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6月20日電 題:湖北黃石:多維轉型破解“礦竭城衰”困境
新華社記者王自宸
(資料圖)
一季度開工億元以上項目200余個、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近10%、GDP增速領跑全省……走進資源枯竭型城市湖北黃石,澎湃的發展動力令人矚目。
黃石是長江中游乃至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也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高峰時期,黃石采掘業及其加工業生產總值占GDP總量的60%以上。但經多年采掘,當地已探明的煤、鐵、銅等礦藏幾乎開采殆盡,地方經濟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
不靠礦石靠什么?逆襲突圍怎么干?近年來,當地加速轉方式、調結構、換動能,傳統行業破舊立新、新興行業加速培育、資源稟賦深挖重塑,經濟活力正加速釋放。
傳統產業“老樹發新枝”
中色大冶弘盛銅業40萬噸高純陰極銅項目生產車間內,工人們大多在集控中心作業。原來,該企業加快工業互聯網應用,通過自動化、智能化布局,實現銅冶煉9道工序融合集成,工人們利用智能管理模塊,只需指尖操控,就可一鍵煉銅。
“生產安全和效益均大幅提升。”企業負責人萬黎明說,占地1000多畝的工廠只有500多名工人,但人均年產能達到500噸、人均年產值達到5000萬元。
黃石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何運平說,在轉型過程中,黃石并未摒棄原有的資源優勢。近10年來,黃石累計投入1500億元,實施“百企技改”工程。以大冶特鋼、大冶有色、華新水泥為代表的礦冶企業在科技賦能下二次創業,有效推動礦冶產業提升價值鏈、產品邁向中高端。
創新“鏈”出新動能
在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鐵山區,武漢銳科光纖激光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在此投資數十億元,建設激光器智能制造基地,目前一期項目已經建成試產,二期項目也已啟動投產,全部達產后基地年產值將達60億元。
這是黃石積極融入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利用武漢科創資源優勢,推動實現“研發孵化在武漢、制造加速在黃石”的一個縮影。
據黃石市經信部門介紹,近年來,圍繞光電子信息產業,黃石與武漢組建產業聯盟,兩地統一編制、聯合報批、共同實施產業規劃。
目前,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鐵山區170多家規上工業企業有121家與武漢配套,成為鄂東與武漢聯系最密切的產業集群。黃石光電子信息產業年均增幅60%以上,產值去年突破300億元,今年預計將突破500億元。
開放迎接新機遇
夏日炎炎,江水滔滔。黃石新港棋盤洲碼頭,一艘艘來自南美等地的貨輪正等待裝卸。
“今年一季度黃石新港貨物吞吐量強勢復蘇,月周轉量達到300多萬噸。”黃石新港港口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兆弟說,依托江海聯運大通道,萬噸貨輪可全年直達,水鐵運輸在此能無縫銜接,黃石新港已成為長江中游最大單體港口。
地處鄂東的黃石,依托通江、達海、臨空等交通區位優勢,積極促進樞紐偏好型產業集聚,推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目前,黃石已建成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等開放平臺。2022年黃石外貿進出口總值達41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5.6%。
從依賴資源到依托工業互聯網、從鋼鐵水泥到“光芯屏端網”、從礦冶經濟到樞紐經濟,黃石正邁出“礦竭城衰”困境,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中有進、量質齊升的良好態勢。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黃石市委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黃石將按照“體量不能小、增速不能慢、品質不能低、發展不能虛、底線不能破”的要求,加快建成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力爭到2026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000億元,工業總產值突破5000億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