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3年電影暑期檔(6月1日-8月31日)票房漲勢喜人,也給中國電影業注入一劑“強心針”。暑期檔各類“爆款”頻現,我們看到豐富的題材類型、常態化的票房逆跌、傳統文化回潮,疊加中國觀眾積蓄已久的文化娛樂需求,中國電影站在了復蘇的新起點上。
—————————————————————
新華網北京8月10日電(記者王志艷 閆雨昕)據燈塔專業版數據,2023年暑期檔(6月1日-8月31日)總票房已突破150億元?!断У乃贰堕L安三萬里》《八角籠中》等多個高票房電影背后,都有互聯網大廠的身影。新華網專訪阿里影業總裁李捷,暢談對于今年暑期檔電影市場的觀察與理解。
(資料圖片)
要破圈,就要考慮清楚‘故事’究竟講給誰聽”
新華網:今夏電影票房一路攀高,有人說觀眾熟悉的那個“百億”暑期檔又回來了。您觀察到哪些變化?
李捷:根據我們燈塔專業版的分析,今年暑期檔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票房峰值提前爆發。往年暑期檔票房峰值一般出現在七月中下旬,今年則提前至7月初,其中《消失的她》為“瘋狂7月”奠定了堅實的開端。
大量“低頻觀眾”被重新“召回”,同時“高頻觀眾”占比提升。7月份就有26.9%的觀眾是近1年內首次走進電影院;同時,年觀影量達到5次及以上的高頻用戶占比也有明顯提升。一方面低頻用戶的觀影習慣正在重新培養,另一方面大盤核心觀眾的基本盤也在鞏固。
女性觀眾、親子觀眾占比突出。7月份女性觀眾占比高達62.2%,是歷年單月女性觀眾占比最高的月份;30-34歲觀眾占比同樣也非常突出,有大量親子觀眾走進電影院。其中,《長安三萬里》有近兩成觀眾是三人及以上觀影,影片獲得家長和學生群體的高度認可。
大盤頻繁逆跌。在《消失的她》《長安三萬里》《熱烈》等多部高口碑影片帶動下,7月份連續四個周日票房逆跌周六票房,周末單日票房持續在4億-5億的高位,這種情況是非常罕見的,充分說明觀眾對暑期檔整體影片的內容非常認可。
所以影片的內容和質量,仍然是影響觀眾觀影選擇的第一因素,是口口相傳的好口碑造就了暑期檔高票房。大量影片的討論熱點源于映后觀眾的“自發酵”,呈現了高娛樂性、高話題性、與本體內容高關聯性的特征,這也給日后的電影宣發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如何更好的觸達觀眾,需要更創新的營銷玩法。
新華網:《長安三萬里》可以說是暑期檔的一匹“黑馬”。您認為它對電影行業有哪些啟示?
李捷:《長安三萬里》對于電影行業最大的啟發在于,它真正驗證了立足本土、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影片之所以能夠創造出一個全民參與的文化現象,就在于它的“中國故事”有著全年齡層的基礎。所謂“小朋友背詩、中年人落淚”,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在電影里都得到了一定滿足。對于國產動畫電影來說,要破圈,就要考慮清楚“故事”究竟講給誰聽。
新華網:《長安三萬里》的成功是否可復制?
李捷:優秀傳統文化是滋養電影人創作的肥厚土壤,中國故事、東方審美、本土化表達是電影與觀眾共享的集體記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文藝創作的方式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也是中國電影人的應有之義。
當然,如果出現一個“爆款”就想盡快簡單粗暴地“復制”更多爆款,這在某種程度上可能也是一種“陷阱”。守正創新是我們從業者需要時刻牢記的原則,也是推動我們不斷進步的動力。
8月9日北京某影院外,暑期檔電影鏖戰正酣
市場不會埋沒好內容”
新華網:暑期檔還剩一個月,您認為最終票房會否比肩2019年的峰值?
李捷:截至目前暑期檔總票房已超過150億元,8月份還有《巨齒鯊2》《孤注一擲》《暗殺風暴》《念念相忘》等眾多影片供給,非常有可能刷新中國影史暑期檔票房紀錄。
新華網:如果今年國產電影票房行情想延續當前的趨勢,您認為要靠什么?
李捷:接下來的四個多月里想要延續好行情,核心在于我們有足夠的好內容。
影市的積極表現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是好內容得到了回報。尤其是暑期檔,大家集體走出“先抑后揚”的票房曲線,這是真正的“市場不會埋沒好內容”,也是市場逐漸走向成熟的表現。
其次是好內容帶動高票房,像《消失的她》《長安三萬里》這樣的影片在過去的電影市場,很難想象會獲得今天這樣的票房成績,因為“類型天花板”足夠明顯。但是在今年,好內容可以突破“類型天花板”,帶動高票房?;氐酱蟊P身上,當有足夠優質的內容源源不斷涌入市場,市場的活力就會回來,大盤也會迎來爆發。
目前為止,今年電影市場所呈現出來的積極因素是有長期性且健康的。在這個“電影+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時代,我們仍需擴大優質影片供給、提供差異化檔期選擇、強化數據化宣發,推動市場進一步沿著長期化的、健康化的方向前進。
“在技術‘運用’之外,更多地實現技術‘創造’”
新華網:近期一些熱議的電影在制作層面都離不開電影工業體系的強大支撐。您如何評價我國電影工業化轉型所處的階段,此間還需要哪些突破或完善?
李捷:近年來,中國電影的工業化發展已經取得長足進步。以此為基礎,才可以制作出《流浪地球》系列、《獨行月球》《長空之王》等贏得口碑與市場的重工業電影。這是我們自己的標準化、流程化、工業化的重工業電影。
當然,更成熟、更全面的工業體系,應該是整體制作水準和效率的提升。我們還需進一步提高高精技術,在技術“運用”之外,更多地實現技術的“創造”。其次,還需要注重電影人才的培養,以兼具本土理解和國際化視野的專業化人才推動中國電影工業體系的持續發展。
新華網:從產業鏈角度看,您認為未來中國電影產業中哪些賽道會被更加重視?
李捷:我覺得上游關于AIGC數字化對于內容的革新值得關注。關于AIGC在內容開發上的可能性,業內已經有了很多討論。有些電影在劇本開發階段已經考慮到了AI是否可以成為一種輔助工具,而像動畫電影則可能應用的層次更深,因為現階段AI對于提升動畫制作效率是可以預估的。那么,未來AI是否會進一步革新電影制作,必然是電影產業非常重視的一環。
另外就是在下游,今年暑期檔最大的一個不同在于高密度的“票房后置”,很少有影片一上來就大爆,都是依據口碑一點點開始占領市場,這必然會給營銷帶來更大的挑戰。所以宣發的賽道必然會被更加重視。
新華網:下階段影視公司的核心競爭要素是什么?
李捷:下一階段,影視公司的核心競爭要素肯定還是內容,不僅僅是好內容,還需要“適合”的內容。影視公司需要足夠了解觀眾,并且能夠對市場未來進行合理化的預判。
2015-2019年這五年時間,大多數合格的商業類型片在市場中都有相對明確的“剛需性”。過去三年,全球電影市場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今年,單純的、重復的類型片已經面臨著極大的觀眾興趣度挑戰。電影在類型片基礎得到保證的情況下,給予觀眾更強的精神共鳴變得非常重要。影視公司對于市場有足夠的了解,才有可能拍攝一部“不過時”的商業類型片。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