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編者按:“爬坡過坎,關鍵是提振信心”。保持投資穩定增長,需要提振企業和企業家信心;培育經濟新增長點,同樣需要提振企業和企業家信心,激發企業創新發展活力和動力。新華網上市公司頻道特別推出“中國經濟的信心”大型主題系列采訪,對話重點行業領域企業負責人,傳遞市場聲音、提振發展信心、激勵使命擔當。
新華網北京3月14日電(孫榕蔓)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行備受關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山東省國瓷陶藝書畫院院長王一君圍繞“探索非遺和旅游的融合路徑,更好地激發非遺創造力和生命力”這一主題建言獻策。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山東省國瓷陶藝書畫院院長王一君。受訪者供圖
在王一君代表看來,研學旅行之所以廣受歡迎,是因為它既是校內、校外教育有效銜接的重要形式,又是拓寬育人渠道、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研學旅行相結合,更有利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為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提供了新路徑。”王一君代表表示。
然而,王一君代表認為,當前研學旅行“游而不學”“只游不學”的現象仍然存在。“研學旅行不同于一般的休閑或旅游消遣活動,它是有目的、有組織的學習實踐活動。因此,除了‘游’之外,關鍵是在游中‘學’,這才是開展研學旅行的本質目的。”王一君代表說。
鑒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對傳承人和相關的從業者專業要求較高,王一君代表認為,為非遺研學旅行提供優秀的人才隊伍是當務之急,呼吁進一步加大對非遺傳承人的培養力度。“尤其是鼓勵從事非遺的傳承與傳播的青年人掌握非遺技藝,使之適應社會發展,增強師資力量。”
在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研學旅行的融合方面,王一君代表認為,當前的非遺研學旅行項目更偏向于傳統手工藝、傳統美術、傳統戲劇類體驗性較強或者在短期內更易于實踐操作的項目,他建議探索將民間文學、傳統醫藥、民俗類非遺等更多的非遺項目納入研學旅行之中。
此外,王一君代表還建議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性特征,開展在地化研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將代表地域特色或者地域文化的非遺項目納入研學課程或者入選研學主題線路的項目,使學生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領悟學習非遺知識技藝的同時,建構起對它的認同感、擁有感及自豪感,最后自覺地加入非遺的傳承傳播隊伍中。”王一君代表說。
關鍵詞: