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協和醫院對口幫扶內蒙古托克托縣醫院(以下簡稱“托縣醫院”)協議再續約。這既是對協和持續幫扶十三年、托縣醫院取得跨越式發展成效的充分肯定,也是貫徹落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共建健康中國的深入實踐。
自2010年始,根據北京市和內蒙古自治區“京蒙對口幫扶”項目安排,北京協和醫院與托縣醫院結為對口幫扶單位。十三年來,協和醫院堅持把脈群眾需求,開展精準幫扶;派出內科、外科、婦產科、重癥醫學科、麻醉科、護理等15批次38名專家,駐蒙填補技術空白,發展臨床專科,培養骨干人才,完善管理制度,打造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的“雙輪驅動”;移植先進管理經驗和優秀文化傳統,傾力打造當地群眾信得過、醫務人員有干勁、醫療水平上臺階的“協和-托縣”縣域醫療幫扶新模式,為推動內蒙古自治區縣域醫療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因需施策 多項技術實現“0到1”突破
為了明確援助任務、科學制定援助計劃、確保援助目標的實現,協和在派出醫療隊之前,先期由院領導帶隊多次赴托縣進行充分調研,征求受援醫院的意見和需求,按照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的思路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托克托縣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大青山南簏、黃河中上游分界處北岸的土默川平原上,由于氣候寒冷、飲水高氟、農耕勞作等原因,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胸腰椎管狹窄等疾病在托縣發病率較高,很多中老年人長期飽受病痛折磨。多年來,在協和專家的幫扶下,全髖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椎管減壓、椎弓根螺釘復位內固定椎間植骨融合術等新技術在托縣醫院落地,實實在在為當地患者解決了就醫難題,降低了治療費用。
2011年,托縣醫院婦產科在協和專家彭萍主任醫師帶領下,開展了首例腹腔鏡下輸卵管切除術、經陰道子宮切除手術、電刀下宮頸環形切除術。
托克托縣常住人口16.6萬,距省會呼和浩特僅1個多小時車程,到北京也不過4-5小時,如何把患者留在當地?在前幾批援蒙專家打下的良好基礎上,第15批援蒙專家、婦產科任常副主任醫師選擇了開展單孔腹腔鏡這種國內先進技術,同時結合加速康復技術,不僅有效治療了卵巢囊腫、宮外孕、輸卵管積液等疾病,滿足了女性患者對于美觀的要求,且患者術后活動早、出院早,沒有明顯的痛苦,因此廣受好評。
患者為北京協和醫院放療科孟慶宇主治醫師送上錦旗
放療是治療腫瘤的重要手段,但因對設備設施、醫務人員要求較高,縣級醫院放療工作開展困難。2023年4月,協和放療科選派孟慶宇主治醫師入駐托縣醫院。開展縣級放療發展情況調研、患者滿意度調查,上馬新技術新項目、探索多學科診療(MDT)模式,幫扶下鄉、健康宣教、“一對一”人才培養……短短一個多月,托縣醫院放療科整體運行便步入正軌,子宮內膜癌、肺癌復發、腎癌骨轉移等多類型腫瘤患者均實現了在當地接受治療。對于某些病情復雜嚴重、腫瘤多次復發、需要特定治療技術的腫瘤患者,協和醫院努力當好“大后方”,開辟了遠程醫療和綠色通道。“能在當地完成有關治療,后續還能去協和看病,這是我們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一位患者家屬感動地表示。
雙輪驅動 醫院發展提速換擋
十三年的幫扶,不僅帶來了診療服務水平的提升,更是對醫院發展的全方位引領。依托協和支持,托縣醫院在學科建設方面取得長足進步。
2012年,在協和醫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李中建的幫扶下,托縣醫院組建了ICU病房,大大緩解了外科系統高齡老年患者、高危人群圍手術管理困難的局面。經過10余年的發展,ICU現主要收治各類休克、昏迷患者,各種重大手術后患者,急性胰腺炎、呼吸衰竭、心肌梗死溶栓治療、腦出血、中毒等危重患者,搶救成功率達95%以上。
協和專家趙林主任醫師帶領腫瘤科醫師進行教學查房
