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黎暉展示布袋木偶操縱技巧。(圖片由漳州市外辦提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東南網4月24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蘇益純)
燈光亮,鑼鼓響。氤氳的霧氣中,“凌波仙子”木偶在漳州古城翩翩起舞,陶醉了萬里之外的美國觀眾。日前,由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美國塔夫茨大學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主辦的“文化外交倡議”之“和諧講壇:中國文化系列大師班”系列活動第五期成功舉辦。
“以木為偶,以偶做戲”,漳州布袋木偶戲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漳州的一張世界級“名片”。如何利用好這張“名片”,用心講好非遺故事,在對外傳播方面克服文化差異、語言隔閡等困難,引起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的共鳴?近年來,漳州市組織漳州布袋木偶藝術走近美國“Z世代”(一般指出生于1995年至2009年的人群,記者注),通過中美青少年“云交流”和“大師班”等十多場線上活動,邁出了探索的步伐。
故事化,激發文化互鑒的熱情
撐傘、變臉、噴火、頂缸、耍盤子……木偶名劇《大名府》里,木偶藝術家們用靈巧的雙手,操作木偶表現出人戲中的唱、做、念、打和喜、怒、哀、樂。“人偶同臺”環節,藝術家們一一到舞臺上展示“看家本領”。“So wonderful!”漳州布袋木偶戲精湛的技藝,深深吸引了大洋彼岸的外國友人。
一出《大名府》,見證著漳州非遺對外傳播的諸多思考。
“這幾年,漳州舉辦了多場跨洋‘云’演出。地方性非遺‘云’上走出國門,主要障礙在于語言障礙。語言不通,什么樣的劇目才能讓外國友人愛聽、愛看?”漳州市外辦國際交流科科長盧美蓮說,布袋木偶戲雖然節目眾多,但如果選擇不當,在對外傳播時會降低受眾了解、欣賞和學習中國非遺文化的興趣。
最終,漳州選擇《大名府》為主打劇目。這是一出以特技表演著稱的傳統木偶名劇,整部戲無臺詞,方便外國友人觀看。它講述的是宋朝年間,梁山農民軍的頭領們為了搭救義士盧俊義,把大名府的城門官和衙役作弄一番的故事。
整部劇把中國的傳統武術、雜技和戲曲藝術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劇中,布袋木偶們似乎都活起來了,不僅會怡然自得地噴煙霧,耍起棍來虎虎生威,頂碗等雜技表演更是手到擒來。憨態可掬的獅子一會兒耍寶逗樂,一會兒翻滾跳躍,著實圈了一波粉。
“中國的歷史文化如此之深邃,以至于我得費盡心思去理解其中的連續性。木偶戲是通向這種深度的一把鑰匙。我們沒有抽象地談論文化交流,而是直接感受。”美國觀眾Amia表示,雖然自己對中國戲曲知之甚少,但這場戲精彩的故事和動聽的音樂還是讓她感到非常興奮。
除《大名府》以外,漳州還將新創作的軟體鐵枝木偶劇《凌波情》作為對外傳播的主打劇。它講述了水仙花仙女的愛情故事,表現手法上既保留了漳州木偶傳統表演的特色,也結合現代聲、光、電等舞美技術,呈現出現代風格的舞臺效果。
“水仙花是福建省的省花、漳州市的市花,它純潔的氣質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為了方便觀眾理解,演出之前,我們用外語做好提示,并與外國友人提前溝通。”盧美蓮表示,地方性非遺走出國門的最大障礙,來自各種術語名詞的不精準翻譯,甚至會因為文化差異引發誤解。
例如國人熟知的東北二人轉,按字面直譯是“northeast two people spinning”,但在英語使用者眼中,就變成了“東北地區兩個人高速旋轉”。
基于文化背景差異的外語翻譯,盧美蓮仔細斟酌,以西方家喻戶曉的傳統木偶劇“Punch &Judy”《潘趣和朱迪》來舉例布袋木偶戲,拉近西方觀眾與布袋木偶戲的距離。
偶像化,提升非遺文化影響力
“利用非遺進行對外傳播需要打造‘爆品’。這要求我們深刻分析研究國際傳播的特點和不同語系人群樂于接受的傳播方式。”漳州市外辦副主任何華成表示,和國內傳播基本是從“認可機構”到“認可個人”的路徑不同,西方人相對注重“偶像化”“人格化”的“民間身份”傳播。
基于此,漳州將幕后藝人推向前臺,對外傳播中打造“中國非遺文化界的Jackie Chan——陳大師”品牌。布袋木偶戲省級非遺傳承人陳黎暉和18歲的兒子同臺表演,面向美國弗吉尼亞州、俄勒岡州、馬里蘭州等地的幾千名學生,展示了漳州古老木偶藝術的代代傳承。
“在木偶戲演出時,表演者用手指和手掌來控制木偶,使它做出類似于人物的動作,再加上表演者與木偶行為相一致的唱詞和道白,使得布袋木偶的表演惟妙惟肖。”陳黎暉娓娓道來,向美國青少年介紹了布袋木偶戲的歷史、服裝造型、制作過程。他還帶著馬里蘭州的美國青少年以“云游”方式參觀了漳州市布袋木偶傳承保護中心館藏的特色布袋木偶、生旦凈末丑、《西游記》取經師徒四人以及一些中國傳統人物形象。
擇一技,終一生。陳黎暉最想向外傳播的,是工匠精神。
“我們先用報紙做出熊貓的頭部……”在互動環節中,漳州市第一外國語學校學生與波多馬克學校學生一起隔屏制作熊貓木偶,跟著木偶藝術家認真學習木偶“手指功”。嚴謹的造型、精細的雕刻、精致的彩繪、穩重的著色,讓美國學生們大開眼界。
