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斷機制暫停的一般影響:
暫停熔斷機制是一個好消息,對于市場新手來說,可以有效減低風險,增加市場效率。隨著限制上市公司減持的利好政策出臺,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承諾不減持,市場的穩定達到了有效地保證。
今年開年的熔斷暫停做分析:
1月7日證監會上,解釋暫停指數熔斷制度原因:熔斷機制不是市場大跌的主因,但從近兩次實際熔斷情況看,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而熔斷機制又有一定“磁吸效應”,即在接近熔斷閾值時部分投資者提前交易,導致股指加速觸碰熔斷閾值,起了助跌的作用。權衡利弊,目前負面影響大于正面效應。因此,為維護市場穩定,證監會決定暫停熔斷機制。
分析人士指出,政策糾偏后,市場迎來反彈。在非理性下跌之后,市場有望迎來一個快速修復的過程。由于年初市場的回調,加速了部分股票泡沫的擠壓,一定程度上為后市投資帶來好的買點。尤其是被錯殺的質地優良的個股,也將迎接很好的投資機會。
2016年的熔斷暫停分析:
1月7日對熔斷機制的改革建議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討論。
一是廢7保5,即僅保留5%閥值,并延長暫停時間至30分鐘,廢除7%閥值,打開市場交易;
二是廢5保7,這種觀點主要是考慮兩次熔斷間隔較小,第一次觸發沒有太大意義,且觸發后容易加速導致第二次觸發熔斷;
第三種建議是徹底廢除熔斷機制。
前述監管系統內部人士建議對熔斷機制進行改革,廢除7%閥值的限制,保留5%閥值,適當延長熔斷觸發時暫停交易時間。“這是一個折中的辦法,實施的阻力也比較小。”
首先,保留5%,使得股指漲跌依然有緩沖;廢除7%,也就消除了投資者在第一次熔斷后對下一次熔斷的恐慌,也能夠給投資者足夠的交易時間。由于磁吸效應,在第一次熔斷觸發之后,很快就會觸發第二次熔斷。兩次熔斷之間,投資者需要重新決策、選擇,變成了投資者最恐慌的時間。
其次,延長暫停時間,是基于對信息反饋實際情況的考慮。在市場出現異常波動,觸發第一次熔斷之后,監管機構、上市公司以及各市場主體需要時間進行消化、思考,并作出結論,選擇需要公開的信息進行公開或澄清。以交易所為例,若有需要特殊公開說明的事項,一般都要報至證監會定奪,這樣的流程15分鐘斷然不夠。
最后,熔斷機制的引入導致的市場變動:
中泰證券策略分析師曾巖對第一財經表示,熔斷機制作為一項在國外較為成熟的制度,第一次引入A股市場,投資者還不適應,但不應急于否定。
在他看來,本周市場下跌的根本原因,是股指到了需要調整的時期。一方面,因為匯率下調,股市在12月份時就有調整需求。但因為當時舉牌萬科等事件的帶動,投資者看好藍籌。現在,熔斷加速了調整的 過程。
“深層次原因在于,市場還不穩定,對上漲沒有信心。”曾巖告訴第一財經,與投資者接觸過程中發現,不少投資者已經表示,從基本面和技術圖判斷,上證的調整已經基本到位,如繼續下跌,將會適時出手去“撿便宜貨”。
回溯今年的熔斷暫停:
綜合分析,今年開年后下跌的促發因素不是熔斷機制,而是機構的減倉、匯率的再次大幅貶值等等,但是這些因素導致的下跌被“熔斷機制”給放大了,進入了惡性循環。對“熔斷機制”進行調整是非常必要的,市場能夠在短期逐漸穩定并恢復流動性,但情緒受到的傷害會導致投資者的風險偏好進一步下降,從而出現短期弱反彈,且持續性不會太強,隨后更可能出現的情況是股市“縮量慢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