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在西安舉行的第十屆中西醫結合血管病學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運、陳香美、吳以嶺教授,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艾力克·皮特森(Eric D Peterson)教授等國內外權威中西醫專家齊聚大會,圍繞中醫藥重大理論原創——脈絡學說指導血管病變防治的最新進展和科研成果展開深入學術交流,一致認為微循環障礙是心腦血管病發生和加重的核心機制,防治心腦血管病就要解決微血管病變難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國內外權威中西醫專家齊聚大會,共同探討血管病變防治新成果
開幕式上,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陳香美院士在致辭時指出,吳以嶺院士團隊完成的“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研究,用循證醫學證據證實中醫藥治療慢病的療效,用基礎研究現代科學的方法去闡釋為什么有效,為慢病防治提供了中西醫結合方案,得到了國內外醫學界的公認。
張運院士在會上作題為《通心絡抗動脈粥樣硬化新機制》的學術報告
陳香美院士在開幕式上致辭
在大會主旨報告環節,艾力克·皮特森(Eric D Peterson)教授表示,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楊躍進教授主持完成的“通心絡膠囊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護3797例循證研究”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期待通心絡研究能推廣到世界其他國家和人群。
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艾力克·皮特森教授在會上作主旨報告
微血管病變是心腦血管病發生發展的關鍵因素
研究發現,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急性腦梗死、糖尿病腎病等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的發病機制都是微血管損傷,同時微血管病變是全身系統性病變,在心腦糖腎這類重大疾病發生、發展過程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目前臨床療效難以提高的關鍵因素,也是國際醫學界臨床治療的難題。
吳以嶺院士在會上作題為《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的學術報告
面對微血管病變這一難題,吳以嶺院士帶領科研團隊依托兩項國家“973項目”,完成了“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研究,從微血管角度闡述了心血管疾病的發病機制和有效治療途徑。該研究分別從理論、機制、臨床三個方面獲得重大突破,曾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也是該年度醫藥衛生領域唯一的一項一等獎。
系統構建脈絡學說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屬重大理論原創
圍繞微血管病變這個國際性難題,結合心、腦、糖這些重大疾病,吳以嶺院士團隊在中醫學術理論上做出了重大的創新。吳院士團隊溯源探流,依托兩個“973項目”系統構建了脈絡學說,指出脈絡是從血脈分支而出,運行血液,滲灌濡養全身的網絡系統,包括了小血管、微血管、微循環;并提出脈絡學說的核心內容——營衛理論: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衛不通、血凝不流,血脈相傳、壅塞不通,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揭示了脈絡病變的發生發展規律和治療原則。運用營衛理論分析2000多年來治療血管病變的2487首方劑,其組方完全符合調營衛氣血的用藥規律,創新中藥通心絡膠囊、參松養心膠囊、芪藶強心膠囊的組方就體現了這一學術思想。
吳院士團隊圍繞微血管病變是心腦血管病臨床療效難以提高的關鍵,也是難以突破的國際性難題,同時結合脈絡與血管的結構和功能的同一性,提出“孫絡-微血管”是中西醫研究微血管病變的理論結合點和治療突破口。“973項目”專家組驗收評價意見認為:“脈絡學說營衛理論形成了指導微血管病變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論,屬于中醫藥學術研究的原創成果。”
通絡保護微血管是治療心腦(糖)腎臨床重大疾病共性機制
中醫脈絡學說首次提出營氣與血管內皮、衛氣與外膜及神經體液調節功能相關性,較目前主要從血管內皮研究更全面深刻地闡明了血管病變“由外至內”和“由內至外”發病規律,首次揭示“孫絡-微血管”復雜網絡病變規律及通絡干預效應。
吳以嶺院士指出,“我們十多個課題組從2005年開始研究,對3.3萬多條研究數據進行分析,揭示了微血管病變是一個包括微血管內皮細胞為核心和啟動因素,血液成分、神經體液調節共同參與,心、腦、腎這些臟器細胞結構功能損傷的多維時空、動態演變的復雜網絡病變規律。”
實驗證實,通絡改善微血管血流灌注是治療心、腦、(糖)腎重大疾病共性機制。因為保護了微血管,就改善了心、腦、腎的微循環的組織血流灌注,保護組織細胞,改善臟器功能,從而減輕臨床病情。
吳以嶺院士說:“我們圍繞三個通絡治療心血管病的中成藥——通心絡膠囊、參松養心膠囊、芪藶強心膠囊開展了大量研究。通心絡膠囊可保護缺血心肌微血管,保護心肌灌注單元和心肌細胞,保護腦缺血區微血管,保護血腦屏障,保護神經細胞,治療缺血性心腦血管病;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心律失常,也能改善心肌微循環灌注,保護缺血性心肌微血管;芪藶強心膠囊是治療慢性心衰的藥物,同樣可以保護缺血心肌微血管,保護心肌細胞,抑制心室重構,改善心功能。”
國家“973”計劃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取得中醫藥治療微血管病變重大突破”。
創立了“理論+臨床+新藥+實驗+循證”一體化的中醫學術創新與轉化新模式
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應用研究傳承中醫血脈理論的論述,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堅持以中醫為主體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原則,系統整理歷代醫家關于血脈及脈絡理論的相關論述,厘清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結合臨床實踐及現代多學科知識對其科學內涵加以詮釋,提出新的理論假說,以“源于臨床、基礎研究、指導臨床”和“整體設計、分部求證、系統整合、突出創新”為指導思想,發揮氣血相關的脈絡學說理論特色,圍繞血管病變的共性病變環節和微血管損傷的共性發病機制,闡明了血管病變的病理演變和通絡藥物干預的效應規律,通過數據匯總分析將假說上升為理論,建立了對血管病變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脈絡學說,提高了血管病變,尤其是微血管病變的治療水平。據悉,每年有數千萬患者因為服用這些藥物而受益,社會效益明顯。
圍繞“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項目,國家“973”計劃專家組稱:“本研究創立了‘理論+臨床+新藥+實驗+循證’一體化的中醫學術創新與轉化新模式,中醫傳統理論創新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產生重大原創成果,為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做出了示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