在持續不斷的對外交流實踐中,陳黎暉更加體會到,保留完好的民生、民態、民趣,是非遺藝術能夠持續吸引境外觀眾的重要原因。
“外國受眾注重交流、喜歡互動,我們將蘊含在非遺藝術之間的中國文化融入講解之中。比如,他們對《西游記》《三國演義》等名著感興趣。我就告訴他們,悟空是正義的象征,關羽是忠義的代表,孔明是智慧的化身等。”陳黎暉表示。
為了讓大家更了解布袋木偶所在地,漳州還準備了《花樣漳州》專題片。在“世遺土樓”介紹環節,通過展現福建土樓“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和精妙絕倫的營造技藝,以及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生活模式和“耕讀傳家”的宗法秩序,使美國年輕觀眾通過田園牧歌式的景觀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接觸中國古典哲學的深層次命題與思考,并與西方哲學中“詩意棲居”的設想產生共鳴。
講解中,漳州龍人古琴悠揚的琴聲跨越語言和國界,幫助兩國民眾通過詩意的文化氛圍相遇。美國青年Saranna說:“相比西方音樂注重情節線的表達,中國傳統音樂更注重體現品格。”
目前,這樣的“云演出”“云交流”已經舉辦12場,參與的美國民眾累計有4000多人,他們中既有高中生,也有幼兒園的孩童。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向漳州市委、市政府發函,對系列活動的成功舉辦表示感謝。美國波多馬克學校組織的問卷顯示,活動“獲得所有學生喜愛,100%的學生表示希望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認知”,學生們更期盼未來能有機會訪問漳州,拜訪“漳州朋友”。
美塔夫茨大學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實踐教授、高級研究員卡拉·卡納萊斯表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木偶藝術不僅可愛、有趣,而且蘊含豐富的中國哲學思想,對西方社會也有啟迪價值。她感謝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精心推薦中國藝術大師參與活動,希望今后有機會開展更多此類交流。
記者手記
非遺“搭橋”以心相交
福建日報記者 蘇益純
在采訪中,記者一次次感受到,遙遠的距離并不能阻隔各國人民之間樸素的情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贊賞和向往,外國友人常是發自內心的。因此,搭建好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座橋梁,以心相交,使之通往“民心相通”,是一條行之有效的對外傳播路徑。
從實踐中可以看到,漳州在尊重文化差異的基礎上,采取講故事的方式,以民間人士身份,展現非遺文化。盡管語言不通,他們找到了除語言外的其他溝通方式——畫面、音樂、藝術表演和肢體語言。在故事和情感的穿透力下,非遺的文化基因勾起了強烈的共鳴。
“云游”他國,體驗別致。新媒體的使用,為“以心相交”提供了大有作為的空間。中外友人在“云”上如親見、同共鳴、深思索。年輕群體表現出對異域文明的強烈好奇心,進一步深化對彼此的認知和欣賞。
正如讓美國觀眾Saranna“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是“關于一種延續了千年的藝術形式的真諦,其中包含了諸如家庭價值、日常生活、愛情婚姻、幸福情感等”。這些,在不同文化間是共通的。
“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下一步,漳州市還將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在交流互鑒中賡續傳統、彰顯特色、互鑒發展。非遺文化,仍將大有可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在漳州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智杰(前排中)的講解下,漳州第一外國語學校的學生與美國波多馬克學校的學生隔屏共同制作手工木偶。(圖片由漳州市外辦提供)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2022年5月,漳州市面向美國俄勒岡州舉辦“遇見大師:走進福建木偶藝術”線上云展演。(圖片由漳州市外辦提供)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2022年5月,漳州市面向美國弗吉尼亞州舉辦木偶藝術線上展演。(圖片由漳州市外辦提供)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陳黎暉父子聯袂演繹,體現了中華非遺藝術的傳承。(圖片由漳州市外辦提供)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陳黎暉與萬里之外的觀眾分享傳統藝術蘊含的智慧。(圖片由漳州市外辦提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