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A股市場已有6家公司退市摘牌。其中,中航機電因吸收合并退市,*ST凱樂、*ST榮華、*ST西源、*ST金洲均因股價低于面值退市,*ST科林因觸及財務退市指標退市。
退市的隊伍還在不斷擴圍,多元指標體系下常態化退市漸成。中金公司策略分析師李求索表示,退市常態化有助于持續檢驗與監督企業的經營與發展,在A股形成優勝劣汰的氛圍,推動上市公司整體質量提升,促進中國資本市場的長期穩定健康發展,實現資本市場的資源優化配置功能,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資料圖】
多元指標體系下 常態化退市形成
2023年以來,已有6家公司退市,其中*ST凱樂、*ST榮華、*ST西源、*ST金洲因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1元而退市,*ST科林因其他被終止上市的情形退市,中航機電因被吸收合并退市。
退市的隊伍還在不斷擴大。*ST紫晶、*ST澤達因重大違法強制退市。ST宏圖、*ST奇信分別收到了證監會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根據告知書,ST宏圖連續多年虛構交易、虛增收入和利潤,并虛減負債,*ST奇信連續五年虛增利潤總額總計17.85億元,將導致公司經追溯調整后連續5年凈利潤為負。這兩家公司可能被實施重大違法強制退市。另外,*ST宜康已經連續19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1元,恐面臨面值退市。
若把時間拉長看,退市新規執行以來,健全了多元化退市標準,簡化退市程序,強化退市執行,構建起財務類、交易類、規范類和重大違法類等4類強制退市指標體系,A股退市公司數量明顯增加。
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2021年A股退市公司數量為20家,包括3家主動退市和17家強制退市企業;2022年退市公司數量增至43家,包括2家主動退市和41家強制退市。一方面彰顯監管機構依法全面從嚴監管、嚴厲打擊證券違法行為、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立場和決心;另一方面,對其他上市公司或將起到警示和約束作用。
李求索表示,良性循環的資本市場需要有進有出、優勝劣汰,在全面注冊制下,常態化退市機制的形成,有助于保證股票市場合理供給,并助力提高A股優質公司的回報率;培養資本市場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提升投資者的風險意識,減少投資者“炒小”、“炒差”行為,促使投資者關注基本面優質、行業發展前景較好的公司。
追責更考慮投資者利益
退市常態化的政策信號已經明晰,“退得下”“退得穩”的新局面即將開啟。*ST紫晶、*ST澤達,科創板兩家涉嫌欺詐發行和業績造假的上市公司被勒令退市,投資者賠償救濟措施同步發布,特別代表人訴訟和先行賠付的探索,彰顯了監管追責對投資者合法權益的側重。
證監會相關負責人明確表示,依法支持適格投資者追究違規上市公司及其相關中介機構等責任主體的民事賠償責任,民事責任是對違法行為進行立體式追責的重要一環,也是提高資本市場違法違規成本的重要舉措。
漢坤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劉靜表示,*ST紫晶是科創板首家先行賠付的案例,先行賠付在實操中是按照法律規定確定適格投資者、賠付標準、賠付金額,最終獲賠金額與通過民事訴訟由法院判決賠償金額相當,且賠付效率較高。考慮到發行人紫晶存儲及相關人員賠付能力有限,通過民事訴訟后續可能會面臨執行難的情況。*ST紫晶適格投資者如果通過先行賠付方式獲得賠償,無疑減少了投資者的訴訟成本,增加了確定性、壓縮了賠付時間。
李求索指出,投資者賠付方式的探索,對上市公司、中介機構等多方主體產生重要影響。上市公司層面,在上市的前、中、后端都應合法合規經營,不斷提升自身發展質量與內在投資價值,中介機構層面,需要切實、有效履行好資本市場“看門人”作用,不斷提升執業能力,協助企業高效規范運營。
“欺詐發行、財務造假等嚴重損害投資者利益行為的上市公司,極大擾亂了資本市場秩序與行業生態。”中信證券策略秦培景團隊表示,對此類行為的嚴懲,彰顯了監管機構依法全面從嚴監管、嚴厲打擊證券違法行為、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立場和決心,也切實維護了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的初心。(記者 程丹)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