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國內首個巖溶地區四線鐵路鋼混結合連續梁順利合龍
羊城晚報訊 記者李志文,通訊員呂翀、崔玉坤報道:4月26日20時28分,在兩臺350噸提升架的均衡作用下,歷經3個小時的封航吊裝施工作業,廣州白云站流溪河特大橋重達千噸的鋼箱梁結構段主梁與鋼混連接段嚴絲合縫地連接在一起。這標志著由中國鐵路廣州局建設,中鐵三局承建的國內首個巖溶地區四線鐵路鋼混結合連續梁順利合龍,為白云站實現年底具備開通條件的總目標按下了“快進鍵”。
廣州白云站流溪河特大橋是重點控制性工程,為京廣高鐵聯絡線和廣湛高鐵聯絡線四線鐵路并行橋梁,是國內首個巖溶地區四線鐵路鋼混結合連續梁。該連續梁全長300米,采用主跨70+160+70米長鋼混混合連續梁結構形式,跨越流溪河Ⅲ級航道。跨中部分為鋼箱梁結構,全長63米,中間50米為整體吊裝鋼箱梁主梁段,兩側設6.5米為鋼混連接段。此次吊裝合龍的鋼箱梁最大面積1125平方米,總重約1100噸,相當于在3個籃球場上碼放了700多輛小型轎車。
記者了解到,鋼箱梁是分段在江門的鋼結構加工廠內,由不同厚度的鋼板,在專用胎架上,像搭積木一樣,一片一片拼裝焊接而成。
鋼箱梁主梁分段制作完成后,要在運輸船上拼接成長50米大節段,再通過流溪河航道運輸到現場進行整體吊裝就位,合龍間隙僅5毫米,可謂是毫米級的精度要求遇上千噸級的重量。要實現幾十米高空中的無縫對接,吊裝的穩定性控制是關鍵技術環節。考慮到運輸鋼箱梁的船舶需要橫跨流溪河江面平行定位吊裝,水流阻力大可能會導致船舶移位,造成定位不穩。項目部在流溪河上下游設置了4個錨定位,船頭船尾采用“八字拋錨法”確保定位的穩定性。施工中,項目部建立了指揮作業的“大腦中樞”——主控計算機系統,設定主令提升吊點,在設備提升油缸和提升吊點布設傳感器,通過現場實時網絡數據傳輸,監控提升吊點荷載變化,調節相應比例閥開度,提高構件安全性,并實現同步提升、精準就位,確保了合龍段施工的順利進行。
據悉,廣州白云站是廣州市“高鐵進市區”的示范工程,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在建的按現代綜合交通樞紐規劃建設理念打造的特大型樞紐工程,將引入京廣普速鐵路、京廣高鐵、廣湛高鐵等線路,同步配套六條地鐵線路等多種交通接駁設施及公共空間,承接廣州站、廣州東站全部普速列車,是亞洲最大的鐵路綜合樞紐之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