如何能保障當地醫院可持續發展?北京協和醫院發揚“傳幫帶”的優良傳統,變“輸血式幫扶”為“造血式協作”。一方面派駐專家到托縣醫院對口支援,通過教學查房、學術講座、疑難病例討論、手術示教等形式“手把手”帶教,另一方面積極接收托縣醫院醫務人員到協和進修,鼓勵大家深耕細研、形成專長,不斷提升職業獲得感。十三年間,協和專家在托縣醫院開展專業培訓430余場,指導當地醫務人員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20余篇,醫院人才梯隊建設初見成效,專業技術人員結構進一步優化。
“在協和半年的學習,讓我從理論知識到實踐操作都有了很大提升。知己不足而后進,望山遠岐而前行!”現任托縣醫院麻醉疼痛科主任的劉關挺至今仍對自己10年前在協和進修的經歷記憶猶新、感受深刻。
落地生根 注入恒久前行動力
文化是推動發展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十三年間,一批又一批的援蒙隊員也將協和文化、協和管理厚植于斯,為托縣醫院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恒久動力。
被譽為“協和三寶”之一的病歷,是為患者診療的重要依據,是科研的第一手臨床資料,同時也能直接反映一個醫院的醫療質量、學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協和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第15批支援專家組隊長趙林主任醫師一到托縣醫院,就針對病歷書寫組織了科內學習,同時對科室病歷中書寫不當的地方悉心批注、修改,這種細致入微、潤物無聲的指導使當地醫師的病歷書寫水平得到了質的提升。
注重多學科協作是協和的優良傳統,援蒙過程中,專家們也將這種思維和模式“移植”到了草原。2023年3月31日,托縣醫院首次MDT多學科會診成功開展,來自腫瘤科、基本外科、核醫學科、放療科、骨科、病理科等多個科室的專家共同參與,為7名疑難病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精準的治療方案。
托縣醫院首次MDT多學科會診成功開展
此外,通過援蒙專家們對科室管理規范、十八項醫療核心制度落實、檔案資料完善等方面的綜合業務指導,托縣醫院醫療質量持續改進、醫療投訴明顯下降,醫院管理水平顯著提升。
幫扶期間,神經科馬中弘主治醫師發現當地關于醫療技術的書籍很少,自己出資1萬多元,走遍北京大大小小的書店,購買了3000多冊醫療業務用書捐贈給了托縣醫院……協和專家們真心付出的點點滴滴,讓當地同道們感懷至今。
輻射旗縣 讓更多百姓健康受益
在協和的幫扶下,十三年間,托縣醫院規范救治流程,強化科室協作,累計開展新技術新項目76項;創建了骨科、ICU、NICU、CCU、血透室、疼痛科(門診)、精神病科(門診)等,建成急診急救“五大中心”,骨科成為市級重點專科,消化內科、婦科、產科成為縣級重點專科;2016年順利通過二級甲等醫院驗收,2020年底搬遷新址、擴大規模,成為目前呼和浩特市規模最大、醫療條件最好、醫療應急能力最強的縣級綜合醫院,是京蒙對口幫扶成功的典范,打造了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的優秀樣板。
同時,協和專家的駐守也讓當地更多百姓有了堅實的“醫”靠。2010年至2022年,在呼和浩特市9旗縣區醫院考核中,托縣醫院各項醫療指標一直名列前茅,科室設置最全(目前已有科室43個),年門診量從排名第二升為排名第一,出院人數始終排名第一,手術及三四級手術例數始終最多,2022年雖受疫情影響,但縣域外的住院患者比例仍高達50%。托縣醫院真正成長為輻射當地、百姓信賴的縣域“龍頭”醫院。
對口幫扶使京蒙兩地結下了深厚情誼,也獲得了多方肯定與豐碩成果。2014年,托縣醫院被確立為“國家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醫院”;2015年,被確定為“國家第一批500家加強縣級醫院綜合服務能力建設試點醫院”;2021年,被內蒙古自治區衛生健康委評為“全區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樣板示范醫院”。
未來,依托《“十四五”時期京蒙三級醫院對口幫扶內蒙古自治區旗縣醫院工作實施方案》及雙方醫院簽訂的進一步合作協議,北京協和醫院將深入貫徹黨和國家關于鞏固拓展健康扶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有關要求,進一步深入調研,落實落細對口幫扶工作,譜寫京蒙醫療協作新篇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