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由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合會和廣西云數字媒體集團共同主辦,新華智云、《中國傳媒科技》雜志社協辦的“王選新聞科學技術獎”獲獎案例分享會暨媒體融合創新發展研討會在南寧舉行,旨在探討“數字中國”戰略下媒體發展的新趨勢和新機遇。會上,廣西云數字媒體集團和新華智云被聯合授予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合會AIGC應用研究中心(廣西實驗室),據悉,這是國內首個全國性媒體類AIGC研究機構。
【資料圖】
(左)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合會副理事長、秘書長楊真
(中)廣西云數字媒體集團副總經理覃俊
(右)新華智云資深副總裁、數字媒體事業部總經理張靜
群賢熱議AIGC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來自全國省、市級媒體業務或技術負責人、“王選新聞科學技術獎”獲獎者、業內專家學者、頭部技術企業負責人以及廣西14個設區市市級媒體融合推進工作的主要負責人等百余人參加會議,對媒體發展的前沿技術、融合形態、融合運營模式等熱點問題展開分享與討論。
會上,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劉昆表示,新一輪科技革命讓國內眾多主流媒體踏上“內容+科技”雙輪驅動的風火輪,由此踏上數字媒體多元化發展的快車道,未來將大力推動“媒體+”“新聞+”“科技+”蓬勃發展,以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與廣西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破圈賦能。
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合會副理事長、秘書長楊真透露,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給傳媒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傳媒科技所蘊含的巨大潛力得到了充分釋放。希望實驗室在AIGC的應用場景上有所突破,能獲得豐碩成果。“王選新聞科學技術獎”辦公室也非常關注媒體同仁在AIGC做的創新和突破,未來也會更關注這方面的成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數字媒體研究室主任黃楚新認為,“AI、H5、無人機拍攝、Chat-GPT等等,都是技術的更新,在技術面前,我們要保持一定的定力,技術是為內容服務的。作為媒體來說,我們首先要把內容做好,內容是我們的初心,在這個基礎上也不能忽視技術的重要性,讓技術賦能新聞傳播,讓內容傳播能夠立體化、多元化。”
首個全國性媒體類AIGC研究機構成立
作為本次大會的一個重要議程,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合會AIGC應用研究中心(廣西實驗室)正式成立,這是國內首個全國性的媒體類AIGC研究機構。廣西云數字媒體集團和新華智云接受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合會授予的“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合會AIGC應用研究中心(廣西實驗室)”稱號與牌匾。
此次成立的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合會AIGC應用研究中心(廣西實驗室),是基于新華智云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廣西云的媒體融合實踐,把先進的AIGC(人工智能生產內容)技術應用到媒體“策、采、編、審、發”全流程,提升內容生產效率,為大眾提供更豐富、更優質的內容。
未來,廣西實驗室將持續探索智能感知、智能寫作、AI繪圖、自動化視頻生成、智能數字人等智能創作技術在媒體行業的應用。同時,研究中心還將關注AIGC自動化生產的安全性、可信性,提高媒體對自動化內容去偽存真的能力,讓人機協作更加順暢。
媒體如何借力科技走入風口?
“王選新聞科學技術獎”獲獎案例分享會暨媒體融合創新發展研討會在南寧舉行
近年來,中國傳媒技術蓬勃發展,推動了各級媒體向全媒體、融媒體轉型。特別是2022年底,隨著ChatGPT的發布,通用大模型給各行各業帶來的巨大的科技沖擊,AIGC受到巨大關注。
對于AIGC的未來媒體應用,新華智云資深副總裁張靜表示,我們總結了五個值得去期待的AIGC場景,第一個場景是自動化剪輯,第二個場景是文本生成,第三個場景是圖像生成,第四個場景是語音生成,第五個場景是數字人。“我相信隨著技術的迭代,真正能幫到新聞人生成更多有意思的新聞內容。”
AIGC來臨之后,不少新聞人危機感很重,擔心會不會被AI取代。對此,張靜認為,“在很多精準化的場景中,AIGC確實能夠幫助新聞人做降本增效、做很多過去做不到的事情。但是,很多事情是目前的AIGC做不到的,比如有效的采訪,比如基于策劃能力來做新聞主題報道。所以,如果不學會高效采訪,不能做有效的信息采集人,這類新聞人就挺危險了。”
作為AIGC時代的新聞人,資深記者出身的張靜建議,“真正有記者思維能力的人,依然能夠在未來找到生存空間。而且隨著很多初級工作被AI承擔,我們反而能夠依靠扎實的新聞素養,找到新聞人真正發揮價值的增量空間。”
新華智云科技有限公司是由新華網和阿里巴巴合資成立的智能科技企業,參與組建國內首個媒體融合國家重點實驗室,首提MGC概念,并推出國內首個媒體人工智能平臺“媒體大腦”,旨在用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為媒體、文旅、會展賽、金融、體育等內容行業賦能,助力相關行業更好地生產優質內容,提升傳播紅利,被譽為“懂內容的技術公司”。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