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5月9日訊(記者 張洋洋)經歷近10個月的問詢審理,人工智能公司思必馳的科創板IPO進程,鎩羽上市委會議。
根據上交所今日公布的發審信息,思必馳上市委會議審核未通過。今年以來科創板共有22家公司上會,包括思必馳在內共有2家公司未獲通過。
成立于2007年的思必馳,是一家聚焦于人工智能語音語言領域的公司,主要為客戶提供系統化的人工智能語音語言軟硬件產品與解決方案。
(資料圖片)
思必馳于2022年7月15日向科創板遞交了IPO申請,計劃通過發行不超過4001萬股新股以募集10.3億資金。在這之后的10個月時間里,思必馳共經歷了3輪問詢。
當下,ChatGPT掀起的AI熱潮,正處于A股的C位,作為AI老兵的思必馳沖刺科創板,市場對其申報結果翹首以盼,鎩羽上市委會議一步,不免令人唏噓。
今日的上市委會議,思必馳核心技術的硬科技屬性、經營能力的可持續性被上市委重點關注,這些或為掣肘IPO的關鍵。
上市委會議現場問詢主要關注在思必馳核心技術的硬科技屬性和競爭力,要求公司結合核心業務的市場競爭格局、核心產品的差異化競爭布局、核心技術的科技創新體現、核心技術與主要產品的升級迭代周期和研發儲備等,對比同行業可比公司,說明公司核心技術的硬科技屬性、差異化競爭的有效性。
另外,上市委還要求思必馳結合行業競爭格局、龍頭企業近三年經營情況,進一步說明預測未來四年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的合理性和審慎性;結合公司報告期持續虧損、凈資產大幅下降等情況,說明公司經營能力的可持續性。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上交所的前兩輪問詢,開篇也均聚焦于思必馳的持續經營能力上,要求其說明各項業務的持續性、扭虧為盈的基礎條件和經營環境以及合理性。
“10個月的審核時間算正常范疇,但沒過會,我認為公司虧損的原因很大。”一名投行人士如是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評價到,IPO時,業績表現是上交所審核一家公司時最核心的一個衡量指標,除非所處賽道特別好。
根據招股書,2020年至2022年,思必馳營業收入分別為2.37億元、3.07億元和4.23億元,但與絕大多數AI企業一樣,思必馳也沒能逃脫虧損的命運:同期凈利潤分別為-1.80億元、-2.98億元和-2.64億元,尚未實現盈利。進入2023年,思必馳一季度實現營收9419.74萬元,同比增長61.42%;扣非凈利潤-7245.37萬元。
思必馳此番上市之所以引人關注,還有一個原因在于,阿里巴巴、聯想、富士康、聯發科、深創投、中信證券等明星股東的加持。目前,阿里和聯想位列思必馳前五大機構股東。
其中,阿里巴巴子公司阿里網絡于2015年11月首次入股,并一度成為思必馳第一大股東。不過,阿里網絡在2020年4月和10月兩度減持思必馳部分股份。目前,阿里網絡掉至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13.2%。
聯想于2012年4月通過子公司天津聯想之星投入股思必馳,后投資主體變更為孫公司蘇州聯想之星,并在2014年及2015年期間通過受讓方式進行三次增持。2018年11月、2020年4月及10月,蘇州聯想之星相繼減持了思必馳股份。
頻繁的大股東變動,也引來上交所問詢。根據思必馳的回復函,阿里、聯想兩個大股東多次堅持減持的原因均為獲取財務性收益,通過減持一定比例的思必馳股權獲得投資收益,減持前后對公司業務、技術路線無重大變化。
ChatGPT帶來的生成式AI熱潮正在席卷各行各業,在行業浸淫多年的思必馳,其對相關業務的布局,也是市場關注的一大焦點。
關于“ChatGPT”,思必馳上會稿中表示,目前,以ChatGPT為代表的基于通用語言大模型的生成式AI受到市場前所未有的關注熱度,相關模型訓練以大規模算力和大規模數據為基礎。但在模型規模層面,受限于研發投入,公司短期內仍會以場景化的中等規模大模型為主,如果未來不快速加大百億以上參數量級生成式AI大模型的研發投入和產業應用研究,公司將面臨核心技術無法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的風險,進而對公司業務及前景產生不利影響。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