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患者拿著藥盒對著手機一照,上面所有的信息可以用三維展示出來,包括用藥咨詢,個人怎么用藥,并結合病情給予用藥指導等,那就相當于藥師始終在老百姓跟前。這個誰能做出來?不是研究計算機的,是靠在座的藥師,搞計算機的只不過是提供技術手段而已。”北京科技大學物聯網系主任王志良教授日前在2018華夏藥學·創新論壇暨第三屆藥學服務創新大賽開幕式上表示。
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不是信息孤島,而是信息網絡當中重要的價值結點。媒商實驗室首席專家、中國傳媒大學媒介素養教學與研究中心李穎副主任認為,華夏藥學創新論壇是一個跨界的論壇,也是一個信息融合的論壇,大會將圍繞區塊鏈、3D打印、人工智能與語音識別、物聯網技術,以及眼科臨床治療新技術等在各界的應用展開,為藥學科技工作者更新理念、開拓視野。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院長助理、中國醫促會藥學信息化分會王家偉主任委員表示,在藥學界,我們欣慰地看到,來自醫院藥學界新銳創新力量的異軍突起,探索實踐多種藥學服務付費模式。體制內,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廣東省到目前為止多地出現了28家“付費藥師門診”;體制外,互聯網上出現了“問藥師”團隊,阿里近期也推出了“共享藥師”。
2018年,在全國全面取消藥品加成的背景下,王家偉為醫院藥學開出了一張“處方”:藥學部(藥劑科)需要引入“經營理念和機制”,藥學部主任不再單純是一個學者,一個學科帶頭人,同時,也應是一個優秀的經營者。經營的唯一目標就是創造用戶、實現盈利。
創造用戶方面,藥師不僅要提供高質量的高職業技能服務,還需創造“科普”和“人文”兩大殺器。藥師的未來一定是由市場決定,由用戶決定,我們的用戶是患者、是社會公眾。“用患者和公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形式與藥師的‘專業、知識、技能’有機的結合,不能再孤芳自賞,高冷自傲,難以自拔。”王家偉如是說。
關于“實現盈利”,王家偉認為,藥學部需要在醫院藥物治療管理和人員管理上做到“開源節流”“節支增收”。2018年尤其要關注已公布的289個“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進展,積極推進仿制藥替代原研藥的可行性研究方案。同時,在經營理念中,還需大力提升藥學“高職業技能”的比例,漸進式淘汰“低職業技能”。
蒙特利爾大學訪問學者劉曉華在發表題為《基于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新進展》的報告時指出,人有兩方面的能力特別重要,第一個是感知能力,能夠感知環境的能力;第二個是認知能力,還可以進一步做出推理和思考。因為計算機具有深度學習能力,在感知能力這個層面,基本上是持平或者超過人類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圖像識別技術與語音識別技術應用很廣,傳統的語音識別技術準確率最高能達到75%,現階段的深度語音識別系統準確率幾乎能做到100%了。
劉曉華強調,語言是個人經驗的一部分,目前技術的邊界是在認知層面,因為語言本身就是認知層面的問題,目前更多的是對過去技術的改良,如果突破了這個技術壁壘,所謂的“強人工智能”時代就要到來了。
“眼內植入物研究將與多學科融合,創新性載體,比如納米的微粒、脂質體還有膠囊微泡,微小無形無色,在眼內可以持續、緩慢釋放,通過智能調節藥物釋放,藥物濃度到了一定時候就不釋放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眼科魏文斌主任結合臨床應用實際,圍繞藥物創新、給藥方式突破、治療手段改進做出如上表述,“人工智能發展到今天,智能化的調節一定會有。”
2017年,隨著共享經濟的發展,全國首家共享醫院、國內首家醫療商場Medical Mall杭州開業。醫生集團、互聯網醫院,互聯網醫療方興未艾,共享醫院閃亮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