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作者 蔡浩
近日,信用債市場連續發生違約事件,引起市場高度關注。5月7日,“15中安消”債券因公司流動性緊張而導致違約;當晚凱迪生態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11凱迪MTN1”不能按期足額償付,涉及本息6.98億元。還有其他公司被曝陷入債務危機,牽動著市場神經。
這是2018年以來,信用違約事件第二次比較集中地爆發。第一次是在農歷春節前,大連機床、丹東港、億陽集團、四川省煤炭產業集團4家發行人在1個多月內接連出現債券違約。
從今年違約主體的性質來看,從3月中旬的神霧環保,到4月下旬的富貴鳥,再到5月上旬的中安消和凱迪,信用債主體違約有向上市公司傳導的趨勢,這既與上市公司一季度整體償債能力下降有關,也表明當前企業的融資環境整體偏緊。
上一輪債券違約主要發生在2016年上半年,當時的主要原因是宏觀經濟增速不斷放緩,企業盈利惡化導致償債能力大幅下滑。此后,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下,加上世界經濟復蘇對外需的拉動,2017年我國經濟實現了超預期增長,今年一季度增速雖受貿易摩擦的影響略有下滑,但整體亦表現不俗。
在此背景下,2018年以來市場出現的連續違約事件格外受到市場關注。4月份以來,低評級信用債信用利差逐漸擴大,進入5月份,隨著市場對信用債市場的擔憂增加,其他相對高評級的產品收益率也呈現較大幅度上升,5年期各評級的中票收益率上漲了13至15個基點,5年期國債收益率與5年期AA-級中票收益率之差5月4日一度達到3.63%,刷新兩年來新高。監管層對此高度關注,5月10日,北京證監局組織了“公司債券監管與風險監測、處置”的內部培訓,表示在充分肯定市場發展和改革成效的同時,要關注問題和風險,防控交易所市場的信用風險。
直觀來看,信用債違約的主因,是發行主體自身經營不善,導致償債能力下降,但其背后原因更值得我們思考和探討。
從宏觀角度看,防風險作為“三大攻堅戰”之首,將始終是2018年到2020年的重點工作目標,而去杠桿則是防風險的手段和操作目標,將貫穿宏觀政策施政始終。因此,我們觀察到,目前全社會整體的信用環境偏緊,一季度新增社會融資規模同比下降1.4萬億元。
從融資模式來看,隨著資管新規落地,銀行業回歸本源,表外影子銀行融資受到較大程度遏制,此前通過影子銀行融資的企業面臨融資困難。在融資環境收緊的背景下,企業再融資出現困難,部分風險承受程度低的企業面臨違約風險,尤其是前期過度舉債的企業更容易面臨現金流不足。
從企業性質來看,民營企業相對國企而言,融資能力整體較弱,通過常規金融渠道(比如貸款和發債)獲得融資的機會較小。在信用擴張的年份,往往就需要通過影子銀行的模式(非標)融資,信用環境一旦收縮,非標融資模式勢必式微,再融資困難的問題就開始集中顯現。
隨著當前宏觀政策的繼續推進,此前杠桿率過高且過度依賴表外融資的企業將承受較大的壓力,未來仍將有不少發行主體會經歷違約的陣痛。
為了緩解信用債市場過度緊張局面,避免違約事件對市場產生更大沖擊,在此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首先,融資環境方面,可由此前一季度的“緊信用”適度向“寬信用”轉變,在表外融資受限的條件下,多渠道保障實體經濟尤其是民營企業的資金供給。
其次,在去杠桿方面,需認真貫徹中央深改委結構性去杠桿的要求,重點關注國企去杠桿工作,把握好“防風險”和“穩增長”的平衡。在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央行也明確指出,我國宏觀杠桿率增速放緩,金融體系控制內部杠桿取得階段性成效,要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把握好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之間的平衡。
再次,考慮到未來仍可能有不少民營企業出現融資難而違約的情況,監管層可督促金融機構提前做好相關企業的風險檢查工作,尤其是上市企業的摸底排查,提高風險預警和處置能力,必要時可對出現融資困難且債務規模較大的企業提供一定支持,有效防范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發生。
作者: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