一期的成交均價分別為20.67萬元/噸(3月29日價格)、20.2萬元/噸(4月7日價格)、20.25萬元/噸(4月10日價格),整體延續了緩跌下行趨勢。目前,多晶硅料最新價格已經逼近20萬元/噸,硅料更是大有跌破15萬元/噸的趨勢。
硅業分會指出,4月份市場供需兩旺,各家庫存并未出現大幅波動,5-6月隨著準特、大全、協鑫、東立、潤陽、東方希望等企業投產釋放,供應持續增加;同期硅片企業開工情況或將繼續受限于石英坩堝等因素,使得總體需求增速小于供應增速,市場對二季度供需關系持悲觀預期,因此預期短期硅料價格仍將維持下行走勢。
所以說,上游大幅降價,硅片傳導成本降價也是必然。不可能在硅料下跌趨勢下,硅片維持獨美。因此,整個產業鏈就形成了一個整體降價的趨勢。
集采價格屢創新低
目前,上游的硅料降價已經傳導到下游的組件領域,近期的組件集采價格已經屢創新低,組件價格將于二季度開始上漲的預期也就此落空。
4月6日,中石油8GW光伏組件集采開標,共47家企業參與投標,22家企業參與全部標包投標,值得一提的是,3個標包的最低價均由一家由電池轉向一體化的企業潤陽新能源報出,面對這120多億元的大單,參與企業報出的均價是1.68元。但是,這家從來沒做過組件的電池片企業,一把就降了一毛多,報出了1.57元的最低價。要知道,在2022年這樣的好年景,即使如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這樣的巨頭,每瓦組件的凈利潤還不到一毛錢。也就是說,中石油8GW光伏組件集采過程中,潤陽新能源1.57元/瓦的價格基本沒啥利潤可言,屬于“賠本賺吆喝”。
4月10日,華能貴州光伏組件中標候選人公示,常州華耀光電的核算投標單價僅為1.533元/W。
4月13日,風脈能源組件集采中標公示,通威以1.596元/W的單價中標。
4月21日,中煤能源2023年度第一批光伏組件框架開標,共有29家企業參與投標。其中,有一家企業以1.645元/W的價格創下N型組件報價的低價記錄。
由此可以看出,為了拿到央國企的采集單子,組件廠商的價格戰已經全面打響。
2022年,組件企業可以說是光伏產業鏈上最不賺錢的企業。相較于掙得盆滿缽滿的硅片與硅料企業,組件企業賺的都是辛苦的“小錢”。2022年持續飆升的硅料價格,不斷侵蝕組件企業的利潤空間。但為了拿到集采訂單,他們還是能從牙縫中擠出一絲利潤。
實際上,企業犧牲利潤“殺價”, 低價搶占市場,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下策,因為現在硅料、硅片、電池片和組件各個環節的產能、產量都已拉得很滿。供不應求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是產能趨于過剩。這個時候,拿到訂單,搶占更多市占率才是最重要的,畢竟硅料價格下降了,也能抵消部分價格下降,薄利多銷。
集邦咨詢預測,2023全年硅料產出約134萬噸,同比增幅高達56.29%,可支撐超過500GW的組件產出,較2023年330-350GW的裝機預測明顯過剩。
組件環節的產能,同樣擴升的很快,包括隆基綠能(85GW)、晶科能源(60-70GW)、晶澳科技(60GW-65GW)、天合光能(60-65GW)、通威(30GW)、阿特斯 (30 -35GW)、東方日升(25-30GW)、一道新能(20GW)、正泰新能(30GW)、環晟光伏(13-15GW),這10家組件企業的出貨上限已經達到440GW以上,接近450GW的水平。
據機構預計,2023年全球光伏組件出貨將達400GW。顯然,Top10的組件企業出貨,就能達成了全球的出貨預期了,其他二、三線組件廠商正面臨很嚴峻的組件要賣給誰的問題。
是否會帶來惡意低價競爭?
產能極度過剩,價格持續下跌,必然引起慘烈的競爭,甚至很有可能出現惡意的低價競爭。
這樣的“教訓”已在光伏產業發展歷程中多次發生。比如2012年,激烈博弈下,低價競爭,相互傾軋,拖款欠款,不擇手段騙取補貼,保護主義盛行等種種負向的市場行為就曾頻頻出現,一些企業的崩潰似乎只在一夜之間。
毋庸置疑的是,在這場價格戰中,那些有規模和成本優勢的光伏巨頭受到的傷害最小,因為他們可以選擇順勢降價,在產業劇烈變動中,殺傷潛在競爭對手,提高對行業競爭格局的把控,比如TCL中環和隆基綠能,都是主動降價。而降價帶來的沖擊波,必然殺傷不少中小企業。如果價格劇烈下降,短時間沖擊整個產業,對供應鏈上魚龍混雜的不少企業而言,可能是致命性的打擊。
可以肯定的是,無論產業鏈價格如何變動,“一體化”似乎已經成為龍頭企業抗風險的共識。
對光伏行業來說,周期性疊加產業鏈各個環節產能彈性差異顯著,極易出現供需失衡,再加上硅料、電池片環節競爭的加劇,其議價能力以及盈利能力將被顯著削弱。因此,從長期的降本增效角度出發,一體化成了光伏行業標配。
據測算,‘硅片+電池片+組件’一體化的單瓦毛利相較于‘電池片+組件一體化’和‘組件專業化’,分別高出40%和100%。
對于成本導向的光伏產業來說,不斷降本增效就是做大行業的唯一路徑。而作為制造業來講,降本的唯一路徑只能是通過技術突破。近年來,大尺寸(210)、薄片化、N型等等應用型技術不斷突破,不斷拉高了行業競爭的技術和管理門檻,砸錢投入資本就能復制產能的簡單粗暴模式早已是過去式。
很多人用消費的眼光看光伏,把降價看成是一波成長的終結,殊不知降價才是光伏新一波成長的啟動。不管什么價格戰,一線企業都比較穩,大多都是二三線被出清,價格戰對有實力的企業并不可怕。企業要做的,是如何變成有實力的那一個。
——END——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