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在《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中,國家提出了“2522”的總體框架。其中第一個“2”就是要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兩大基礎”。
從產業發展的動態視角,我認為數字經濟發展應該遵循循環往復的“三段論”模式。
第一階段是“數據數字化”。第二階段是“數據要素化”,即把數據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和其它的生產要素一起,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為人類創造更多價值。第三階段是“數據驅動化”。
2022年《數據產品交易標準化白皮書》顯示,全國已成立40余家數據交易機構, 帶來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應。這些交易所都非常活躍,得到眾多企業高度關注。當地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氣,上海還成立了數據集團,各地紛紛成立數據交易集團,把政府數據集中在一起。
據IDC測算,預計2025年,數據對中國GDP增長的貢獻率將達年均1.5-1.8個百分點,屆時預估數據要素規模產值將超過1.5萬億元以上。
根據對現有的四種生產要素成長經歷的研究,我們認為,一種要素的應用場景大致上可以分為三類:自用、共享和交易。在初期往往以自用為主,漸漸共享場景增加,最后出現大規模交易,甚至以交易為主要場景。
數字經濟發展到今天,大力培育和發展數據產業是非常關鍵的。它可能是以若干交易服務平臺為核心的商業生態圈所組成的,具有環形結構的產業。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將是以平臺為牽引和推動的。
核心的數據服務機構的目標應該是:依托交易,打造全方位的服務平臺,助力構建新型數據產業結構。
具體來講是分兩步走。第一步,以數據交易和驗證為抓手,打造具有粘性的商業生態圈。整合數據交易供需雙方和監管方;以及提供各類數據服務的數商,為數據交易雙方提供數據產品開發、發布、承銷和數據資產的合規化、標準化、增值化服務,促進提高數據交易效率。
第二步,以商業生態圈為抓手,打造新型數據產業結構。整合產業鏈上數據采集、處理、儲存、開發、交易、使用和監管諸多環節,把擁有三權的主體(資源持有權,加工使用權和產品經營權)都整合上平臺,為產業鏈各主要環節賦能。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